張良字子房,是漢朝開國功臣,因功封為留侯。他以善於謀略、運籌帷幄著稱,與長於協調政務的蕭何、擅長排兵布陣帶兵打仗的將才韓信一起被後人稱為“漢初三傑”。
戰國時期,張良家族世居韓國,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做過韓國的相國。張良身為貴族公子,熱衷於建功立業。他受過良好的教育,性情剛毅傲岸,行事有江湖俠客風範,意氣風發,敢作敢為。秦國兼並韓國以後,張良發誓為韓國報仇,以此來報答韓國君主的恩德。
張良準備趁秦始皇出遊時派人刺殺他。他通過一個名叫倉海君的人,找到了一位大力士。大力士被張良的勇敢和忠誠所感動,同意參與刺殺秦始皇,報韓國被滅之仇。張良為這位大力士打造了一個重120斤的大鐵錘,讓他日夜練習武藝,然後派出大量人員,探查秦始皇出遊的蹤跡。一次,秦始皇離開都城鹹陽,到東方地區遊玩。張良得到這個情報後,與大力士一起埋伏在博浪沙準備襲擊秦始皇。秦始皇一行經過他們的埋伏圈時,張良一聲令下,大力士扔出鐵錘。可惜當時車馬太多,都一樣華麗,張良判斷失誤,大鐵錘砸到了另一輛車上。秦始皇受到驚嚇,極為緊張,派出大批人馬,緊急搜查刺客。全國上下一片緊張,折騰了10天也沒查出刺客是誰。張良改名換姓,到下邳隱居避風頭。
在下邳生活時,張良經常到一座橋上漫步。這座橋稱為圯橋。有一位老者,身著粗布短衣,同樣時常整日閑坐在橋邊。這個老人頭發花白,慈祥睿智,長期觀察著張良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
一天,張良又像往常那樣,悠然自得地走了過來。老者正在橋頭欄杆上坐著,等到張良來到身邊時,一抬腳,把鞋子掉到了橋下泥地上,冷冷地對張良說:“年輕人,到橋下給我把鞋子撿回來。”張良吃了一驚,看了看老人,默不作聲也沒有動彈。老人又說了一遍。張良看著老人花白的頭發,微微笑了一下,走下橋頭,把鞋子撿了起來,然後走上橋頭,在老者身前停住把鞋子放下。老人板著臉,把腳一伸,說道:“給我穿上。”張良簡直要被惹毛了,他有些憤怒了。老人又說了一遍。張良想了一想,低下頭,給老人穿上了鞋。老人又說:“把帶子係好。”這下張良被氣壞了。他蹲下身子,又給老頭係好鞋帶。老人站起身來。笑了一下,一言不發,傲然離去。張良覺得非常奇怪,站在那裏,目送老人離去。走出去一裏多地了,老人好像突然想起了什麽,又轉身走回來。張良注視著老人,沒有動彈。老人走到張良身邊,淡淡地說道:“年輕人,我看你是個可塑之才。5天以後天亮時,到這裏和我見麵。”張良態度恭謹地回答:“好的!”
第五天早晨,天色一亮,張良就趕到橋頭,而老頭早就來到橋頭坐著等他了。老人生氣地說道:“跟老人見麵,不應該遲到。5天以後再來!”到第五天時,張良聽到雞叫,就趕忙去了橋頭,隻是老頭又早早地在橋頭坐著等了。老人再次批評張良,讓他5天以後過來。這次到了第5天,張良索性不再睡覺,夜裏就去了老地方,坐在那裏等待老人。過了好一會兒,老人才從遠處走來。他看見張良在橋上等他,非常高興。誇獎了幾句以後,老頭交給張良一本書,讓他好好攻讀;讀透這部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幫助君主建功立業。張良感謝一番,將那部書收下。這部書叫《太公兵法》,是薑太公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打天下時所使用的各種計謀的匯編。送書的老頭,人稱黃石公,他認為張良是可造之才,便通過實際行動,把張良身上的銳氣、傲氣打磨下去,讓張良知道忍辱負重、委曲求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張良非常聰明,有悟性,很快就明白了老人的良苦用心。《太公兵法》多次強調了忍耐與克製的重要性。張良下工夫對《太公兵法》反複認真研讀,詳細反思總結了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他認識到,秦始皇隻是秦國的一個國君,即使刺死他,韓國也難以複興。隻有推翻整個秦朝的殘暴統治,才能為韓國報仇。從此以後,張良變得溫文爾雅、審慎理智,改掉了以前意氣用事、爭強好勝的毛病。過了幾年,天下大亂。張良竭盡自己的超凡才智,積極協助劉邦,最終推翻了秦朝統治,建立了漢朝政權,實現了自己為韓國複仇的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