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反轉指個股收益在未來某一時段發生反向修正,即過去的輸家(loser)未來戰勝(outperform)了過去的贏家(winner)。國外相關文獻對於價格反轉策略研究主要集中於長期(以3-5年為周期)反轉策略及短期(以1周為周期)反轉策略。
DeBondt和Thaler(1985)首先在美國股市發現長期收益反轉現象,即按照曆史累積收益率劃分,過去3-5年的輸者組合戰勝了過去3-5年的贏者組合,並由此提出股票市場長期存在係統性過度反應假說。長期收益反轉現象陸續在其他國家證券市場得到證實,Ahmet和Nusret(1999)檢驗了7個發達國家證券市場,發現長期反轉策略都能獲得顯著為正的收益率。Balvers,Wu和Gilliland(2000,2002)(以下簡稱BWG)將預期股價分解為永久因子和臨時因子,發展並實證檢驗了參數反轉模型。Jeffrey和Gropp(2004)在BWG等人研究基礎上運用行業組合檢驗了參數反轉策略,發現參數反轉策略表現優於傳統的收益反轉策略。
Lo和Mavkinlay(1990)(以下簡稱為LM)、Jegadeesh和Titman(1995)(以下簡稱為JT)、Conrad和Kaul(1998)等發現美國股市的短期(周)收益反轉現象,並對短期反轉收益來源進行了分解與檢驗。Conrad,Hameed和Niden(1994)則檢驗了基於成交量的短期(周)反轉策略。Darren D。(2003)等在澳洲證券市場等幾個新興市場也發現了短期(周)收益反轉。
本章首先運用LM(1990)反轉策略及JT(1995)反轉收益分解框架係統性考察了中國股市短期(周)收益反轉,其次運用重疊抽樣的研究設計檢驗了長期反轉策略,最後運用Balvers,Wu和Gilliland(2002)參數反轉模型進一步檢驗了長期反轉效應。
本章以下結構安排如下:5.2節短期反轉策略研究;5.3節長期反轉策略研究;5.4節參數反轉策略研究;最後部分為本章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