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喜乞巧[1],我以巧[2]為憂。言巧[3]奪欺佞,行巧[4]為邪柔。學巧競穿穴[5],文巧多雕鎪[6]。巧不令如此,宜吾之恥求。我欲守拙性,浩然鎮輕浮。盡窒眾巧門,化以孔與周。此誌尚未遂,感激在初秋。南顧問牛女,女實能巧不?
“注釋”
[1]乞巧:舊時風俗,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2]巧:虛偽。
[3]言巧:言語巧妙。
[4]行巧:取巧。
[5]穿穴:猶穿鑿,牽強附會的意思。
[6]文巧:華麗奇巧。雕鎪:刻意修飾文辭。
“簡評”
周敦頤曾有《拙賦》曰:“或謂予曰:人謂子拙。予曰:巧,竊所恥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賦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勞,拙者逸;巧者賊,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嗚呼,天下拙刑政徹,上安下順,風清弊絕。”這恰恰暗合了平仲所推崇的“君子性”。平仲此詩與周賦的思想如出一轍,承繼關係可見一斑。黃庭堅曾評價周敦頤:“人品甚高,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好讀書,雅意林壑。”某種程度上說,平仲人格特征的形成和人生觀的選擇都與周敦頤有著密切的關係。
“眾人喜乞巧,我以巧為憂”表達了作者對社會不良現象的批判。言巧、行巧、學巧、文巧都不是我的追求。我的誌向是“孔與周”,是仁治的社會理想,但在當時的環境下作者的誌向無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