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日既暮而猶煙霞絢爛,歲將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日月譯解
太陽雖將落山,可西天的雲霞卻依然絢麗繽紛;一年雖到晚秋,可成熟的橙橘卻更加芬芳四溢。所以一個有德的君子,到了人生晚景,應當更加振奮精神發揮餘熱。
日月評譚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任是誰也擋不住。而與老相應的,是青絲成雪,精力減退,病痛折磨,死之將至,是一件令人痛苦和煩惱的事情。佛家說,生老病死都是苦,《菩提道次第廣論》說老苦有五:一是盛色衰退。謂人老後,腰曲如弓,頭白如艾,額如砧板,皺紋滿臉,逐漸變成不悅意之相。二是氣力衰退。坐時像吊著的袋子斷了繩索,站起來像拔樹那樣艱難,語言遲鈍,行步緩慢。三是諸根衰退。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功能減退,眼花耳聾,注意力減退,記憶力下降。四是受用境界衰退。比如吃了東西後,極難消化。五是壽量衰退苦。一生大半的壽命已經用盡,很快就會趨入死亡。由此可見,“老”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孔子罵他的老朋友原壤“老而不死是為賊”,周作人經常引莊子“壽多則辱”語以自況,巴金老人生前則經常說長壽也是一種懲罰。
由於老的種種尷尬和煩惱,從古到今,歎老嗟卑之音,不絕如縷。韓愈在《祭十二郎文》中雲:“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白居易寫詩歎自己的老狀:“晨興照青鏡,形影兩寂寞。少年辭我去,白發隨梳落。萬化成於漸,漸衰看不覺。但恐鏡中顏,今朝老於昨。”李白在《將進酒》中浩歎:“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由此可見,幾乎人人都怕老,有的甚至避諱老,不願意直麵老,越老穿戴越花,越老脂粉越厚。麵對老,人們總是悲涼無奈,不乏混吃等死的消極想法:人到中年萬事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其實,凡事都是一體兩麵。佛家揭示老苦,是要證明給大家人生一切都是苦,所以要通過修行超越生死苦海,因此佛家隻說老的苦,而不說老的好。一般人歎老,也隻是歎息老帶來的紅顏衰減,精力衰退,歎老之後接踵便來的死亡和幻滅,歎人生功業的來不及實現等等。實際上,人到老年,雖然老眼昏花、記憶衰退、體力不支,但由於歲月的打磨和事功的曆練,累積了年輕人所不具備的經驗優勢、理性優勢和心智優勢。要看到,很多普通的老人,越老越睿智;很多辣手的政治家,越到老年越老練;優秀的哲學家和藝術家,多半是在老年的時候成就一生最重要的作品。
老年人有經驗優勢。人生好比一匹駿馬,年輕時昂首騰蹄,叱吒風雲,馳騁疆場。馬老了,雖然不能再縱橫馳騁,但哪裏是坦途,哪裏是崎嶇,哪裏有鮮花,哪裏有陷阱,“老驥”了然於心。所以,老馬可以當向導,可以指點年輕的馬,引導年輕的馬趨利避害,一往無前。這就叫:老馬識途。
老年人有理性優勢。西塞羅在《論老年》中說,大事業的成就不是靠筋肉、速度或身體的靈巧,而是靠思想、人格或判斷。現代畫家鬱風說,老年人可以智慧、理性控製自己。人之一生,從幼到長以至老,是一個自然發展過程,受一種自然法則所製約,但人在這個過程中,從“富於直覺”到“長於深思”乃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必然出現的內在過程。所以對於老年而言,除了保持“少年氣象”而外,更應發揮其“長於深思”的一麵。
老年人有心智優勢。林語堂《人生的自然節奏》中說,我最愛秋天,因為秋天的葉子顏色金黃、成熟、豐富,表示老年的成熟與藹然可親的智慧。蘇雪林在《當我老了的時候》中說,少壯和中年不易得到閑暇,即使偶爾得點閑暇,心裏還是營營擾擾。唯有老了,是由人生的戰場退到後方,塵俗的事,不再來煩擾我,我也不必再去想念它,便真正達到“心跡雙清”的境界。睿智的老羅素,在晚年之際悟到生死之真諦,從而麵對死亡豁達坦然。他在《論老之將至》中說,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像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被限製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後熱烈地衝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穩了。最後,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顯的間斷和停頓,而後便毫無痛苦地擺脫了自身的存在。
所以,除了歎老嗟卑之音之外,人世間還有一種曠達豪邁之音,如: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如: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