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九章 中央軍四次“圍剿”的連續敗北

  一、第一次“圍剿”戰爭

  江西等地方省區的聯合“會剿”,不但未能抑製紅軍的發展,紅軍在1930年夏秋,反而向南昌、長沙進軍,對國民黨的統治形成極大的威脅。在中原混戰未了之時,南京政府即任命時為武漢行營主任的何應欽負責辦理“所有湘鄂贛剿匪事宜”,開始了由中央直接組織和指揮的對紅軍作戰。隨後,相繼任命譚道源、張輝瓚、胡祖玉分別擔任贛西、贛南、贛北“剿匪”司令,率部“進剿”。中原戰事剛一結束,蔣介石更是增兵江西,並在11月中旬召開的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上,決定“親自率師赴贛督剿”紅軍。

  12月7日,蔣介石到達南昌,9日召開在贛師長以上將領軍事會議,部署“圍剿”。會後正式組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行營,以江西省政府主席兼第九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行營主任。國民政府12月10日發布的訓令規定,行營指揮“剿匪”區域的一切部隊以及省政府的政務、省黨部的黨務,具有絕對的權力。蔣介石下令在3至6個月內,完成“剿共”任務,並在赴南昌前及在南昌,連發《告湘鄂贛三省民眾書》、《告誤入共產匪黨民眾書》和《致湘鄂贛三省黨政軍人員一致努力剿匪訓令》等文令,要求刷新政治,爭奪民眾。指出中共宣傳民眾,而國民黨員離開民眾,中共組織人民,而國民黨部疏遠人民,是中共勢力蔓延的主要原因,“過去黨員行為不檢,儼成社會上一特殊階級,又何怪人民對本黨發生反感,而與共匪以離間之機”。他要求國民黨員要以個人言行博民眾之信仰,政府要改革刷新政治、勵精圖治,軍隊須嚴禁拉夫及強住民房惡習,餉項給養概由中央發給而不準就地籌款,同時調查戶口、厲行保甲,“保甲成則地方有自衛之力,戶口清則匪徒無藏匿之所,政府廉潔,則共匪亦失鼓惑之資矣”。還要求救濟民眾和獎勵民眾參與“圍剿”軍事。這些要求,各地並未落實。

  12月中旬,南昌行營集中12個師3個旅又3個航空隊約14萬人,西從江西萬安、東到福建建寧構成800裏戰略圍攻陣勢,對已發展到4萬多兵力的朱毛紅一方麵軍發動第一次“圍剿”戰爭。其部署為:第六路軍朱紹良部居東部,以許克祥、毛炳文、張貞、劉和鼎4個師和周誌群旅,分別由宜黃、南豐和閩北閩西向廣昌、石城方向推進;第十九路軍蔣光鼐部居西部,以蔡廷鍇、戴戟兩個師經泰和、萬安向興國推進;第九路軍魯滌平部擔任“進剿”主力軍,居中推進,以張輝瓚第十八師(張輝瓚並任前線總指揮)、譚道源第五十師、公秉藩新編第五師由永豐、樂安、吉安向東固、龍岡進攻;另以3個師分別守吉安、臨川和南昌地區。中路以攻占東固為目的,采取“分進合擊”的戰略方針,於12月16日開始進攻,期將紅軍“包圍於寧都以北及東韶、東固間地區而殲滅之”。20日,張輝瓚師進至紅軍主動退出的東固,並與先一日到達的公秉藩師在晨霧中因誤會而發生激戰。公秉藩將誤會戰說成攻占東固的戰況報送南昌,南昌行營一片歡騰,立即將公師番號升編為第二十八師。其後,張師求勝心切,孤軍深入到龍岡一帶。

  這時,紅軍實行誘敵深入方針,已經退至根據地中心地區待敵。毛澤東、朱德等分析敵情,定下中間突破、圍殲譚道源、張輝瓚兩師的作戰計劃。從25日起,在寧都小布地區隱蔽設伏三天,因譚師不動而未果。28日,紅一方麵軍總部得悉張輝瓚率兩個旅深入龍岡,立即改變計劃,決定集中紅一、三軍團主力攻擊龍岡,“殲滅該敵”。30日,紅軍基本完成對張師的包圍,發動總攻,戰況激烈,張師突圍不成、增援無望,兩個旅9000餘人當晚被紅軍全殲,師長張輝瓚、代參謀長周緯黃、旅長王捷俊等被紅軍俘虜。紅軍緊接著轉向譚道源師,“決以全力撲滅譚師”。但譚道源聞張師慘敗,立即向東韶撤逃。紅軍改圍殲為追擊,3日在東韶地區殲滅譚師一半,譚率殘部逃向南豐、撫州。進至頭陂、洛口的許克祥、毛秉文兩師聞訊即迅速經廣昌北逃南豐。至此,第一次“圍剿”以死亡數千、被俘萬餘官兵而告失敗。與此同時,對贛東北等革命根據地的“圍剿”,也被當地紅軍打敗。

  在總兵力對比上處於弱勢的紅軍,能夠如此迅速幹脆地打敗國民黨大軍的“圍剿”,是成功執行毛澤東等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軍事思想的結果,也得益於動員起來的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這次作戰,開創了紅軍在內線運動作戰中以弱擊強的先例,鼓舞了革命根據地軍民的信心,擴大了紅軍和根據地在國內外的影響。作戰失敗對國民黨方麵則影響很大,白崇禧說,國民黨“將士聽聞張輝瓚全師覆滅,心理上對共軍產生了莫名的畏懼,無形中增加共方之聲勢”,“影響以後之軍事很大”。

  二、第二次“圍剿”戰爭

  第一次“圍剿”失敗後,當局始知紅軍“非等閑可比”,立即籌劃繼續作戰。蔣介石除加調部隊入贛外,派軍政部長何應欽“代理總司令職權指揮南昌、武漢兩行營,處理湘鄂贛閩四省剿共事宜,借以統一指揮,而專責成”,要求在3個月內“肅清”紅軍。

  1931年2月4日,何應欽帶著德國軍事顧問佛采爾抵達南昌,重組南昌行營並兼任行營主任,開始布置第二次“圍剿”。蔣介石分別從湘南和魯南調來第五、第二十六路軍,連同在贛的第六、第九、第十九路軍及福建、廣東的地方部隊,使此次“圍剿”的總兵力,達到20個師又3個旅,並配以空軍3個航空隊,約20萬人。在作戰方針上,何應欽鑒於第一次“圍剿”分進合擊方針的失敗,拒絕了德國顧問佛采爾提出的快速包圍、分割圍殲的閃電戰主張,決定采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方針,集中主力由閩西、贛北、贛西三個方向向贛南“進剿”,以圖步步壓縮和圍殲紅軍。

  蔣介石、何應欽等總結“因過去錯誤而失敗的教訓”,還要求加強黨政配合,認為“要消滅共匪,非黨政軍全體總動員,集中力量團結意誌不能挽救危機,軍事隻可以治標,正本清源以及休養生息的種種任務,是望政府和黨部來擔當責任”。為此,3月成立了以何應欽為委員長的江西省地方整理委員會,以求黨政軍統一意見、整齊步驟、緊張精神,即“團結黨政軍的力量,根本上達到肅清共匪的目的”。4月9日,何應欽以江西省地方整理委員會名義電令各縣縣長,限令到之日起,有紅軍活動之瑞金等32縣,在三個月內招集流亡,辦理善後,組織保衛團,包括清查戶口,辦理連坐,訓練團丁;其餘各縣限兩個月內將保衛團組織完畢,不得托故因循。並稱整委會將以最嚴密之審核調查,厲行獎懲,如期完成者,確保其任期三年;逾期無成績者,立即撤懲;瀆職者,加罪不赦。此外,整委會還決定修築吉安到東固公路以利“進剿”,通過《處理附亂人民辦法》、《鄰右連坐暫行辦法》等震懾人民與紅軍聯係的嚴厲法令。全省城鄉,一時出現緊張、肅殺的氣氛。

  3月27日,南昌行營下達總攻擊令,令各路部隊4月1日開始向贛南紅軍攻擊前進,第二次“圍剿”戰爭至此打響。由於“各部均伐木燒山前進”,贛南山區開始備遭破壞。

  紅軍主力此時為3萬多人,對反“圍剿”戰爭的準備較為充分和嚴密,人民群眾“熱烈參戰”的情緒很高,“全部指揮員和戰鬥員的精神積極,勝敵的自信心很強”。特別是中共蘇區中央局和紅軍總部為統一作戰方針,經過十多天間3次大的激烈討論後達成一致意見,決定接受毛澤東的提議,實行由西向東橫掃的作戰方針。當時,國民黨軍已大致形成戰略包圍態勢,西路王金鈺第五路軍4個師由泰和、吉安、永豐分四路向富田、水南、白沙、藤田一帶進攻;中路孫連仲第二十六路軍兩個師由崇仁、宜黃分兩路推進招攜、中村和橫石地區;東路朱紹良第六路軍3個師由南豐分三路攻向廣昌、頭陂地區;在贛南的蔣光鼐第十九路軍兩個師由興國向城崗推進,在福建的劉和鼎五十六師進到贛閩邊界。據此態勢,紅軍決定由西向東反擊,第一步先打進到富田的王金鈺部,然後依次向東打敵中路、東路,以消滅敵軍主力為目的,打破第二次“圍剿”。

  作戰完全按照紅軍總部的預想進行。5月16日,西路公秉藩第二十八師在吉安縣中洞陷入紅軍包圍,激戰後全師覆滅,公秉藩被俘後化裝逃出,進到富田的四十七師一個旅也隨同被殲。19日,四十七師餘部與郭華宗四十三師會合後,被紅軍包圍在吉水縣白沙,郭師大部及四十七師一個旅被殲,第五路軍至此無力再戰,在第十九路軍策應下退回興國。22日,紅軍繼續向東反擊,在永豐中村殲滅高樹勳二十七師兩個多團,第二十六路軍由是全部北撤樂安等地。進至廣昌的第六路軍隨後遭到紅軍攻擊。紅軍27日對防守廣昌的胡祖玉第五師、毛炳文第八師發起進攻,毛師在陣地被突破後逃向南豐,胡師與紅軍進行激戰,一天後廣昌城破,胡祖玉受重傷(6月3日在南昌法國醫院不治),胡師大部被殲。此戰因是攻堅,紅軍損失也大,“死傷四百人左右,槍支所得極少”。31日,紅軍繼續向東進攻福建建寧劉和鼎師,劉師4個團被殲3個團,劉率殘部逃向延平,紅軍繳獲的西藥可供一方麵軍半年之用,成為最大的戰利品。

  從5月16日至31日,由於紅軍由西向東橫掃700裏,發起五次作戰,五戰五勝,殲滅“圍剿”軍3萬多人(自身傷亡約4000人),戰爭態勢已明顯對國民黨軍不利。南昌“行營以第五路軍各師先後遭匪擊破,第二十六、第六路軍亦均有失利”,下令各部相繼後撤,第二次“圍剿”遂告結束。

  三、第三次“圍剿”戰爭

  如果說,蔣介石對第一次“圍剿”失敗還較鎮靜,認為“乃事之當然,不足為怪”,那麽,對第二次“圍剿”的失敗就感到震驚了。1931年6月6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將士書》,宣稱“赤匪”是“民族最大之禍患”,“誓集全國之心力”,“不顧一切,決定以殲滅赤匪為唯一之急務”。同日,應召與蔣介石商談“剿共”事宜的淞滬警備司令熊式輝也對記者說,中央認為當今最大隱患為“共匪”,決定“以全國力量集中贛省,限一個月內將其肅清,最多不得超過兩個月”,蔣將親往“督剿”。15日,國民黨三屆五中全會通過《為一致協力撲滅赤匪告全國同胞書》,進行全國性總動員。國民黨中央對紅軍的重視,達到新的高峰。

  6月22日,蔣介石抵達南昌,自任總司令,親自主持第三次“圍剿”軍事。蔣介石在人事、兵力部署、作戰方針和政治策略等許多方麵,作出重要的變動。在人事和兵力部署上,調熊式輝來贛擔任南昌行營參謀長,參與指揮軍事。調集23個師又3個旅約30萬兵力參加作戰,尤其是首次使用中央軍嫡係主力陳誠、趙觀濤、蔣鼎文、衛立煌、羅卓英等10餘萬部隊,作為“進剿”的主力軍。將部隊區分為左右兩大集團軍,集團軍內分編軍團和進擊軍,以嫡係部隊為進擊軍,專任全力攻擊前進任務,各軍團部隊賡續推進,守護和鞏固進擊地區。任命何應欽為前敵總司令兼左翼集團軍總司令,駐撫州(撫州從此成為數年間“圍剿”革命根據地的次大本營和最主要的進攻方向),指揮第一路進擊軍趙觀濤部1個師、第二路進擊軍陳誠部2個師、第三軍團朱紹良部3個師、第四軍團蔣鼎文部3個師,從南豐、南城方向進攻;廣東省政府主席陳銘樞為右翼集團軍總司令,駐吉安,指揮第三路進擊軍上官雲相部3個師、第一軍團蔣光鼐部3個師、第二軍團孫連仲部3個師,從吉安、永豐方向進攻;另置總預備軍衛立煌部(集結於宜黃地區)、吉泰萬贛四縣守備軍、贛閩邊境防堵軍等5個師又3個旅,以及空軍毛邦初指揮的5個航空隊,配合行動。蔣介石采納德國軍事顧問團團長佛采爾的建議,實行厚集兵力、長驅直入、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意圖以絕對主力迅速南下,尋求紅軍主力決戰並擊破之,搗毀紅軍根據地,最終實現包圍“剿滅”贛南紅軍之目的。

  在政治策略方麵,蔣介石采取黨政軍配合、“剿撫兼施”、爭取民眾和厲行軍紀等措施。其一,6月底,成立“陸海空軍總司令行營黨政委員會”,蔣自任委員長,魯滌平、曹浩森、程天放為副委員長,內設黨務、政務兩設計委員會和秘書、黨務指導、地方自衛、地方賑濟、考核等5個處,同時在“圍剿”地域43縣分設9個黨政分會,各設委員長1人、委員2人。按照《黨政委員會組織條例》和《黨政分會組織條例》的規定,前者負責設計、籌劃、指導、推進和考核“剿匪區域”的黨務、政務,後者“秉承黨政委員會之命,綜理本區各縣之黨務政務”。這個組織的設立,完全掌握了江西縣級以上的黨政權力,從組織上進一步完善了黨政對軍事的配合機製,並導致了其後江西地方政治製度的一個重大改變。其二,在向全國發表告民眾、告將士、告官吏、告黨部人員四書後,蔣介石再發出《敬告江西各界同胞書》,要求民眾與政府、軍隊合作,地方耆紳挺身負責,“誓滅赤匪”,同時宣布在行營設立“納言櫃”,凡“對於剿匪方策,地方善後,官吏失職,行軍紀律等事,均可盡量密告,中正自當親為拆閱,采納施行”。訓令江西各縣縣長死守城池,“凡因公殉難者由國府重恤,畏敵棄城者殺無赦”;各縣須在7月15日成立保衛團,“協助清鄉,實行自衛”;實行《保甲條例》,嚴密控製民眾。其三,嚴明軍紀,在軍隊“實行連坐法,如師長未退,旅團長先退者,殺無赦;旅長未退,團營連長退者亦同,餘以類推”。7月23日,在南昌行營發表的“剿匪宣言”中,蔣介石還正式宣布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這樣,就形成了一道配合軍事進攻的嚴密的政治“圍剿”陣勢。因此,有研究者認為,這次“圍剿”雖然在攻擊戰術上尚無改變跡象,但局部采用了“利用民團遊擊”及“黨政軍民合作”,則是新的構想。

  更有甚者,蔣介石還決定對革命根據地群眾采取殘酷的燒殺政策。在他給部隊官長所發的電文中,累累出現這樣的命令:8月16日,電趙觀濤、衛立煌:“務照昨電將黃陂、小布及附近大小村莊,全部燒毀勿遺,免多費兵力分防。”8月21日,電熊式輝:“對匪巢隻有焚燒乃能解決,請派飛機設法暫停轟炸,而專用火油在欲燒之區域內,使皮帶或分水分布火油,如此分劃區域,每區焚三日,使匪恐怖不能立足,並請即令各部焚燒。”8月24日,電蔡廷鍇、陳誠、趙觀濤:“此次進剿,大金竹附近凡匪化最深鄉村,及我軍不便常駐之處,與將欲移動他調之時,須將其附近村落焚毀淨盡。所有糧秣搬運至集積地點,有餘則亦燒毀之,萬不可姑息,免貽匪患。如欲使匪恐怖,以斷其回巢之路,並免我將士東西奔逐之勞,惟有此焚燒平毀之一法也。”8月27日,急電衛立煌:“該師由東韶蔭山大金竹至招攜間,所經過沿途大小村,務須洗燒淨盡,勿稍遺留,免貽匪患為要。”如此等等,可見蔣介石為求斷絕人民與紅軍的聯係,已是無念民生,不顧一切。

  7月1日,蔣介石下達“進剿”命令,發動第三次“圍剿”。左翼軍的兩路進擊軍第十一師羅卓英部、十四師陳誠(兼)部和第六師趙觀濤部,迅速南下廣昌、石城、寧都,切斷贛閩邊界,致使在閩西北的紅一方麵軍無法由此直接返回江西根據地。紅軍主力這時僅約3萬人,不得不於7月10日實行千裏回師,從建寧一帶繞道閩西於月底集中到興國高興圩地區準備作戰。中共蘇區中央局曾有電報記載此次雙方作戰實況:“七月敵軍乘虛三次進攻,我軍由閩返贛,繞道長汀、瑞金,兩月奔馳,全無休息,疲困已極,傷病甚多。既入興國,倉卒應戰,初向富田,折回興國,由西向東,深入黃陂。又疾馳五百裏。在約三個星期中,出入敵軍重圍之中,爭取良村、黃陂兩役勝利,到八月十六日兩次被敵包圍,是為一年來三次戰爭中最艱苦的時節。但敵在我群眾堅壁清野政策之下,日食不飽,油鹽告絕,饑疲較我尤甚。八月下旬,我軍方得休息,敵則不能,疲困至極,又找紅軍不到,陷於進退維穀。”蔣介石遂於9月初下令撤退。豈料紅軍趁其撤退之機,發動追擊,7日在興國老營盤追殲蔣鼎文師一個旅,並在高興圩地區與第十九路軍兩個師發生激戰,15日在東固附近殲滅韓德勤師。“狂風暴雨”式的第三次“圍剿”作戰至是結束。

  這次作戰,蔣介石損兵3萬,失槍1.2萬支,陣亡副師長1人,部隊將領曾發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的慨歎。紅軍和根據地也受到重大損失。紅軍在興國高興圩與“蔣蔡兩師血戰七晝夜,成相持之局,我敵傷亡各兩千餘人”,陣亡四師師長鄒平、十一師師長曾士峨,紅三軍軍長黃公略緊接著在東固被敵機炸傷犧牲,整個反“圍剿”作戰紅軍傷亡指戰員6000餘人,“中下級幹部死傷數目頗大,紅軍戰鬥力較前弱”。正是考慮部隊“損傷過大,若繼續作戰,必使精華過損”,紅軍總部遂“決定結束三期戰爭”,主力轉移到瑞金進行休整。根據地同時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國民黨軍“於退卻時,將東固、崇賢、楓邊、方太、龍岡、君埠、南坑、黃陂、小布、東韶、中村、石馬、大九[金]竹等地房屋燒毀幹淨,敵軍新過,田禾充作軍食,豬牛殺盡,器物毀壞,受害群眾十餘萬家”,“他們的足跡所到的地方,十有十處是變為焦土,片瓦無存。國民黨此次所施用於中央蘇區的殘酷行為,真是空前未有!”這些地方,涉及到吉安縣南部、興國縣北部、寧都縣北部、永豐縣南部和樂安縣南部,是一個廣大的地域範圍,燒殺的惡劣影響在這一地區延續達數十年之久。

  9月29日,國民黨中央以江西“剿共”軍事告一段落,下令撤銷南昌行營。10月21日,國民政府任命何應欽為駐贛綏靖公署主任(12月改由朱紹良繼任)。12月,撤銷江西省黨政委員會,相繼改組江西省政府、江西省黨部。與此同時,因紅軍作戰勝利和全國抗日浪潮的影響,原南下江西參加“圍剿”戰爭的第二十六路軍1.7萬餘人,由中共組織領導和協助,趙博生(共產黨員)、董振堂、季振同、黃中嶽等率領,於12月4日在駐地寧都舉行起義,加入紅軍,被改編為紅五軍團。寧都起義使紅軍的戰鬥力大增,江西的軍事、政治態勢,由此有了一個較大的變化。

  四、第四次“圍剿”戰爭

  第三次“圍剿”失敗後,江西各革命根據地進入穩定發展的時期。南京政府麵對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一麵進行了一二八淞滬抗戰,一麵拒絕在贛部隊北調加入抗日作戰的要求,下令繼續圍攻紅軍。1932年2月4日,紅軍攻打贛南中心城市贛州,與守軍馬昆旅作戰33天,攻城4次,不克而轉向福建。在第十八軍陳誠部等增援下解圍贛州前後,南京政府複令廣東陳濟棠派兵加入江西“剿共”。陳隨即與江西綏署主任朱紹良商定分路“圍剿”贛東北、贛南、湘贛紅軍的計劃,並派兩個航空隊20多架飛機到贛州助戰。

  4月19日,麵對紅一方麵軍攻打福建漳州的軍事形勢,南京政府再次調整“圍剿”指揮機構,成立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派何應欽為總司令,陳濟棠為副,“積極準備贛粵閩剿匪事宜”。5月1日,何到南昌主持“圍剿”軍事。他總結出二條經驗教訓,一是認為“上年剿匪,調集大軍十數萬,圍剿經年,收效甚微,原因雖多,而我軍不注重精神教育實為主因”,提出要注重軍隊精神教育,“除去畏匪心理”;二是認為江西交通不便,妨礙軍事行動,要求中央迅撥巨款,趕緊修築江西公路和輕便鐵路。同時,他做出一個新的“進剿”方案,將在贛的40個師又4個旅的部隊,分為9路,依次任命餘漢謀、陳誠、李揚敬、蔡廷鍇、白崇禧、朱紹良、譚道源、趙觀濤、孫連仲分任各路司令官;將“進剿”區劃為贛西南、贛南、贛東北、贛西北、贛西和閩南等6個區,令各路部隊分區“進剿”。同時要求黨政力量協同動作,推行清查戶口,辦理保甲,招輯流亡,修築公路,繁榮農村,以及宣傳三民主義。何應欽“期以軍政兼施,逐步清剿,先求肅清各區之散匪,再對贛南匪巢發動第四次圍剿”。其後,國共雙方軍隊在各地小規模作戰不斷,但這個方案也沒有全部落實。

  6月15日,蔣介石在廬山召開鄂豫皖贛湘五省“清剿”會議,製定第四次“圍剿”計劃。蔣介石等決定,采取“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軍事與政治並重”方針,分兩步“圍剿”工農紅軍,第一步先“肅清”鄂豫皖三省紅軍,第二步再轉向江西。在基本實現第一步目標後,12月30日,贛粵閩邊區“剿匪”總部下達對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的命令,決定集中29個師又2個旅約40餘萬兵力,分三路向根據地“分進合擊”:以蔡廷鍇第十九路軍等部6個師又1個旅為左路軍,餘漢謀部粵軍6個師又1個旅為右路軍,分別擔任福建和贛南粵北攻防任務,策應中路軍行動;以陳誠為中路軍總指揮,率12個師約16萬人擔任主攻,在總預備隊和守備南城、南豐、樂安、崇仁、永豐地區的4個師又2個旅的配合下,從北麵南下攻擊前進。中路軍所轄各部被國民黨人公認為“黃埔建軍以來革命軍之骨幹”,是蔣介石的嫡係,最具有戰鬥力。與此同時,蔣介石還部署了浙贛閩邊區“剿匪”總部以2個師圍攻贛東北紅軍方誌敏部、譚道源部3個師圍攻湘鄂贛紅軍孔荷寵部、第十五師王東原等4個師圍攻湘贛紅軍蔡會文、蕭克部,並在各進攻部隊之外,配備相同乃至更多的防堵部隊。

  1933年1月,陳誠執行先期“清剿”金溪地區紅軍,鞏固撫州,繼以主力圍殲活動於黎川、建寧、泰寧地區主力紅軍並向贛南“進剿”的計劃,將中路軍劃分為3個縱隊行動。以吳奇偉為第二縱隊總指揮,率4個師經臨川、南城、南豐南下,側擊黎、建、泰,截斷紅軍歸路;以趙觀濤為第三縱隊總指揮,率4個師由金溪正麵進攻黎川,尋找紅軍主力決戰;以羅卓英為第一縱隊總指揮,率最精銳的第十一、五十二、五十九師從宜黃、樂安進攻寧都、廣昌,襲擊中央革命根據地腹部。紅一方麵軍參戰兵力約7萬人,這時在總司令朱德、總政委周恩來指揮下,決心乘敵展開部署之際,由黎川北上衝破敵之計劃,5日在南城北黃獅渡一戰殲滅周士達一個旅,8日紅軍右縱隊在金溪以西滸灣擊潰兩個師,左縱隊在黃獅渡再殲一個旅。紅五軍團副軍團長兼十三軍軍長趙博生在作戰中犧牲。

  陳誠部“進剿”軍首戰失敗,引起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的擔憂。1月21日,熊式輝派彭醇士為省政府代表,赴南京請蔣介石來贛坐鎮指揮“圍剿”。29日,蔣介石到達南昌,次日對江西省黨部訓話,指出此次“剿匪”之成敗關係中國的整個前途和存亡,“剿匪”的經驗和要點是硬幹、實幹、快幹和提倡實踐禮義廉恥,要求江西所有人尤其是負黨務、政治、軍事責任的人,“共同一致來努力剿赤”。31日,蔣主持召開有熊式輝、陳誠、孫連仲、賀國光、羅卓英、吳奇偉等參加的高級軍事會議,研究部署進攻行動。2月6日,蔣介石決定自兼閩粵贛邊區“剿匪”總司令,7日在南昌設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以熊式輝為參謀長,錢大鈞為辦公廳主任,並羅致贛籍名流要人入幕與事,增調駐宜昌的蔣鼎文第二軍來贛作戰。

  2月上旬,陳誠麵對紅軍攻擊南豐、打其增援的作戰計劃和對南豐的進攻,下令5個師分三路增援南豐,尋找紅軍決戰,其中尤以第一縱隊3個師進展迅速。紅軍總部則決定“以主力由左打到右,迅速解決敵五十二師次及五十九師,逐次由左向右打擊由宜黃來援之部隊,即繼續消滅蕭乾的十一師”。27日,五十二、五十九師分為左右兩路,進至宜黃黃陂地區。五十二師首先在登仙橋、大龍坪、蛟湖一帶山地遭到紅軍伏擊,五十九師進至霍源、西源一帶時,也被紅軍分割包圍,激戰到28日,五十二師全師覆滅,師長李明重傷被俘,旋即不治;五十九師大部被殲,上任不足兩個月的師長陳時驥及旅長方靖等被俘,僅一個團逃脫。一戰即失兩個精銳主力師,為國民黨軍在江西作戰以來所未有,這也是紅軍首次實行大兵團伏擊戰取得的重大勝利,在紅軍戰史上被稱為黃陂大捷。

  兩師被殲,打亂了陳誠的部署。陳誠遂將3個縱隊縮編為2個縱隊,將分進合擊戰略改變為兩縱隊重疊作中間突破,吳奇偉縱隊在前、羅卓英縱隊在後,以占領廣昌、取得政治影響為目標,梯次輪番向東南搜索前進。紅軍總部作出殲滅羅縱隊以打破“圍剿”的計劃,3月21日晨,以絕對優勢兵力伏擊遠離吳縱隊及後續部隊、孤軍進入草台岡、徐莊地區的羅縱隊第十一師。該師是蔣介石嫡係部隊中戰鬥力最強的“王牌”師,也是陳誠的起家部隊,故而戰鬥異常激烈,雙方接戰不久即進入白刃戰。激戰到下午,十一師大部被殲,師長蕭乾、參謀長和三十一旅旅長負傷,獨立旅旅長陣亡,團營長死傷多名,連排長傷亡殆盡,全師僅餘2000餘人。跟隨前進的五十九師殘部一個團及增援的第九師一個團亦被殲滅。紅軍繳獲極豐,戰後打掃戰場達一星期,才撿盡戰利品。

  敗訊經熊式輝密報蔣介石:“江西剿匪前有第五、第二十七、第九十二師之損失。最近一月以來有第五十九、第五十二、第十一各師之挫敗,計師長死傷四員、旅長六員、團長十六員,步槍損失當以萬計,前次損失尚不在內。”4月10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對失敗將領進行懲處:陳誠以“驕矜自擅,不遵意圖”降一級,記大過一次;第五軍軍長羅卓英以“指揮失當,決心不堅”革職留任;第十一師師長蕭乾以“驕矜疏忽”記大過一次。羅卓英也自認“在今日已成黨國之大罪人”。

  由於“中路軍受重大損失,以致士氣疲憊,鮮有成果”,南昌行營察覺部隊已無力繼續尋找紅軍作戰,遂令各部轉取守勢,固守樂安、宜黃、南豐、南城和撫州各堅城,第四次“圍剿”於3月下旬結束。對贛東北、湘贛和湘鄂贛的“圍剿”,也在此前後相繼被擊破。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