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計釜底抽薪
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
〔按〕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陽中之陽也,銳不可當;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勢也,陽中之陰也,近而無害。故力不可當而勢猶可消。《尉繚子》曰:“氣實則鬥,氣奪則走。”而奪氣之法,則在攻心。昔吳漢為大司馬,有寇夜攻漢營,軍中驚擾,漢堅臥不動,軍中聞漢不動,有傾乃定。乃選精兵反擊,大破之。此即不直當其力而撲消其勢也。宋薛長儒為漢、湖、滑三州通判,駐漢州。州兵數百叛,開營門,謀殺知州、兵馬監押、燒營以為亂。有來告者,知州、監押皆不敢出。長儒挺身徒步,自壞垣入其營中,以福禍語亂卒曰:“汝輩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於左,脅從者立於右!”於是,不與謀者數百人皆趨立於右;獨主謀者十三人突門而出,散於諸村野,尋捕獲。時謂非長儒,則一城塗炭矣!此即攻心奪氣之用也。或曰:敵與敵對,搗強敵之虛,以敗將成之功也。
“譯文”
如果力量不足以戰勝強大的敵人,就可以想法瓦解其氣勢,這就是《易經履卦》所說的以下克上、以柔克剛的辦法。
〔按語〕水的沸騰,是借助於火的力量,這是強大中最強大的力量,是銳不可當的;柴草,是產生火力的源泉,也就是蘊藏火勢的所在,這是弱小中最弱小的力量,是可以靠近而不會有害於人的。所以說強大的力量雖然不可阻擋,但它的氣勢還是可以消除的。《尉繚子》上說:“氣勢充足或高漲,就投入戰鬥;氣勢不足或喪失,就避敵退卻。”而消除敵人氣勢的方法,就在於對敵采取“攻心”戰術。東漢初年,吳漢受命為大司馬,率軍出征,有一次敵人乘黑夜前來襲營,當時軍中驚慌混亂,但吳漢卻安臥帳中,從容鎮定,全軍將士聽說吳漢如此沉著,不一會兒,也就安定下來了。吳漢於是挑選精兵連夜反擊,大破敵軍。這就是不直接阻擋敵人的力量,而用計去消除其氣勢的方法。又如宋朝的薛長儒任漢、湖、滑三州通判時,駐節漢州(今四川廣漢)。當地守軍數百人發生叛亂,打開營門,誅殺知州和兵馬監押,並燒毀營房作亂。有人前來報告,知州和兵馬監押都不敢出來。薛長儒挺身走出營門,從毀壞的垣牆進入叛軍營中,對叛軍曉以禍福利害,說:“你們都有父母妻室和兒女,為什麽要鋌而走險,進行叛亂呢?凡是主謀叛亂者站在左邊,脅從參加者站在右邊!”於是脅從參加叛亂的幾百人都站在了右邊,隻有主謀叛亂的十三個人衝出營門逃走,分散到各鄉村原野躲藏,不久都被捕獲歸案。當時人都說若沒有薛長儒在,那麽漢州一城的老百姓都要遭受禍害了。這就是運用攻心戰術瓦解敵人士氣的結果。也可以說,在敵對雙方相持時,搗毀強敵的薄弱部分,可以破壞其即將成就的功業。
第二十計渾水摸魚
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向晦入宴息。
〔按〕動蕩之際,數力衝撞,弱者依違無主,敵蔽而不察,我隨而取之。《六韜》曰:“三軍數驚,士卒不齊,相恐以敵強,相語以不利,耳目相屬,妖言不止,眾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將,此弱征也。”是魚,混戰之際,擇此而取之。如:劉備之得荊州、取西川,皆此計也。
“譯文”
乘著敵人內部存在混亂的時機,利用其力量削弱,沒有主見的態勢,逐步將其消滅掉。這就像自然運行的規律,一到晚上就要入室休息那樣自然。
〔按語〕在動蕩不定的時候,多種力量相互衝突,弱小的力量陷入投靠誰、反對誰無法確定、沒有主見的狀態之中,這樣,敵人處在蒙蔽無知、六神無主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一時機將其攻取。《六韜兵征篇》上說:“如果全軍不斷地驚慌,隊伍混亂,相互以敵人強悍來進行恐怖,相互傳播不利的信息,相互咬耳朵、使眼色,謠言紛紛,相互欺蒙,不畏懼法令,不尊重將帥,這些都是衰敗的征象啊!”這樣的“魚”,正可以在混亂之際,不失時機地加以獵取。例如漢末劉備奪取荊州、西川,都是用的這一計謀。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
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按〕共友擊敵,坐觀其勢。倘另有一敵,則須去而存勢。則金蟬脫殼者,非徒走也,蓋為分身之法也。故大軍轉動,而旌旗金鼓,儼然原陣,使敵不敢動,友不生疑,待已摧他敵而返,而友敵始知,或猶且不知。然則金蟬脫殼者,在對敵之際,而抽銳以襲別陣也。如:諸葛亮病卒於軍,司馬懿追焉。薑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向懿者,懿退,於是儀結營而去。檀道濟被圍,乃命軍士悉甲,身自(白)服乘輿徐出外圍,魏懼有伏,不敢逼,乃歸。
“譯文”
保存原有的狀態,完備和壯大原來的聲勢,使友軍不加懷疑,敵人也不敢輕舉妄動。隱蔽前進,轉移主力,迷惑和消滅敵人。
〔按語〕同友軍聯合攻擊敵人,要冷靜地觀察敵人的形勢。如果發現另有一股敵人,就需要分兵去迎擊,但必須保存原有的狀態和陣勢。這裏所說的金蟬脫殼,並不是一走了之,而是分身之法。因而當我軍主力轉移時,依然要旌旗招展,金鼓齊鳴,保持原有的陣勢,使敵人不敢貿然行動,友軍也不生疑心,等到已經摧毀殲滅了另外一股敵人返回之時,友軍和敵人才知道,或者仍然不知道。由此可知,金蟬脫殼之計是在對敵作戰時,為了抽調精銳部隊去襲擊它處敵人而采用的一種計謀。例如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病死於軍中,蜀軍退兵,魏國統帥司馬懿跟蹤追擊。蜀將薑維讓楊儀率軍反打旗幟,敲響戰鼓,做出要向司馬懿反擊的樣子,司馬懿中計而退,楊儀於是得以全師而歸。如南朝劉宋名將檀道濟北伐,被北魏軍隊圍困,便命令士兵全部身披甲胄,他自己身穿白色衣服,坐著戰車,慢慢向外邊撤退,魏軍害怕他另有伏兵,不敢逼近進攻,他於是得以安然突圍南歸。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
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
〔按〕捉賊而必關門,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複追,恐其誘也。賊者,奇兵也,遊兵也,所以勞我者也。吳子曰:“今使一死賊,伏於曠野,千人追之,莫不嫋視狼顧。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懼千夫。”追賊者,賊有脫逃之機,勢必死鬥;若斷其去路,則成擒矣。故小敵必困之,不能,則放之可也。
“譯文”
對於弱小的敵人,可以加以包圍殲滅。對付垂死掙紮的敵人,不利於急追遠趕。
〔按語〕捉賊之所以必須關上大門,並不是恐怕他逃走,而是害怕他逃跑之後被別人利用。況且對於逃跑的敵人不可急追遠趕,也是恐怕中了敵人的誘兵之計。這裏所說的賊,是指善於奇襲、神出鬼沒的敵人,其目的是為了引誘我軍疲於奔命,以便達到其目的。《吳子兵法》上說:“如今若有一個亡命之徒隱伏於曠野之中,縱然派一千軍士去追殺他,也不免心存忌憚、左顧右盼。什麽原因呢?是害怕他突然跳出來傷害自己。所以說隻要一個人不怕死,就足可以使一千人膽寒懼怕。”追殺盜賊,隻要盜賊有逃脫的機會,勢必會拚死格鬥。如果切斷他的逃脫之路,他就一定會被擒獲。因此,對於弱小的敵人必須加以包圍殲滅,如果不能做到,就可以暫時放他逃走,不可急追遠趕。
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
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按〕混戰之局,縱橫捭闔之中,各自取利。遠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結;近者交之,反使變生肘腋。範雎之謀,為地理之定則,其理甚明。
“譯文”
位置受到局限,形勢受到阻礙,利於攻取較近的地方,不利於攻取遙遠的地區。火焰向上竄,河水向下流,方向雖不同,也還是可以結合和利用的。
〔按語〕在群雄混戰的局麵下,在多種力量合縱連橫、分合無常、局勢變幻之中,各自為自己的利益和生存發展而激然爭奪,遙遠的地方不可攻擊,而可以用利益進行結交。鄰近的地區不可結交,否則反而會使肘腋之地突發變亂。戰國時代範雎的遠交近攻之計謀,就是以地理位置的遠近作為結交或攻擊的原則的,其道理是十分清楚的。
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困,有言不信。
〔按〕假地用兵之舉,非巧言可誑,必其勢不受一方之脅從,則將受雙方之夾擊。如此境況之際,敵必迫之以威,我則誑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勢。彼將不能自陣,故不戰而滅之矣。如:晉侯假道於虞以伐虢;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師還,襲虞滅之。
“譯文”
處在兩大敵對國之間的小國,敵方如果用武力脅迫它屈服,我方就要借此形勢,表麵上去救援它,出兵達到我們的目的。處於這種困境之中的小國,光靠口頭空談是不會取得他人的信任的。
〔按語〕借道出兵的行動,並不是靠花言巧語欺騙所能辦到的。必須是這個小國處於不受到一方的威脅,就要受到雙方勢力的夾擊這樣的形勢之中。在此情況下,敵人必然用武力來威逼他,我方卻用不侵害其利益來欺騙他,利用他僥幸圖存的心理,迅速使他信賴我方,控製全局。這樣,他勢必不能自立自保,所以我方可以不經過征戰就把他消滅了。例如:春秋時期,晉侯向虞國借道去進攻虢國。等到滅亡了虢國之後,虢公逃奔到京師洛邑,晉軍回師途中,乘虞國不備,突然襲擊,滅亡了虞國。
第二十五計偷梁換柱
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後乘之。曳其輪也。
〔按〕陣有縱橫,天衡為梁,地軸為柱。梁柱以精兵為之,故觀其陣,則知其精兵之所在。共戰他敵時,頻更其陣,暗中抽換其精兵,或竟代其為梁柱;勢成陣塌,遂兼其兵。並此敵以擊他敵之首策也。
“譯文”
頻繁地變動敵方的陣勢,調開他們的精銳主力,等待其內部空虛,自行敗陣,然後乘機攻取它。如同拖住車輪,整個車子也就無法運行了。
〔按語〕軍陣有東西南北縱橫方位,天衡是前後相對的部位,是軍陣的大梁,地軸是貫於中央的部位,是軍陣的支柱。大梁、支柱的部位都以精銳兵力防守。因此隻要觀察敵方的陣勢,就可以知道敵方精銳兵力所在的地方。如果與友軍共同對敵作戰,可以相互配合,利用計謀頻繁地變動敵人的陣勢,從而暗中抽調變換他們的精銳兵力,或者派自己的部隊完全替代其大梁、支柱部位的兵力,這樣使敵方陣勢失去梁柱而坍塌,從而擊敗和兼並其軍隊。這是兼並這支敵人再去攻擊其他敵人的首要計策。
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
大淩小者,警以誘之。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按〕率數未服者以對敵,若策之不行,而利誘之,又反啟其疑;於是故為自誤,責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誘之也。此蓋以剛險驅之也。或曰:此遣將之法也。
“譯文”
強者製服弱者,要用警告的方式來誘導和製服它。剛健威嚴就會使上下服從,使用險計、行於險地就可以使對方順從。
〔按語〕統率一向不服從命令的軍隊對敵作戰,如果你調動他,他不服從調遣,違抗軍令,如果你要用利益來引誘他,反而會引起他的懷疑。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故意製造事故和失誤,責罰別人的過失,用來警告不服從命令的人。所謂警告,就是從反麵來誘導和製服他。這種計謀就是運用剛健威嚴和險詐的方法來驅使對方服從命令,也可以說是一種調遣部將的方法。
第二十七計假癡不癲
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靜不露機,雲雷,屯也。
〔按〕假作不知而實知,假作不為而實不可為,或將有所為。司馬懿之假病昏以誅曹爽,受巾幗、假請命以老蜀兵,所以成功;薑維九伐中原,明知不可為而妄為之,則似癡矣,所以破滅。兵書曰:“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當其機未發時,靜屯似癡;若假癲,則不但露機,且亂動而群疑。故假癡者勝,假癲者敗。或曰:假癡可以對敵,並可以用兵。宋代,南俗尚鬼。狄青征儂智高時,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勝負無以為據。”乃取百錢自持,與神約,果大捷,則投此錢盡錢麵也。左右諫止:“儻不如意,恐沮師。”青不聽。萬眾方聳視,已而揮手一擲,百錢皆麵。於是舉兵歡呼,聲震林野,青亦大喜;顧左右,取百丁來,即隨錢疏密,布地而帖丁之,加以青沙籠,手自封焉。曰:“俟凱旋,當酬神取錢。”其後平邕州還師,如言取錢,幕府士大夫共視,乃兩麵錢也。
“譯文”
寧可假裝不知道而無所作為,也不可假裝知道而輕舉妄動。沉著寧靜,不露聲色,就如同雲雷入冬隱沒不見一樣。
〔按語〕假裝不知道的,而實際上非常清楚,假裝無所作為的,實際上是不能有所行動,或者要等待時機再有所行動。三國時代,曹操大將司馬懿假裝病重昏昧,迷惑權臣曹爽,而出其不意地發動兵變殺掉他。接受蜀相諸葛亮送來的用以激將的婦女首飾衣物,假意上表請戰,卻堅守不戰,借以疲勞蜀軍,因而能夠獲得成功。蜀將薑維九次北伐中原,明知不可能有所作為卻偏要堅持這樣做,就像是個傻子,所以最終還是遭到慘敗。《孫子兵法》上說:“所以善於作戰的人所取得的勝利,沒有智謀之名,也沒有勇武之功。”當作戰的時機不成熟時,要沉著冷靜,像個傻子。如果假癲狂,就不僅會暴露機密,而且會因狂亂行動而引起眾人的猜疑。所以假裝癡傻的人能夠取得勝利,而假裝癲狂的人則會招致失敗。有人說:假裝癡傻既可以用來對付敵方,也可以用來控製自己的軍隊。在北宋時代,南方有崇拜鬼神的習俗。大將狄青在征討儂智高時,大軍剛剛來到桂林以南地區,他就假裝祝拜鬼神,說:“這次征戰勝敗還沒有把握。”於是取出一百文錢拿在手中,向鬼神許願說:“如果能夠大勝,請讓投在地下的錢錢麵均向上!”左右隨從和部將都勸他停止,說:“如果結果不能如意,恐怕會影響士氣。”狄青不聽勸阻,在千萬將士的注視之下,揮手把銅錢都投在地下,一百文錢竟然均是錢麵向上。當時全軍上下舉手歡呼,聲音響徹山林和原野。狄青也大喜過望,示意左右拿一百個釘子來,按著銅錢散落分布的疏密,用釘子釘好,用青紗布蓋好,然後狄青親手封好,說:“等到凱旋歸來,一定要好好酬謝鬼神,收回製錢。”後來平定了邕州(今廣西邕寧),率軍得勝而歸,按原先所說的那樣,取回製錢,他的幕僚隨從一看,原來那些銅錢兩麵都是一樣的。
第二十八計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遇毒,位不當也。
〔按〕唆者,利使之也,利使之而不先為之便,或猶且不行。故抽梯之局,須先置梯,或示之以梯。如:慕容垂、姚萇諸人慫秦苻堅侵晉,以乘機自起。
“譯文”
故意顯露出破綻,引誘敵人進入絕境,然後切斷其增援接應的通道,使之完全陷入死地。之所以得到這種下場,是因為敵人貪得無厭,到了不適當甚至危險的地步,所以必然招致禍患。
〔按語〕所謂“唆”,就是用利益來引誘。如果僅僅用利益引誘敵人,而沒有預先為之大開方便之門,敵人還可能會猶豫不前。所以,采用上屋抽梯之計謀,必須首先設置好梯子。或者已經有了梯子,要暗示敵人知道。例如南北朝時期,慕容垂、姚萇等人都慫恿前秦皇帝苻堅侵略東晉,而他們卻乘機割據自立,並擴充勢力地盤,就是用的此計。
第二十九計樹上開花
借局布勢,力小勢大。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也。
〔按〕此樹本無花,而樹則可以有花。剪采粘之,不細察者不易覺。使花與樹交相輝映,而成玲瓏全局也。此蓋布精兵於友軍之陣,完其勢以威敵也。
“譯文”
借助別人的兵力來布成自己威武的陣勢,雖然自己的實際力量很弱小,也可以顯示出強大。鴻雁在陸地上空飛進,其羽毛可以用作跳舞的道具,以顯示華麗的儀表。
〔按語〕這棵樹上本來沒有綻開花朵,但可以人為地使它上麵開花。用彩色綢絹剪成花朵粘在枝上,如果不仔細觀察就不容易覺察出來。讓美麗的花朵和樹木交相輝映,從而形成一個巧妙而逼真的完整的新局麵。這裏是指把精銳的兵力布置到友軍的陣地上,從而給不夠強大的友軍造成宏大、完善的局勢,以威懾敵人。
第三十計反客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
〔按〕為人驅使者為奴,為人尊處者為客;不能立足者為暫客,能立足者為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為賤客,能主事則可漸握機要,而為主矣。故反客為主之局:第一步須爭客位;第二步須乘隙;第三步須插足;第四步須握機;第五步乃成為主。為主,則並人之軍矣。此漸進之陰謀也。如:李淵書尊李密,密卒以敗;漢高祖勢未敵項羽之先,卑事項羽,使其見信,而漸以浸其勢,至垓下一役,一舉亡之。
“譯文”
一有空隙就插足進去,抓住主動權,逐步循序漸進。
〔按語〕被人驅使的是奴隸,受人尊敬的是賓客。賓客中不能站穩腳跟的是暫時的客人,而能站穩腳跟的是長久的客人。長久賓客之中,久為賓客而不能參與機要的是卑賤的客人,而能夠參與大事並逐漸掌握主權的,就變成了主人。因此,反客為主的局勢,第一步要爭得賓客的身份,第二步要善於發現空隙,第三步要乘機插足進去,第四步要掌握主動權,第五步才變成為主人。變成主人,也就自然兼並了他的軍隊。這就是循序漸進的計謀。例如唐高祖李淵在取得天下之前,信函中對李密極為尊崇,但李密最終被滅亡了。漢高祖劉邦在其實力不能與項羽抗衡之時,對項羽恭敬諂媚,取得了項羽的信任,便逐步削弱瓦解項羽的軍力,最後到了垓下之戰,便一舉消滅了項羽。
第三十一計美人計
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將弱兵頹,其勢自萎。利用禦寇,順相保也。
〔按〕兵強將智,不可以敵,勢必事之。事之以土地,以增其勢,如六國之事秦,策之最下者也。事之以幣帛,以增其強,如宋之事遼金,策之下者也。惟事之以美人,以逸其誌,以弱其體,以增其下之怨。如勾踐以西施重寶取悅吳王夫差,乃可轉敗為勝。
“譯文”
兵力強盛的敵人,就要攻擊其將帥。如果敵人將帥足智多謀,就要設法瓦解其鬥誌。將帥的鬥誌瓦解,軍隊的士氣頹喪,那麽敵人的氣勢必然自行萎靡不振,利用敵方內部的弱點進行瓦解分化,可以控製敵人,進而保全自已。
〔按語〕敵人兵力強大,將帥明智,不可以與之正麵衝突,形勢決定了必須向敵人表示順從屈服。如果用割讓土地的辦法來侍奉他,反而更增加了他的力量,就像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侍奉秦國那樣,這是最下等的計策。如果拿金錢、綢緞去討好他,反而更增加了他的財富,就像宋朝對待遼、金那樣,也是下等的計策。隻有進獻美女去侍奉他,迷惑他,消磨他的意誌,削弱他的體力,並進而加重他的部屬、人民對他的怨憤,就像春秋時期越王勾踐亡國之後,進獻美女西施以及珍珠寶貨,以取悅於吳王夫差那樣,從而乘機出兵伐吳,轉敗為勝,一舉滅掉了吳國。
第三十二計空城計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複奇。
〔按〕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虛而示虛,諸葛而後,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煥死,河西忷懼。以張守為瓜州刺史,領餘眾,方複築州城。版幹栽立,敵又暴至。略無守禦之具,城中相顧失色,莫有鬥誌。守曰:“彼眾我寡,又瘡痍之後,不可以矢石相持,須以權道製之。”乃於城上,置酒作樂,以會將士。敵疑城中有備,不敢攻而退。又如齊祖為北徐州刺史,至州,會有陳寇,百姓多反。不關城門,守陴者皆令下城,靜坐街巷,禁斷行人雞犬。賊無所見聞,不測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設警備。複令大叫,鼓噪聒天,賊大驚,登時走散。
“譯文”
空虛的就讓他空虛,就會使敵人疑中生疑。在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隻有運用這種奇中有奇的計謀才可以保全自己。
〔按語〕用兵之道就是虛虛實實,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空虛的就讓他空虛的代表作空城計,自諸葛亮之後,運用此計的人不在少數。例如唐代開元年間,吐蕃人攻陷了瓜州(今甘肅安西),守將王君煥力戰而死,河西地區的民眾十分震動,驚恐不安。這時唐朝任命了張守珪為瓜州刺史,統領王君煥的餘部,加緊重修瓜州城垣。築牆夾板兩端的木樁剛剛打好,敵人又突然襲來,城中沒什麽防禦工事和武器,城中軍民相顧失色,毫無鬥誌。張守珪說:“敵眾我寡,又值戰爭創傷之後,不能用弓箭、礌石抵禦敵人,必須用計謀來戰勝敵人。”於是他就在城牆之上,設置酒席,歌舞雅樂,大宴將士。敵人懷疑城中有埋伏,不敢進攻,率兵退去。又如南北朝時期,北齊將領祖珽被任命為北徐州的刺史,剛剛到任,便趕上南朝陳國的軍隊大舉來犯,當地老百姓也多乘機反正。祖珽便下令不關城門,城上守禦的士兵也都撤下來,靜坐在街巷之中,禁止街道上的行人通行。全城寂靜異常,連雞狗都不亂叫。陳軍聽不到也看不到城中任何情況,摸不清虛實,懷疑是一座空城,齊軍早已退走,因而沒有警戒。這時祖珽命令城中高聲喊叫,聲震雲天,陳軍大吃一驚,立即四散逃走了。
第三十三計反間計
疑中之疑,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按〕間者,使敵自相疑忌也;反間者,因敵之間而間之也。如燕昭王薨,惠王自為太子時,不快於樂毅。田單乃縱反間曰:“樂毅與燕王有隙,畏誅,欲連兵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齊人惟恐他將來,即墨殘矣。”惠王聞之,即使騎劫代將,毅遂奔趙。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間諜,以間其將;陳平以金縱反間於楚軍,間範增,楚王疑而去之。亦疑中之疑局也。
“譯文”
在疑陣中再布一疑陣,使敵人對我方的假象確信無疑。這樣敵人的內部得到我方的假象,可以幫助我們成就大事,而不會有所損失。
〔按語〕所謂用間,就是使敵人內部互相懷疑和猜忌。而所謂反間,就是利用敵人的間諜達到離間敵人的目的。例如戰國時期,燕昭王於公元前279年去世,其子惠王繼位,惠王早在做太子時就對大將樂毅不滿,於是齊將田單就利用這一情況施行反間計,故意揚言說:“樂毅與燕王有私人恩怨,害怕燕王殺他,企圖與齊國軍隊聯合,在那裏稱王。隻是因為齊國人還沒有歸服他,所以暫時推遲攻打即墨的計劃,以便等待機會,成就大事。現在齊國人最擔心的就是燕王改派別的將領來代替樂毅,那樣的話即墨就將被攻陷了。”燕惠王聽到這個謠言,很快派騎劫取代樂毅,統帥大軍攻齊,結果大敗。樂毅無法回國,便逃往趙國。又如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周瑜利用曹操派來的間諜,來離間曹軍將領的關係。又如楚漢戰爭中,陳平用金錢珍寶收買楚軍間諜,以離間項羽與其謀士範增的關係,使項羽懷疑範增進而趕走他。這些也都是在疑陣中再布疑陣的反間計的運用。
第三十四計苦肉計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按〕間者,使敵人相疑也;反間者,因敵人之疑,而實其疑也;苦肉計者,蓋假作自間以間人也。凡遣與己有隙者以誘敵人,約為響應,或約為共力者,皆苦肉計之類也。如:鄭武公伐胡而先以女妻胡君,並戮關其思;韓信下齊而酈生遭烹。
“譯文”
一般人都不會自己殘害自己,如果受到殘害必然是真的受到了別人的殘害;以假作真,真便為假,離間敵人的計劃便得以實行。順此行事,就如同逗弄小孩那樣容易。
〔按語〕用間,就是使敵人相互猜疑。而反間,則是利用敵人的懷疑,從而加深他們的猜疑。所謂苦肉計,就是假裝自己內部有矛盾,以取得敵人的信任,進而進行間諜活動。凡是派遣與自己有仇隙的人去誘惑敵人,或相約作為內應,或相約同心協力舉事,都屬於苦肉計一類的計謀。例如春秋時期,鄭武公要征伐胡人,就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胡人之君,並殺掉了主張伐胡的大夫關其思。又如漢高祖劉邦派親信大臣酈食其到齊國,使齊國不加防備,後來韓信一舉攻下齊國,而酈食其卻被齊國烹殺了。
第三十五計連環計
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
〔按〕龐統使曹操戰船勾連,而後縱火焚之,使不得脫。則連環計者,其法在使敵自累,而後圖之。蓋一計累敵,一計攻戰,兩計扣用,以摧強勢也。如宋畢再遇嚐引敵與戰,且前且卻,至於數四。視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豆,布地上。複前搏戰,佯敗走。敵乘勝追逐,其馬已饑,聞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師反攻,遂大勝。皆連環之計也。
“譯文”
敵人兵多將廣,不可死打硬拚,而要運用計謀使其自我牽製,以削弱其戰鬥力量。將帥指揮得當,戰勝敵人就像有天神相助似的順利。
〔按語〕赤壁之戰前,龐統詐降曹營,建議曹操把大小戰艦用鐵鏈勾連在一起,然後孫劉聯軍縱火焚燒,船隻互相牽製,都無法逃脫。可見連環計的運用,就是先設法使敵人互相牽製,自相拖累,然後再用計進行攻擊。也就是說用一計去束縛敵人的手腳,使其自相拖累,再用另一計去攻擊敵人,兩計結合運用,以摧毀強大的敵人。例如宋朝名將畢再遇,曾經用計引誘敵人來作戰,忽進忽退,忽前忽後,三番五次地誘敵追趕。看看天色已晚,就把用香料煮過的黑豆撒在地上,再上前挑戰,很快又故意假裝敗走。敵人乘勝追擊,其馬匹都已餓了,聞到豆子的香味,都停止追趕來吃地上的黑豆,任鞭子抽打也不肯再往前行。這時畢再遇率軍回過頭來反攻,從而大獲全勝。這就是連環計的實際運用。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按〕敵勢全勝,我不能戰,則必降、必和、必走。降則全敗,和則半敗,走則未敗。未敗者,勝之轉機也。如宋畢再遇與金人對壘,度金兵至者日眾,難與爭鋒,一夕拔營去,留旗幟於營。豫縛生羊懸之,置其前二足於鼓上,羊不堪倒懸,則足擊鼓有聲。金人不覺為空營。相持數日,乃覺,欲追之,則已遠矣。可謂善走者矣!
“譯文”
保全軍隊,避開強敵,不受損失,這是以退為進,並不違背正常的用兵法則。
〔按語〕在敵人力量處於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我方不能攻戰,隻有投降、議和和退卻三條路可走。投降就是徹底失敗,議和則是一半失敗,退卻則是沒有失敗。沒有失敗不僅是不敗,而且還是轉化為勝利的關鍵。例如宋朝畢再遇與金兵對陣,考慮到金兵來攻者日益增多,自己兵力較弱,難以抵禦,於是在一個夜晚全軍撤退,隻留旗幟在空營之中。預先拴住一些活羊倒掛起來,把羊的兩個前足放在戰鼓的鼓麵上,羊被吊得難受,兩隻前足亂蹬,於是把鼓敲得不斷發出響聲,使金兵不懷疑這是座空營。相持了許多天,金兵才發覺宋軍早已撤退,要追趕也來不及了,宋軍已經走得很遠了。這就是善於退卻的戰例。
跋
夫戰爭之事,其道多端。強國、練兵、選將、擇敵、戰前、戰後,一切施為,皆兵道也。惟比比者,大都有一定之規,有陳例可循。而其中變化萬端、詼詭奇譎、光怪陸離、不可捉摸者,厥為對戰之策。三十六計者,對戰之策也,誠大將之要略也。閑嚐論之,勝戰、攻戰、並戰之計,優勢之計也;敵戰、混戰、敗戰之計,劣勢之計也。在每套之中,皆有首尾次第。六套次序,亦可演以陰……(缺)
“譯文”
關於戰爭之事,其內容非常豐富,諸如加強國防、訓練軍隊、選擇將領、確定攻擊的目標、戰前的準備、戰後的休整等,這一切活動,都是軍事工作的內容。以上這些,大多都有一定的規律,有曆史的經驗可供借鑒和遵循。其中變化多端、真假虛實難辨、千奇百怪、不可捉摸的,還是作戰的計策。這本三十六計,就是關於作戰的計策的,的確是將帥們指揮作戰的重要方略。閑暇之中曾對此作過評論,勝戰、攻戰、並戰這三套計策,都是處於優勢地位時所采用的計謀,敵戰、混戰、敗戰這三套計策,則是處於劣勢地位時所采取的計謀。而每套計策之中,都各有首尾、次第的順序。全書六套計策的次序,也可以用陰陽變化進行推演……(以下缺)
《三字經》一卷。相傳宋王應麟撰。王應麟,字伯原,號深寧居士,生於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卒於元貞二年(1296年),浚儀(開封)人,後遷居慶元路(今浙江寧波)。淳祐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對經史百家、天文、地理、文學等都有研究。熟悉掌故製度,長於考證。治學繼承呂祖謙,為當時之著名學者。撰有《困學紀聞》《玉海》《詩考》等。
該書為古代最有代表性的蒙學教材之一。通行本《三字經》共三百八十句、一千一百四十字。全書結構謹嚴,文字簡練,概括性極強;三字或三字倍數成句,句句諧韻,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便於記誦。許多人少年讀過,竟終身不忘。
全書約分五個部分:教學之要,幼學之序,讀書次第,勤學典範,為學效果。講述了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封建倫理道德規範、名物常識、經史諸子、曆史次第、勤勉好學範例等方麵的內容。有許多語句,如“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勤有功,戲無益”,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世代傳頌、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被譽為“千古一”。特別是其中對曆史知識的敘述尤為精練,講明了曆史變遷、朝代更迭、帝王興廢,真乃“袖裏通鑒綱目”。
自南宋起它就被廣泛用作蒙學教材,直到清末民國初期。有蒙漢對照本、滿漢對照本,供兄弟民族兒童啟蒙之用。現常見版本有:《味檗齋遺書教家二書》所錄明代趙南星《三字經注》,《重刻徐氏三種》所錄清代王相《三字經訓詁》,津河廣仁堂所刻書所錄蕉軒氏《廣三字經》等。民國學者章炳麟《重訂三字經》,頗有增補、訂正,亦很有影響。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譯文”
人在初生時候,稟性本來都是善良的,天性本來人人大致接近,隻是後天所處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才形成巨大差別。
苟不教,性乃遷。
教之道,貴以專。
“譯文”
如果對孩子不嚴加教育,孩子善良的稟性就會改變。教育孩子的方法,貴在教導他學習專心致誌,始終不懈。
昔孟母,擇鄰處。
子不學,斷機杼。
“譯文”
從前,孟子的母親為了能讓孟子在一個良好環境中成長,曾三次搬家,以選擇好的鄰居。孟子不知努力學習,她就割斷正在織布的紗線,以此教誡孟子,隻有日積月累地學習方有進益。
竇燕山,有義方。
教五子,名俱揚。
“譯文”
五代竇禹鈞教育孩子有良好的方法。他所教育的五個兒子,全部都學有所成,美名遠揚。
養不教,父之過。
教不嚴,師之惰。
“譯文”
生養子女不加教導,這是做父親的過錯。教育學生不嚴格要求,這是做老師的懶惰。
子不學,非所宜。
幼不學,老何為?
“譯文”
孩子不讀書學習,這是很不應該的。幼小的時候不學習,長大以後還能有什麽作為呢?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義。
“譯文”
美玉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讀書學習,就不會懂得知識和道理。
為人子,方少時,
親師友,習禮儀。
“譯文”
作為父母的孩子,從少年時代開始,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學習禮節和儀文之事。
香九齡,能溫席。
孝於親,所當執。
“譯文”
黃香九歲的時候就懂得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枕席溫暖後再請父母去睡。孝順父母,就應當向他學習。
融四歲,能讓梨。
弟於長,宜先知。
“譯文”
孔融四歲的時候,就知道把大的梨子讓給哥哥,弟弟要尊敬哥哥,這個道理要趁早知道。
首孝悌,次見聞,
知某數,識某文。
“譯文”
人生的首務是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其次是要增加知識,擴大見聞,要知道數字的計算,還要識字通文理。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萬。
“譯文”
數字從一開始,十個一為十,十個十為百,十個百為千,十個千為萬,此為十進製。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譯文”
古書上說的“三才”,是指天、地、人。古書上所說的“三光”,是指太陽、月亮和星星。
三綱者,君臣義,
父子親,夫婦順。
“譯文”
古書上所說的“三綱”是指:國君與臣子之間有忠愛大義,臣子要服從國君;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血緣親情,子女要服從父母;丈夫和妻子之間有和順的感情,妻子要服從丈夫。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時,運不窮。
“譯文”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是一年的四個季節,循環交替,運行不止,無窮無盡。
曰南北,曰西東,
此四方,應乎中。
“譯文”
南方、北方、西方、東方,是四麵的方位,是與中央相應而定的。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數。
“譯文”
水、火、木、金、土是“五行”,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由天理所決定。
曰仁義,禮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譯文”
仁、義、禮、智、信是“五常”,是做人的五條準則,不容疏忽違背。
稻粱菽,麥黍稷,
此六穀,人所食。
“譯文”
稻穀、高粱、豆子、麥子、黍子、小米是“六穀”,是人類的主要糧食。
馬牛羊,雞犬豕,
此六畜,人所飼。
“譯文”
馬、牛、羊、雞、狗、豬是“六畜”,是人類飼養用來吃肉或使用的家畜。
曰喜怒,曰哀懼,
愛惡欲,七情具。
“譯文”
高興、生氣、悲哀、害怕、喜歡、憎惡、欲望,這是人類具有的七種感情。
瓠土革,木石金,
與絲竹,乃八音。
“譯文”
以葫蘆、泥土、皮革、木頭、石頭、金屬、絲、竹這八種材料為主要原料製成的八類樂器,叫“八音”,是樂器的總稱。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孫,
“譯文”
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我生兒子,兒子生孫子。
自子孫,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倫。
“譯文”
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本身、兒子、孫子、曾孫、玄孫,是“九族”,表示血緣親族之間的親疏等級等關係。
父子恩,夫婦從,
兄則友,弟則恭,
長幼序,友與朋,
君則敬,臣則忠,
此十義,人所同。
“譯文”
兒子要報答父母的恩情,妻子要順從自己的丈夫,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要恭敬,長輩和小輩之間要注意尊卑的次序,朋友之間要注意守信用和講義氣,君主對臣下要敬重,臣下對君主要忠誠。這十種大義,人人都應遵行。
凡訓蒙,須講究,
詳訓詁,明句讀。
“譯文”
凡是教誨孩子讀書,必須詳細講授,既要解釋字詞意義,又要說明應在哪裏停頓斷句。
為學者,必有初。
《小學》終,至《四書》。
“譯文”
至於讀書學習的人,必定有一個開頭。首先學習宋人朱熹編寫的《小學》,然後再學習《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
群弟子,記嘉言。
“譯文”
《論語》這部書,一共二十篇,都是孔子的學生們記載的有關孔子一生的名言高論。
《孟子》者,七篇止,
講道德,說仁義。
“譯文”
《孟子》這部書是孟子(孟軻)寫的,一共有七篇,它的內容主題是宣傳道德和仁義。
作《中庸》,子思筆。
中不偏,庸不易。
“譯文”
寫《中庸》這篇文章的,是孔子的孫子子思。“中庸”的意思是待人接物、處理事情要不偏不倚、公正中立。
作《大學》,乃曾子。
自修齊,至平治。
“譯文”
著述《大學》這篇文章的,是孔子的學生曾參。文章的內容,是論述怎樣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管理家庭乃至治理國家、平定天下的方法和道理。
《孝經》通,《四書》熟,
如“六經”,始可讀。
“譯文”
讀通了孔子寫的《孝經》,讀熟了《四書》,然後才能開始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文章。
《詩》《書》《易》,
《禮》《春秋》,
號
“六經”,當講求。
“譯文”
《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號稱“六經”,應當認真研究閱讀。
有《連山》,有《歸藏》,
有《周易》,“三易”詳。
“譯文”
《易經》有三種:上古時代的《連山》《歸藏》和西周時代的《周易》。(前麵兩種已失傳,隻有《周易》完整地傳了下來。)
有典謨,有訓誥,
有誓命,《書》之奧。
“譯文”
《尚書》是上古到西周的文獻匯集,篇章名目繁多,有“典”、“謨”、“訓”、“誥”、“誓”、“命”等,義理深奧。
我周公,作《周禮》,
著六官,存治體。
“譯文”
西周時周公姬旦寫了《周禮》,記載了朝廷所設的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個部門的機構設置情況,保存了當時的官製。
大小戴,注《禮記》,
述聖言,禮樂備。
“譯文”
漢代號稱“大戴”的戴德和號稱“小戴”的戴聖,兩人都曾匯編《禮記》並作了注解,記述聖人的語言,詳細記載了上古的禮樂製度。
曰國風,曰雅頌,
號四詩,當諷詠。
“譯文”
《詩經》分為“國風”、“大雅”、“小雅”、“頌”四個部分,所以《詩經》號稱“四詩”,應當熟讀吟誦。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譯文”
《詩經》在傳世過程中遺失不少,孔子因此又寫了一部叫《春秋》的史書,他把自己對曆史人物的褒貶寓含在史實的記載之中,以使讀者區分善惡。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傳》,有《穀梁》。
“譯文”
對《春秋》加以解釋發揮的史書,有戰國人公羊高的《公羊傳》、春秋人左丘明的《左傳》和戰國人穀梁赤的《穀梁傳》,稱為“春秋三傳”。
經既明,方讀子。
撮其要,記其事。
“譯文”
經書全部讀懂之後,才能讀諸子百家的書。讀這類書要注意歸納要點,並熟記其中的事例。
五子者,有荀揚,
文中子,及老莊。
“譯文”
子書中所稱的“五子”,是指戰國人荀況的《荀子》、漢代人揚雄的《法言》、隋代人王通的《文中子》、戰國人莊周的《莊子》和春秋人李耳的《老子》。
經子通,讀諸史,
考世係,知終始。
“譯文”
經書和子書通曉了,就讀各種史書,從中查考各個王朝的世代係統,了解各種曆史事件的始末。
自羲農,至黃帝,
號三皇,居上世。
“譯文”
最早的帝王是伏羲,在他之後是神農和黃帝,他們三人號稱“三皇”,是上古社會的皇帝。
唐有虞,號二帝,
相揖遜,稱盛世。
“譯文”
接替黃帝治理天下的,是姓陶唐氏的堯和姓有虞氏的舜,他們兩人號稱“二帝”,相互之間謙遜禮讓,都把帝位傳給賢人,他們統治的時代被稱為太平盛世。
夏有禹,商有湯,
周武王,稱三王。
“譯文”
夏朝的開國君主叫禹,商朝的開國君主叫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周武王姬發。他們三人號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
四百載,遷夏社。
“譯文”
從夏朝開始帝王們就把帝位傳給兒子而不再傳給賢人,把天下變成了一家的私產。夏朝延續了四百年,在桀王時滅亡。
湯伐夏,國號商,
六百載,至紂亡。
“譯文”
湯王討伐夏桀而推翻夏朝,建立新朝國號叫商,前後立國六百年,在紂王時滅亡。
周武王,始誅紂,
八百載,最長久。
“譯文”
周武王姬發殺掉商紂王建立周朝,周朝立國長達八百年,在所有各王朝中最為久長。
周轍東,王綱墜,
逞幹戈,尚遊說。
“譯文”
周朝自從平王把都城從西北的鎬京東遷洛邑之後,朝廷的綱紀毀壞,各諸侯國不聽周王命令互相發動戰爭,策士們用各種主張到處遊說而受到歡迎。
始春秋,終戰國,
五霸強,七雄出。
“譯文”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代先後有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等五個強大的霸主,稱霸諸侯號令天下;戰國時期則出現了秦、楚、齊、燕、韓、魏、趙等七大強國爭雄的局麵。
嬴秦氏,始兼並,
傳二世,楚漢爭。
“譯文”
秦王嬴政吞並了六國,建立了天下統一的秦朝,然而隻傳到他兒子二世皇帝胡亥時就被推翻,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開始爭奪天下。
高祖興,漢業建,
至孝平,王莽篡。
“譯文”
漢高祖劉邦興起,建立了漢朝的基業,傳到孝平帝劉衎時,政權被王莽所篡奪。
光武興,為東漢,
四百年,終於獻。
“譯文”
光武帝劉秀消滅王莽中興漢朝,稱為“東漢”。漢朝包括西漢、東漢兩個時期一共四百多年,在漢獻帝劉協時滅亡。
魏蜀吳,爭漢鼎,
號三國,迄兩晉。
“譯文”
曹操的魏國、劉備的蜀國和孫權的吳國,互相爭奪漢朝的天下,這個時期被稱為三國時代。晉代帝司馬炎滅掉三國建立了晉朝,晉朝又分為西晉和東晉兩個時期。
宋齊繼,梁陳承,
為南朝,都金陵。
“譯文”
劉裕奪取東晉政權建立宋朝,接著被蕭道成建立的齊朝所代替,然後是蕭衍建立的梁朝和陳霸先建立的陳朝。這四個王朝都把京城設在金陵,都隻有南方半個中國,所以又統稱為“南朝”。
北元魏,分東西,
宇文周,與高齊。
“譯文”
與南朝同時存在、統治北方的幾個王朝,統稱為“北朝”。首先是魏朝。魏朝後來又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部分。接著,高洋消滅東魏建立北齊。宇文覺奪取西魏政權建立北周。
迨至隋,一土宇,
不再傳,失統緒。
“譯文”
等到隋文帝楊堅興起,消滅了南方的陳朝和北方的周朝,重新統一天下建立隋朝。楊堅的帝位隻傳了一代,便在他兒子楊廣手中失去了。
唐高祖,起義師,
除隋亂,創國基。
“譯文”
唐高祖李淵興起義兵,推翻隋煬帝楊廣,平定隋朝末年的天下大亂,開創了唐王朝的基業。
二十傳,三百載,
梁滅之,國乃改。
“譯文”
唐朝一共二十二個皇帝,立國將近三百年,後被梁王朱溫所滅,建立了後梁。
梁唐晉,及漢周,
稱五代,皆有由。
“譯文”
朱溫的後梁,李存勖的後唐,石敬瑭的後晉,劉知遠的後漢,郭威的後周,這五個國運短暫的朝代稱為“五代”,它們的建立各有來由。
炎宋興,受周禪,
十八傳,南北混。
“譯文”
在五行中屬火的宋王朝興起,它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接受了後周皇帝的禪讓建立宋朝,宋朝共傳十八代,它又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時期。
遼與金,帝號紛,
迨滅遼,宋猶存。
“譯文”
與宋朝同時存在的還有西北的遼國和北方的金國,它們的首領也都號稱皇帝。到了遼國被金國滅掉時,宋朝仍然存在。
至元光,金緒歇。
有宋世,一同滅。
“譯文”
到了元朝興起,金國的國運也就終結了。金國滅亡不久,宋朝也被元朝消滅。
蒞中國,兼戎狄,
九十年,國祚廢。
“譯文”
元朝皇帝本是蒙古人,他們入主中國,兼並了四方的少數民族地區,傳國九十年後滅亡。
明太祖,久親師,
傳建文,方四祀。
“譯文”
明太祖朱元璋親率軍隊血戰多年,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他死後帝位由他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繼承,朱允炆隻做了四年皇帝。
遷北京,永樂嗣,
迨崇禎,煤山逝。
“譯文”
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推翻朱允炆而登上皇位,年號永樂,他把都城從金陵遷到北京。傳到崇禎皇帝朱由檢時,李自成攻入北京,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自殺,明朝從此滅亡。
廿二史,全在茲,
載治亂,知興衰。
“譯文”
從上古以來的曆史,全都記載在“二十二史”裏麵了,這些史書記敘了各個太平盛世和亂世的史實,讀了可以使人明白各個王朝興盛和衰亡的原因。
讀史者,考實錄,
通古今,若親目。
“譯文”
研讀史書的人,要考證其中記錄的史實,通曉自古以來發生的曆史事件,就像是自己親眼看到的一樣。
口而誦,心而惟,
朝於斯,夕於斯。
“譯文”
不管讀什麽書,都要一邊口中誦讀一邊心中思考,才能有收獲。還要勤學不停,不分早晚,才能融會貫通。
昔仲尼,師項橐。
古聖賢,尚勤學。
“譯文”
從前的聖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曾經把七歲的孩子項橐當作老師來請教。這些古代的聖人賢人,尚且如此勤奮學習。
趙中令,讀《魯論》,
彼既仕,學且勤。
“譯文”
宋朝的中書令趙普一生研讀《論語》這本書。他在任宰相之後,學習還是同樣勤奮。
披蒲編,削竹簡,
彼無書,且知勉。
“譯文”
漢代人路溫舒少年時用蒲草編成席子把借來的《尚書》抄在上麵誦讀;漢人公孫弘少年時削竹片抄寫《春秋》來學習,他們連書都沒有,還能這樣勤勉。
頭懸梁,錐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譯文”
晉朝孫敬晚上讀書為防止自己打瞌睡而把頭發用繩子吊在屋梁上;戰國人蘇秦讀書困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來提神。他們並沒有老師來教育督促,學習還是這樣勤奮。
如囊螢,如映雪,
家雖貧,學不輟。
“譯文”
晉朝車胤沒有燈就捉螢火蟲裝在薄袋子裏照明讀書;晉朝孫康沒有燈就坐在雪地裏借雪的反光讀書。他們的家境雖然貧寒,卻從不停止學習。
如負薪,如掛角,
身雖勞,猶苦卓。
“譯文”
像那漢代的朱買臣,一邊砍柴一邊讀書;像那隋代的李密,一邊放牛一邊把書掛在牛角上讀。他們身體雖然這樣勞累,還是這般發奮苦學。
蘇老泉,二十七,
始發奮,讀書籍。
“譯文”
宋代人蘇洵號老泉,他直到二十七歲那一年才開始發奮讀書,後來成為有名的文學家。
彼既老,猶悔遲,
爾小生,宜早思。
“譯文”
他蘇洵年事已高時,尚且悔恨早年不學、讀書太遲而奮起補救。你們這些小孩子,應當趁早努力讀書,用心思考問題。
若梁灝,八十二,
對大廷,魁多士。
“譯文”
宋人梁灝就更了不起,他在八十二歲高齡時,在朝廷舉行的進士考試中,戰勝所有參加考試的文士,奪得狀元的頭銜。
彼既成,眾稱異,
爾小生,宜立誌。
“譯文”
梁灝成功之後,眾人都稱讚說真是一件奇事。你們這些孩子,更應該趁著年輕立下大誌。
瑩八歲,能詠詩,
泌七歲,能賦棋。
“譯文”
北齊人祖瑩八歲就能詠詩成章;唐代的李泌七歲時就能按皇帝的要求當場吟出寫棋的詩句。
彼穎悟,人稱奇,
爾幼學,當效之。
“譯文”
他們兩人這樣聰明,人們都誇讚說實在稀奇。你們這些年幼的學生,應當向他們學習,用心讀書,發奮向上。
蔡文姬,能辨琴,
謝道韞,能詠吟。
“譯文”
漢代女子蔡琰字文姬,博學有才,精通音律。晉代女子謝道韞,曾吟出描寫大雪如同“柳絮因風起”的絕妙詩句。
彼女子,且聰敏,
爾男子,當自警。
“譯文”
她們兩人都是女人,尚且如此聰明靈敏。你們身為男人,應當用她們做榜樣來警醒自己。
唐劉晏,方七歲,
舉神童,作正字。
“譯文”
唐代的劉晏剛七歲時,就因為能吟詩作文受到皇帝稱讚,參加童子科考試成績優秀,被授予秘書省正字的官職。
彼雖幼,身已仕,
爾幼學,勉而致。
有為者,亦若是。
“譯文”
他劉晏雖然年紀幼小,卻已經當官任職。你們這些年幼的學生,隻要勉力學習也能取得這樣的成就。
有作為的人,也都是像上麵所列舉的這些古人一樣。
犬守夜,雞司晨,
苟不學,曷為人。
“譯文”
狗知道夜裏為主人看家,公雞知道早晨報曉,人如果不讀書學習,怎麽能做人呢?
蠶吐絲,蜂釀蜜,
人不學,不如物。
“譯文”
蠶能夠吐絲,蜜蜂能夠釀蜜,人如果不讀書學習,還比不上這些小生物。
幼而學,壯而行,
上致君,下澤民。
“譯文”
小時候讀書學習,長大後用學到的知識去幹事業,上可輔佐國君治理國家,下可使百姓得到恩澤。
揚名聲,顯父母,
光於前,裕於後。
“譯文”
使自己名聲遠揚,為父母增添榮耀,給祖先帶來光彩,為後代留下富裕。
人遺子,金滿,
我教子,唯一經。
“譯文”
別人留給兒子的,是滿箱金子。我教育出來的兒子,隻希望他能精通經書。
勤有功,戲無益。
戒之哉,宜勉力。
“譯文”
勤奮學習一定會有成就,懶惰戲耍全無益處。你們要記住上麵這些話啊,應當不斷努力進取。
原名《次韻王羲之書千字》。一卷。南朝梁周興嗣撰,約成書於梁大同年間。
周興嗣,字思纂。生年不詳,卒於梁普通二年(521年),陳郡項(今河南項城)人,南朝梁著作家。武帝時拜安成王國侍郎,官至給事中。著作甚多,有《銅表銘》《柵塘碣》《檄魏文》《皇帝實錄》《皇德記》《起居住職儀》等百餘卷。
該書為古代最有代表性的蒙學教材之一。據史書記載:梁武帝為了教他的兒子識字,派殷鐵石從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選出了一千個不重複的字,讓周興嗣組織條貫,編成韻文。為了完成皇帝的托付,周興嗣“一夕編綴進上,鬢發皆白”。經過他一夜天才般的加工,一千個雜亂零碎的字被組織成了構思精致、對仗工整、宛轉有致的千古妙文。
全書一千字,無一重複,四言諧韻,共二百五十句。內容包括天文、史地、動植物名稱、農業知識、道德規範,還吸收了不少民間成語、諺語,簡明扼要,通俗易懂,便於記誦,切於實用。特別是其中對自然現象的描述、對農業生產知識的宣講,成為該書特色,如:“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為霜。”“治本於農,務茲稼穡。載南畝,我藝黍稷。”
《千字文》問世之後,人們競相仿作,代不乏人,企圖通過組織駕馭一千個漢字以一展才華,但均不能動搖周作的地位。後世廣泛用作蒙學教材,與《三字經》《百家姓》齊名,合稱“三、百、千”。
《千字文》的內容主題,與《三字經》等大致相似,主要是傳授各種知識,教給少年兒童立身處世的道理及規矩方法。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閏餘成歲,律呂調陽。
“譯文”
天是青色的,地是黃色的。廣闊的世界形成於遠古的混沌時代。
日月運行於天空,日出日落、月盈月虧,星辰遍布遼闊的天空。
一年四季循環交替,冬天寒冷而夏天炎熱,秋天收割而冬天入庫。
曆法中有閏月和閏年,樂律裏也分六律六呂配合十二月以協調陰陽。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
金生麗水,玉出昆岡。
劍號巨闕,珠稱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薑。
“譯文”
烏雲升騰可以化作雨水,露水遇寒可以凝結成霜。
金沙江裏出產金子,昆侖山上出產美玉。
最有名的寶劍名叫“巨闕”;最有名的珍珠稱為“夜光”。
水果中最受珍視的是李子和蘋果,蔬菜裏最受歡迎的是芥菜和生薑。
海鹹河淡,鱗潛羽翔。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
始製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讓國,有虞陶唐。
“譯文”
海水鹹,河水淡,魚在水中遊動,鳥在空中飛翔。
上古的帝王伏羲氏用“龍”作官名,統稱為“龍師”或“龍官”;發明取火方法的帝王燧人氏又稱“火帝”;帝王少昊以“鳥”作官名,統稱為“鳥官”;接下來的是“三皇”,就是天皇氏、地皇氏和人皇氏。
文字是黃帝的史官倉頡發明,衣服是黃帝的大臣胡曹所造。
把君位和國家讓給賢人的,是陶唐氏的堯帝和有虞氏的舜帝。
吊民伐罪,周發殷湯。
坐朝問道,垂拱平章。
愛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邇一體,率賓歸王。
“譯文”
拯救苦難的百姓、討伐罪人夏桀和商紂的,分別是商朝的開國君主成湯和周朝的開國君主姬發。
古代的聖明君主,在朝堂上與大臣們商討治國方法,垂衣拱手,國治民安。
他們愛護和養育百姓,並使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降服稱臣。
全國各地無論遠近全都統一,所有的臣民全部歸順於天子。
鳴鳳在竹,白駒食場。
化被草木,賴及萬方。
蓋此身發,四大五常。
恭惟鞠養,豈敢毀傷。
“譯文”
吉祥的鳳凰飛在翠竹上高唱,白色的小馬在草場上安靜地尋食。
聖王的仁德連草木都受到感化,天子的恩澤遍及天下所有的地方。
人的身體發膚,都分屬於地、水、火、風四種物質,這被稱為“四大”;人生在世都要遵守五種做人的基本準則,就是仁、智、禮、義、信,這叫做“五常”。
要時刻恭敬地想到自己的身體是父母所生育撫養,哪裏還敢毀壞損傷?
女慕貞潔,男效才良。
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罔談彼短,靡恃己長。
信使可覆,器欲難量。
“譯文”
女人最重要的是保持貞節和純潔,男人則應該效法才德兼備的賢人。
知道自己的過錯一定要改正,學到了知識技能就要經常溫習不要遺忘。
不要妄談他人的短處,不要因為自己有某種長處就驕傲自滿。
要守信用,一言一行要經得起檢驗,器量要大到讓人難以測度。
墨悲絲染,詩讚羔羊。
景行惟賢,克念作聖。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空穀傳聲,虛堂習聽。
“譯文”
戰國人墨翟看見潔白的蠶絲可以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