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十四章 未濟第六十四(23)

  “譯文”

  一天,韋刺史為慧能大師舉行法會,並施齋飯。飯後,刺史請慧能大師走上講台,自己和其他官吏、學士及百姓一起莊重地向大師行禮請教。韋刺史問大師:“弟子聽了大師您的說法,覺得實在是精妙深奧。現在我還有點疑問,願大師慈悲為懷,專門為我解說一下。”慧能大師說:“有疑問就提出來,我應該給你講解。”韋刺史說:“師父所講的教義,是達摩大師的宗旨嗎?”法師道:“是。”韋刺史說:“弟子曾聽說,達摩大師當初教化梁武帝,梁武帝曾問:‘我一生建造許多寺廟,剃度許多人出家為僧,施舍財物救濟窮人,為僧人提供食物,這有什麽功德?’達摩說:‘實在沒有功德。’弟子不懂這話的道理,希望師父給我解說。”大師說:“確實沒有功德,不要懷疑前代聖人之言。梁武帝的見解不對,不懂得真正的佛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這叫做求福報,不能將求福報當作就是功德。功德存在於自我的本性中,並不表現在行善事求福報的種種活動上。”

  慧能大法師又說:“認識自己的本性為功,平等待人即是德。每一個心念都沒阻礙,常能認識本性,發揮其真實的妙用,這就叫做功德。內心謙虛是功,行為有禮是德;憑自己的本性成就萬種佛法為功,不受虛妄心念的幹擾即德。如想修得功德法身,隻要依此去做,那就能修得真正的功德。想修功德之人,內心就不能輕視他人,應普遍尊敬一切人。如內心輕蔑他人,自我為尊,便無功。自己的心性虛妄不實,無德。這是狂妄自大,看不起一切的緣故。善知識,每一個心念都不離本性即為功,心念行為公平正直即為德。善知識,功德必須在自己的本性中顯現,不是通過布施、供養諸佛來得到的。因此福德與功德是有差別的。梁武帝不懂得這個真理,並非本宗祖師說錯了。”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師言:“使君善聽,慧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裏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速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似。所以佛言‘隨其心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隻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慧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刹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眾皆頂禮雲:“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譯文”

  韋刺史又問:“弟子常見一些僧人和信徒,整日念誦‘阿彌陀佛’,願來世能生在西方極樂世界。請教大師,他們能於來世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嗎?望您為我解疑。”慧能法師說:“韋刺史仔細聽,我來給你解說。當年釋迦牟尼在舍衛城中,宣講引渡眾生到西方淨土世界的經文,明確指出那裏離此不遠。如要依相說其相距的裏數,就有十萬八千裏。就是指眾生身上的十惡八邪,所以說西方遠。說西方淨土遠,是對悟性差的人而言;說西方淨土近,是對悟性高的人而言的。人分智愚兩種,而佛法卻是一樣。眾生有迷悟的不同,所以見性就有快慢的差別。執迷之人念佛以求來世生在西方,覺悟之人隻求自己淨化心靈。因此佛說‘隨著自己心念的清靜,佛土也就清淨了’。刺史你是東方人,隻要心淨就是處在東方也無罪業。即使是生在西方的人,心念不淨也會有罪過的。東方人有了罪孽,就想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有了罪孽,又將念佛求生何國!凡夫愚人不能了悟自己的本性,不知道自身中自有的淨土,於是願東願西地求生,而覺悟了的人到處都是淨土。所以佛說無論在什麽地方都可常得到安樂。韋刺史隻要心地沒有不善之念,西方淨土也就離你不遠了。但如懷不善的念頭,即使每日念佛,就是來生也難去西方。現在我勸各位善知識,首先鏟除十惡,就等於行了十萬裏路,再除掉八邪,就又行了八千裏。每個心念都能自見佛性,時刻公平正直,那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就在彈指之間,片刻就能見到阿彌陀佛了。韋使君你隻要修行十善,又何須祈願來世生在西方極樂世界呢!倘若十惡之心不斷,又有哪個佛會來迎請你往淨土去?如你能解悟‘不生不滅’的頓教教義,見到西方樂土隻在一刹那間。不去解悟頓教道理,而隻是念佛希望轉生西方淨土,怎能走得完漫漫長路而到達目的地?慧能為了各位將西方極樂淨土於刹那間移來此地,當下便能見到。諸位想看見嗎?”眾人都向六祖行禮說:“如果能在這裏馬上見到西方淨土,又何須再要求來世生在西方!願和尚慈悲為懷,馬上將西方世界移來顯現,讓我們都能見一見。”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存,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是地獄。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到;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俗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歎善哉。唱言:“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修,即是自行西方。”

  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

  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發出家,於道何益?”頌曰:

  心來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隻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隻在目前。

  師複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譯文”

  慧能法師說:“各位善知識,世人各自的身體猶如一座城池,眼、耳、鼻、舌、身好比是五扇門,裏麵有一個意門。人的心如土地,人的本性如國王。國王居住在土地上,本性存在國王存在,本性失去就如同沒有國王了。如本性存在,身體和精神就存在,如本性失去了,身體和精神就毀滅了。佛是從本性中產生的,千萬別向身外去尋求佛。不識本性就是苦海中人,認識了自我的本性就是脫離生死苦海的佛。慈悲為懷就是觀音菩薩,善施好舍就成了大勢至菩薩,淨化自心就成了釋迦牟尼佛,公平正直就成了阿彌陀佛。如果自我就像須彌山那樣埋沒本性,邪念就像海水那樣淹沒本性,煩惱就像波浪那樣衝擊本性,毒害就像惡龍那樣咬噬本性,虛妄就像鬼神那樣迷惑本性,塵世勞作就像魚鱉之遊,貪就像自造的地獄。善知識,堅持修行十善,極樂世界就在眼前。摒棄自我,須彌山便會崩。無你無我,須彌就會到;息去邪心,海水便會枯竭;不生煩惱,波浪便會平息;忘卻毒害,魚龍滅絕。從自己的心地上體驗本性佛,本性的智慧之光大放光明,對外照得六門清淨。破除六欲諸天,可內照自己的本性,除去三毒,地獄等罪業即刻消除淨盡。這樣內外光明透徹,就與西方極樂淨土沒有不同了。如不這樣修行,又怎麽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呢?”

  眾人聽了六祖的話,馬上認識了自己的本性。大家都朝六祖行禮敬拜,同聲讚歎,高聲道:“希望所有聽到大師講法的人,都能立刻解悟。”

  大師說:“善知識,如你們想修行佛法,在家修行也是可以的,不一定非得在寺中不可。俗人在家能修佛法,如同東方人心有善念。出家為僧卻不修行,就如西方人心地惡毒。隻要內心清淨地修行,就是自我本性中的西方極樂世界。”

  韋刺史又問:“俗人不出家怎樣修行呢?希望師父給我們教導。”

  慧能法師說:我給你們說一首《無相頌》,隻要按照這首頌文來修行,就像時時和我在一起,沒有什麽區別。如不按此頌來修行,即使剃發出家,對於修行佛道又有什麽益處?《無相頌》內容是:

  平等相待何勞信崇戒律,行為正直何必再用修禪。

  知恩報恩就要孝敬父母,知義宗義就要扶助貧寒。

  謙恭禮讓就能尊卑和睦,忍辱負重就能消除爭鬥。

  若能堅持不懈鑽木取火一樣地修行,定能如出水紅蓮般一塵不染。

  苦口的真是利病的良藥,逆耳的才是利行的忠言。

  改正過錯必能生出智慧,護短飾非必定心懷叵測。

  平素常做利人之事,佛道非由施錢而成。

  菩提本性隻向心覓,何須徒勞向外求佛。

  聽我說法依此修行,遙遠西方即在眼前。

  大師又說:“善知識,大家一定要根據此偈頌來修行,認識自我的本性,直接實現佛道。修行佛法不容延緩,大家暫且各自回去,我也要回曹溪了。大家如還有什麽疑問,就來曹溪問我好了。”

  這時,韋刺史及其僚屬,以及參加此法會的善男信女,各自都得到了解悟,信受奉行。

  師示眾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複如是。”

  師示眾雲:“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善知識,道須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隻如舍利佛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譯文”

  慧能大師指示眾人說:“善知識,我所宣講的教義,乃是以定和慧為根本。大家不要誤認為定和慧有區別。定和慧同為一體,不是兩種東西。定是慧的本質,慧是定的效用。即出現智慧之時定就存在於智慧之中,在入定之時智慧也就存在於定之中。如明白了這個道理,那就是懂得了將定與慧放在同等位置上修習。諸位學習修行佛道之人,不要說‘先有定之後才能產生智慧,先有智慧之後才能產生定,兩者各別’。作如此見解,就等於認為佛法有兩種互不相幹的內容。如有人口說要行善,可內心卻無善念,定名存慧實亡,定和慧也就不平衡,不均等了。如心口都善,內外一致,定慧就平衡均等,無差別了。自己明白了這些道理並且依此來修行,不用與人爭執辯論。如爭先後,那就與愚昧無知之人一樣了。如不清除較量勝負的念頭,那麽,執著於自我及外在一切物象的錯誤觀念就更為嚴重,就不能脫離四相,達到無生無死的境界。善知識,定慧的關係像什麽呢?好像燈光。有燈就有光,無燈就黑暗。燈是光的本體,光是燈的體現。名稱雖有兩種,本體都是同一。我講的定慧的道理,也是這樣。”

  大師指示眾人說:“善知識,所謂一行三昧,是講在任何地方,無論行、住、坐、臥,都修一正直心。《淨名經》上說:‘平等正直的心是體現佛的場所’,‘平等正直的心是佛國的淨土’。不要心裏懷著諂媚邪惡之念,隻是在嘴上講公平正直;口頭上大講一行三昧,心中卻無公平正直之念。要修行正直心,對一切法都不要執著。愚迷之人,執著法相,執著於戒、定、慧三昧,竟開口就說:‘長久靜坐不動,心中不會產生妄念邪想,就是一行三昧。’這樣解釋修行佛道的人,就如同沒有感情的土木瓦石一樣,這是有礙於修道解悟的原因。各位善知識,佛道應是暢通無阻的;可如果心滯於法相,這就叫做自我束縛。如說長久靜坐不動的觀點是正確的,就如同舍利佛當年在樹林裏長久靜坐,後來卻被維摩詰所斥責一樣。善知識,又有一些人指導人們靜坐,要人們靜靜地內視自己的心念,不能動,不能起,從這裏來學成佛道。悟性差的人不理解,便因執著不舍而成癡癲,像這樣的人很多很多。像這樣教導僧眾,一看就知是大錯特錯的了。”

  師示眾雲:“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係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日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隻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外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善知識,雲何立無念為宗?隻像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善知識,無事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如,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譯文”

  慧能大師指示眾人:善知識,正確的教義本身原沒有什麽頓漸之分。隻是人有愚智之別,愚迷的人要逐漸慢慢地修行,聰明人能頓悟,瞬間即可契合於道。自己能認識自己的本性,也就無頓漸的差別了。所以說頓漸不過是權且設立的名稱而已。

  “善知識,我所宣講的教義,從佛祖到如今,一直是把無念立為宗旨,放在首位。以無相為本體,無住為基礎。所謂無相,就是能麵對各種相狀而不見;所謂無念,就是有念頭而不執著於念頭;所謂無住,是指人的自我本性,就是對於世俗世界的善惡美醜,乃至冤家親家,以及受到言語攻擊、欺騙和爭論之時都不追思已過去了的事。如迷戀過去,執著現在,追求將來,各種念頭就會接連不斷,這就叫做自我束縛。麵對一切佛法,每個念頭都不停留,就為無束縛。這就是以無住作為基礎。善知識,外離一切法相,叫做”無相“能無視一切外相的存在,則自性法體清清淨淨。這就是以無相為本體。善知識,麵對各種外境,心能不被其幹擾,此為無念。在自己心念上,能遠離各種外境,不在所遇境上起心動念。假如隻是什麽都不想,沒有任何思維活動,一點心念都沒有,那就是死了,以為到別處再去投生,這種見解是很大的錯誤。所有修習佛道的人都要認真考慮這個問題。若不懂佛法要旨,自己錯了還是小事,如果拿這種見解去教化他人,必是害人,自己迷悟不見佛性,反而誹謗佛經。所以要立”無念“為宗旨。善知識,為什麽要以無念為宗旨呢?就是因為那些嘴上說自己已經認識了本性的糊塗人,對外在境相有念,所念之上便會有偏見。一切塵勞妄想,便由此而產生。其實自己的本性中本來什麽都已具足。如自以為有所得,而妄說禍福,那就會產生塵勞,滋生錯誤見解。因此我宣講的教義要提出以無念為宗旨。善知識,所謂無,無是什麽?所謂念,念又是何物?無,就是無二相,心中沒有兩種識狀,沒有一切塵勞的心念。念就是認識自身所具備的佛性。自己本身所具有的佛性就是心念的前提,念就是真如的用。真如自性能起念,而並非用眼、耳、鼻、舌就能認識到的。正因為本身有佛性,所以可以認識到。而自身的佛性一旦被阻塞,那麽眼、耳、色、聲馬上喪失功能。善知識,真如本性是自我起念頭,自我認識,因此,六種感官雖有視聽感覺以及理解的功能,卻不會被世間一切物象分別汙染,而且真正的本性恒常自在。所以《淨名經》中說:如要使自己能正確分辨各種物象,最重要的是能夠做到不動心念。”

  師示眾雲:“此門坐禪,無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功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師示眾雲:“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隻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菩薩戒經》雲:‘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譯文”

  慧能大師指示眾教徒:“我所講的坐禪,原本不要求觀想心,也不觀想清靜境界,也不是靜坐不動。如主張修禪時觀想心,心原本是虛妄不實的,既然知道心是虛妄的,所以官就不是修禪時可觀想的對象了。倘若說修禪時應觀想清靜境界,人的本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因為有了妄想雜念,才遮蓋了自我的真實本性。隻要不存妄想邪見,自我的本性自然就會清淨空靈。如果刻意追求清淨境界,反而會產生錯誤的清淨觀念。妄念邪見本來就沒有固定的生成場所,刻意追求的主觀願望就是虛妄。清淨空靈本來就沒有形相,可硬要給它確定一個境界,說是修行達到這種境界才是功夫。持這種看法的人,會障礙自己的真實本性,反被本不存在的淨相所束縛、阻塞。善知識,如想修行真正的‘不動’,隻要做到在看到任何人時,對他們的是非、善惡、過失都不去理會,這就是本性的真不動。善知識,愚迷之人,雖然整天打坐,身體靜而不動,但一開口便議論他人的是非、長短和好壞,這就與所修的佛道相違背了。倘若執著於使自己獲得某種心念,或執著於使自己不存任何心念,那都會阻礙自己修行佛道。”

  慧能法師教導眾教徒:“善知識,什麽叫‘坐禪’?我的教義中,自己的本性不受任何阻礙,自由自在,對外而言,一切善惡、是非、美醜,自己都不產生任何心念,這就叫作‘坐’。對內而言,認識自己的內心本性原本是不動的,這就叫做‘禪’。各位善知識,什麽叫做‘禪定’呢?自己的心不受外界事物或現象的幹擾就為‘禪’,保持內心平靜不亂就為‘定’。倘若執著於外物,自己的內心必然迷亂。如果擺脫了外界物象,內心就不會迷亂了。每個人的本性原本是清淨寧靜的,就是因為接觸並執著於外界的物象才變得迷亂不寧的。如果有接觸了外界各種境界而能保持自心不亂的人,那就是真正的‘定’了。善知識,對外能擺脫各種有形相的事物即是禪,內心寧靜不迷亂即是定。這就是外禪內定,就叫做‘禪定’。《淨名經》說:‘當下豁然醒悟而回歸本性。’《菩薩戒經》說:‘我的本性原來自然就是純潔清淨的。’善知識,要在你們所萌發的每一個心念中,自己去認識自己本性的純潔空靈。自己去修習,自己去實踐體驗,那麽你們就能自己直接修成佛道了。”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於是升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即從遠來,一會於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耽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誠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

  “譯文”

  當時,慧能大師看到從廣州、韶關及其他地方來的學士、百姓集中在山裏,希望聽佛法,於是便登上講壇,對大家說:“來吧,各位善知識。修行佛法必須從認識自己的本性做起,在任何時候,在出現的每一個念頭中,都要自己保持內心的純淨,自己修習自己實踐,認識自己的法身,認識自己心中的佛,自己救度自己,自覺遵守戒律,這樣才不枉來到此地。諸位既然遠道而來,相會於此,說明我們大家都與佛有緣,現在大家可跪在蒲團上,我先給你們傳授‘自性五分法身香’,再來講授‘無相懺悔’。”眾人都跪下了。

  大師說:“第一是戒香,自己心中無是非,無善惡,無嫉妒心,無貪心,無搶劫害人之惡念,叫做‘戒香’。二為定香,就是看到外界一切善惡的事物時,自己的本心不迷亂受擾,叫做‘定香’。三是慧香,指自己內心自由自在,不受任何阻礙,常用智慧來觀察、審視並映照自己的本性,不作惡。雖然做了許多善事,但自心並不執迷於所做的一切,尊敬長輩,關懷晚輩,同情並幫助孤獨貧困的弱者,這就叫做‘慧香’。四為解脫香,就是不迷戀、不追求外在的一切物象,不想善,不想惡,自由自在,無遮無礙,叫做‘解香’。五為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然毫無迷戀和追求或善或惡的念頭,也不要沉溺於空妄寂寥的體驗中,那就必須廣泛學習多聽教誨,認識自己的本心,通達諸佛的教理,與塵俗之人和睦相處,沒有自我的意識,也沒有眾生的意識,從開始一直修行到覺悟成佛,真如自性絲毫未變,這叫做‘解脫知見香’。善知識,這五香需在內心自己熏染,不要向自身之外去尋找。”

  “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無複起。’善知識,以上是為無相懺悔。雲何名懺?雲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複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複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凡夫愚迷,隻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罪不滅,後過又生。前罪既不滅,後過複又生,何名懺悔?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恁麽道,且不是惠能度。”

  “譯文”

  “現在我給大家傳授無相懺悔,來消除你們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罪孽,使你們在身識、口識、意識三方麵清淨無染。善知識,請各位隨我一齊說:‘我們各位弟子,希望過去的心念,現在的心念,將來的心念,都不受愚昧的迷亂,從前犯下的所有罪惡念頭及迷糊等罪孽,全都懺悔,願這些罪孽馬上消除,永不再犯。我們這些弟子,希望從前、現今及以後的心念,都不受驕傲、虛妄的汙染。從前所有的驕傲欺騙等罪孽,永不再犯。眾弟子希望從前、現在及將來的每個心念,不被嫉妒之心所汙染,從前所有的惡念及嫉妒的罪孽,都全部懺悔,願立即消滅,永不再犯。’善知識,以上即為無相懺悔。什麽為懺?什麽是悔?所謂懺,就是反省自己以前的過失,從前所有的罪孽,以及愚昧無知、驕傲欺騙、忌妒他人等罪過,全部承認反省,永不再犯,這就為懺。所謂悔,即警惕將來可能會犯的罪孽,從此以後,所有惡業、愚昧無知、驕傲欺騙、忌妒他人等罪孽,如今既已經認識,且全都斷根,永不重犯,這就叫做悔,所以合起來稱作懺悔。凡夫俗子愚昧無知,隻知反省過去的罪過,不知預防將來可能再犯的罪過。就因為這樣不知預防,所以前罪沒有斷絕,後來的過錯又生。既然以前的罪孽沒滅除,後來的過錯又重犯,談什麽懺悔呢?各位善知識,我已給大家傳授了無相懺悔,現在再與各位宣講‘四弘誓願’,諸位必須用心聽著:‘自己本性中的無數眾生,我誓願將其度盡!自己本性中的無邊煩惱,我誓願將其斷盡!自己本性中的教法無盡,我誓願將其修習!自己本性中的佛道無上,我誓願將其成就!’善知識,大家不是都說‘眾生難以數計,發誓要拯救他們’,這麽說,是諸位自己去拯救,並不是靠慧能來度。”

  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門無邊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又無上佛道誓願成,即常能下心,行於真上,離迷離覺,常生般若。墜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令修行,是願力法。”

  “譯文”

  各位善知識,我在這裏講的心中眾生,指的是迷惑狂妄的情緒,不善良的心思,忌賢妒能的念頭,害人的惡欲,諸如此類種種心思,都是心中的眾生。各人都須靠自己的本性自己來度,方為真正的度。什麽叫做憑自己的本性自己來度呢?就是將自己心中的邪見煩惱愚癡等眾生,用正確的見解來度。既然有了正見,就讓般若智慧消除愚昧無知,消除錯誤的思想念頭,來拯救心中的眾生,各人自己拯救自己,邪念來時用正見度,執迷來時用覺悟度,愚癡來時用智慧度,惡念來時用善念度,如此來拯救心中的眾生,就為‘真度’。

  “此外,發誓斷絕煩惱無邊,這就是說要用自我本性中的般若智慧來消除虛妄的念頭。佛法無量發誓修習,這就必須見到自己的本性,常用正法,叫做真學。佛道至高無上,發誓要去實現,這就要時時下決心,修行真正的佛法,既不執著於迷惑,也不執著於覺悟,可以常常產生般若智慧。既不執著於實相,又不執著於虛相,這樣就可以認識自己的佛性,也就能在一言之下立即成佛。必須時時以修行為念,這就是修行‘四弘誓願’的正確方法。”

  “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從今日起,稱覺好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者,名眾中尊。”

  “譯文”

  “善知識,現在我們已發過四弘誓願了,我再給各位善知識傳授‘無相三歸依戒’。善知識,歸順信奉覺悟就是福報和智慧圓滿的兩足尊;歸順信奉正確的教義,就是消除一切的欲尊貪欲妄想;歸順信奉不染俗塵的清淨,那就是受到世人和天神的尊敬的眾中尊。從今日開始,我們將覺悟稱為本師,再不去皈依其他邪魔外道。用自己本性的三寶,常常自己證明自己。奉勸各位善知識,皈依自己本性的三寶吧。佛,就是覺悟;法,即為正教正確教義;僧,就為不染俗塵的淨。自己的本性歸順信奉覺悟,邪迷之念不得產生,少欲而知足,能遠離金錢和美色的誘惑,所以叫做‘兩足尊’。自己的本性皈依於正教,那你每一個心念都不會出差錯,因無邪見的緣故,就無唯我獨尊的驕橫,貪求愛戀的欲望,愚迷追求的固執,這就是消除欲念的離欲尊。自己的本性皈依了一塵不染的清淨,世俗中的一切都不會染汙自我的本性,這就叫受天神和世人尊敬的眾中尊,就是一切有情眾生中的最尊貴者。”

  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誌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己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之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青,日月常照,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遊,如彼天雲。善知識,智始日,慧始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要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複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喜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英思向前,已過不可沒,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因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譯文”

  “善知識,既然已經歸順信奉自己本性的三寶,請你們個個要記在心裏,我再給大家講講關於‘一體三身自性佛’,讓你們見到三身佛,認識明了自己的本性。請大家隨我一起說:用自己現在的肉體色身來皈依”清淨潔身佛“用自己現在的肉體色身來皈依”圓滿極身佛“用自己現在的肉體色身來皈依”千百億化身佛。色身如同安置三身佛的屋舍,不能說皈依,信奉它,三身佛原本就在自己的本性之中,世人先天都具有這三身佛,由於自心的迷惑,而看不見自身的佛性,於是在身外尋覓三身如來佛,卻看不見自己肉體色身之中本來就有三身佛。你們聽著,你們必須從自身中認識到自己本性中固有的三身佛。這三身佛是從每個人自己的本性中產生的,不是從外界覓得的。

  何為清淨法身佛?世人的本性就是純淨的,萬種佛法均從自己本性中產生。倘若想著一切惡事,那就會生惡行;如想著一切善事,那就會生善行。這就像各種佛法都在自己的本性之中,如天空總是晴朗的,日月就總是明亮的;如天空被浮雲所遮蓋,那樣雲上是明亮的,而雲下就是陰暗的。忽然有陣風吹散了烏雲,那就上下一片光明,萬象都清晰地呈現出來了。世人的心性常有浮雲遊蕩,就像那天上的陰雲。善知識,智就像太陽,慧就如同月亮,智慧能使人心永遠明亮。如心念執著於外界物象,妄念就會像浮雲一樣遮蓋自己的本性,使自己的本性不能明徹。如能幸遇悟性高的善知識,聽到了真正的佛法,自己就能消除心中的迷惑、邪念,內心、外境明徹清亮。在自己的本性中,萬種佛法全部呈現。那能認識自己本性的人,也是如此。這就叫做清淨法身佛。

  各位善知識,自心皈依自己的本性,這就是皈依了真正的佛陀。皈依自己,就是要除掉自己本性中的不善心、嫉妒心、諂媚曲迎心、狂妄自大心、欺騙虛妄心、輕視他人心、慢怠別人心、偏見固執心、傲慢自大心,及任何不善行為。時常自己認識自己的過錯,不論他人的是非好壞,這就是自己皈依本性。常常有體恤憐憫的心念,尊敬所有的人,這就是認識了自己的本性自心通達,無阻無滯,這就是皈依了自己的本性。

  什麽是圓滿報身佛?譬如一盞明燈能驅除千年的黑暗,一種智慧能熄滅萬年的愚昧。切莫沉湎於往事,已經過去的不能重現。多多考慮以後吧,這樣才能使自己以後的每一心念都周到圓滿。善與惡雖然完全不同,但自我的本性卻沒有兩樣。這沒有區別的本性,就是真實的本性。在這種真實的本性中,善惡都不沾染,這就叫做圓滿報身佛。如從自己本性中生出一個惡念,那就滅掉了多世所修來的善;如從自己本性中生出一個善念,那麽即使恒河邊沙粒一樣多的罪孽也能全部消盡,直到獲得無上的覺悟。在每一個心念中都能認識自己的本性,不失去自己的正確心念,這就為圓滿報身佛。

  “什麽叫千百億化身佛?倘若一個人不思量世間物象,那麽自己的本性就如同虛空,如果萌生了一個觀照的念頭,那本性就會變化。思量惡事,就化為地獄;思量善事,便化為天堂。惡毒之念會化為惡龍毒蛇,慈悲之念便會化為菩薩,智慧之念會化為天堂,愚昧之念會化為地獄。自性的變化種類很多,迷失自己本性的人不能察覺。倘若每個心念都生出惡毒來,那麽這個人就會時常陷入惡道。如果能幡然回頭生一善念,那麽他的心中就會生出智慧。這就叫做自性化身佛。”

  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頌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隻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天邊,心中三毒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惟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師言:“善知識,總須誦取,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裏,如常在吾邊。於此言下不悟,即對麵千裏,何勤遠來。珍重好去。”一眾聞法,靡不開悟,歡喜奉行。

  “譯文”

  各位善知識,佛法之身每個人本來就具有的,如果在自己的每一心念中都能認識到自己的本性,那就是報身佛。能從報身上思量、運用,即為化身佛。自己覺悟自己修行,自己去修行本性而積累功德,就是真正皈依佛陀。皮肉之身為色身,色身是房舍屋宅,不能說是歸依。隻要解悟了自己本性中的三身佛,就能認識自己本身具有的佛性。我有一首《無相頌》,如能讀誦修持,就能馬上使你積累的過錯罪孽消滅幹淨。頌的內容如下:

  悟性差的人僅知修福不知修道,隻說是修福也就同樣是在修道。

  布施供奉可使你得到無邊之福,心中的貪癡三惡仍如原來造。

  打算將修來之福用以滅除罪孽,來生雖然得福而罪孽仍然存在。

  唯有向自己本性來根除罪孽緣,各自在自性中來進行真正懺悔。

  倘能立時解悟那大乘真懺悔法,除掉邪迷來行正道也就是無罪。

  學習佛道能夠常從自心來觀照,如此將與那十方諸佛沒有兩樣。

  我們祖師隻是傳授此頓悟教義,願大家識本性與諸佛成為一體。

  若願今後能尋覓到那佛法之身,必須遠離各種物象使心如淨洗。

  努力認識本性切莫空耗那光陰,當意念驟然斷絕之時此生即了。

  如悟解了我教義而望識本性,就虔誠合掌恭敬真誠地求吧。

  慧能大師說:“善知識,大家都要誦讀這首《無相頌》,依它來修行。念誦之際即能認識自己的本性,那即使離我有千裏之遙遠,也將如同就在我的身邊一樣。若誦讀之際不能即悟,那即便是麵對麵,也如同遠隔千裏,又何必辛勤跋涉遠道來此。你們各自珍重,好好回去吧。”大家聽了六祖所說的法,沒有一個人不心領神會的,都很高興地遵循其教誨而堅持修行。

  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時有儒士劉誌略,禮遇其厚。誌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涅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焉能含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驚異之,告裏中耆德雲:“此是有道之士,宜諸供養。”有魏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竟來瞻禮。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於故基重建梵宇,延師居之,俄成寶坊。師住九月餘日,又為惡黨尋逐。師乃遁於前山,被其縱火焚草木。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師跌坐膝痕及布衣之紋因名“避難石”。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隱於二邑焉。

  “譯文”

  慧能大師從黃梅得到五祖所傳佛法後,回到韶州曹侯村,那裏無人知道慧能大師就是禪宗第六代祖師。當時有個叫劉誌略的儒士,非常敬重慧能大師,以厚禮相待。劉誌略有個姑姑是個尼姑,法名為無盡藏,常誦《涅經》。六祖壇師一聽就馬上明白了《涅經》的義理,就給無盡藏講解。無盡藏便手執《涅經》向慧能大師請教經中的文字意思。大師說:“字我不認識,如是對義理有不懂的就請問。”無盡藏說:“連字都不識,你怎麽能理解經文的含義呢?”大師答道:“佛法最高妙的義理,與文字無關。”尼姑無盡藏聽了非常驚異,告訴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老說:“這是個道行極高的人,應當好好供養。”村裏有個曹操的玄孫名曹叔良的,還有別的村民,全部前來拜謁慧能大師。當時,本地有座寶林古寺,自隋朝末年被戰火焚毀後就廢棄了。村民們於是在這舊址上重新修建了廟宇,請慧能大師居住在此,很快這裏成了信徒們聆聽佛法的寶寺。大師在此住了九個多月,後又被那些惡僧追逐搜尋。大師就逃到了前山中,惡僧們放火焚燒山上的草木,大師鑽進石縫方得幸免。至今石頭上還保留著大師跌坐的膝蓋痕跡及衣服褶皺的印記,因而得了“避難石”之名。大師想起五祖“逢懷則止,遇會則藏”的囑咐,於是就在懷集和四會一帶隱居。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待,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讚曰:

  即心無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譯文”

  僧人法海,韶州曲江人。第一次來拜見慧能大師時問道:“什麽是‘即心即佛’?請大師為我指示曉諭。”慧能大師說:不執著於以前的心念為心,以後的心念接續不斷即為佛;執迷於一切色相為心,拋開一切色相為佛。我如一一道來,那將永遠也說不完,請聽我來說一首偈吧:

  無念即心叫做慧,離相即佛就是定。

  定慧原本是一體,心意自然純且淨。

  能否解悟此教義,全由習性自修明。

  定體慧用本無生,定慧雙修才是正。

  法海聽了當下大悟,也用偈讚頌道:

  前念不生即心原是佛,不悟自性是委曲自我。

  我已明白定慧的正因,當定慧雙修離諸象物。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師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師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君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師又曰:“汝名什麽?”曰:“法達。”師曰:“汝名法達,你曾達法?”複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意,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

  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如見,悟覺知見,入覺如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隻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雲開佛知見。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見,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牛愛尾?”

  達曰:“若然者,但得釋義,不勞誦經耶?”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隻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長禦白牛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再啟曰:“經雲: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牛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車是何,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敵,隻教汝去何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它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讚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寧歡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譯文”

  僧人法達是洪州人,七歲就出家了,經常念誦《法華經》。當他來拜見六祖禪行禮時,頭沒挨地。六祖斥責道:“叩頭不挨地,不如不行禮。你心中肯定藏著什麽東西,平時你修習些什麽?”法達答道:“我念《法華經》已有三千遍了。”大師說:你即使念到萬遍,領略了經文妙義,並且不因此而覺得自己了不起,那也至多與我並肩同行。你現在如此自負,竟還不知過錯!聽我念首偈吧:

  行禮是為了消除自己傲慢輕妄,為什麽如此不恭竟然頭不挨地?

  自以為是、狂妄自大就生出罪孽,不刻意追求去覓功德才得大福報。

  大師又說:“你叫什麽名字?”法達回答說:“法達。”大師說:“你名叫法達,又何曾通達了精妙佛法?”又念了一偈道:

  你現在名字叫法達,勤奮誦讀未曾休歇。

  枉然循聲逐字口誦,明心見性方為菩薩。

  遠道來見你我有緣,我現宣講正確教義。

  隻信佛本無言說法,妙法蓮花從自心發。

  法達聽了偈後,悔過謝罪說:“從今以後,我當謙虛、恭敬地對待所有的人。弟子我雖然誦讀《妙法蓮華經》,其實並未理解經的含文,心中常有疑惑。師父您智慧深廣博大,請略為講說經的義理。”大師說:“法達,佛法本身是很通達的,是你自心不能理解。經典本身沒有疑問,是你自己心中生出疑惑。你誦讀《法華經》,可知它是以什麽作為論述的宗旨的?”法達回答說:“弟子慧根晦暗,資質遲鈍,從來隻是照經文誦念,哪知其宗旨義趣?”大師說:“我不認得字,你試著取經卷來誦讀一遍,我會給你講解。”

  法達就高聲念經,念到《譬喻品》,大師說:“停,此經原來是以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宗旨。縱然下麵說了許多譬喻,也沒超越這個宗旨。什麽是因緣?經中說:‘所有的佛都是因一件大事的緣故才出現於世的。’所謂一件大事,就是佛的知見。世俗之人在外執迷於相,在內執迷於空。倘若能夠既接觸外在的物象而又能脫離它們,不被迷惑,既能修行虛空廣大的本性又能不執著於空,這就是內外都不迷不惑的一種境界。悟出了這一點,一念之間茅塞頓開,這就是開啟了佛的知見大門。佛就是覺,分為四個方麵:開‘覺’的智慧,示‘覺’的智慧,悟‘覺’的智慧,入‘覺’的智慧。如一聽到開導啟示,就能進入‘覺’的智慧之中,這就是覺悟的智慧。自身的真如佛性就能由此展現出來。你切勿錯誤地理解經意,聽人說‘開示悟入’,就以為那是佛的智慧,與我們這些人無關。如這樣理解,就是誹謗經典、詆毀佛陀了。他既已是佛,那就已經具有了佛的智慧,哪還用得著再受啟發呢!你現在要相信,所謂佛的智慧就隻是你自己的本心,再也沒有別的什麽佛了。因為一切眾生自己遮蔽了本性的光明,過分貪戀世上的快樂,被外境與內心所困擾,心甘情願地聽由塵世擺布、驅使,所以就勞駕佛陀從正定中起來,苦口婆心地用種種方法來教化,勸告眾生息止貪愛等妄想執著,不要向本性外去求佛,這就與佛法沒有區別,因此說是開佛的智慧。我也勸導所有的人,常在自己心中開啟佛的智慧。世上的人心念妄邪,愚昧執迷,造種種之罪,口說善良心懷邪惡、貪愛恚、嫉賢妒能、諂媚佞言、自大怠慢、侵犯他人、損害他物,這就是自己開了眾生的知見。倘若你有正確的看法,那就會時時生出智慧,來觀照自心,阻止惡行做善事,這就是自己開啟了佛的知見。你須時時刻刻開啟佛的智慧,莫要開啟眾生的智慧。開啟佛的知見,就是超塵脫世;開啟眾生的智慧,就是陷入塵世。倘如你隻是以苦口誦經為每日的功課,這與犛牛珍愛自己的尾巴有何不同?”

  法達說:“如像師父這樣說來,隻要領會了經文的含義,就不必勞神費力地去念誦經文了嗎?”大師說:經文有何過錯,難道它阻礙了你去認識本心?隻是因為是迷是悟都在於個人,或損或益都在於自己,口裏念誦經文而內心能行其義,就是轉經,隻是口誦心卻不修行,就是被經轉。聽我念首偈:

  心若執迷即被《法華經》所轉,心若領悟就得轉那《法華經》。

  誦經長久而全不解經之含義,如同與經義相背而當作仇家。

  沒有偏執的心念即是那正念,帶著偏執的心念即是那邪念。

  什麽樣的心念都無意苦追求,自由地駕著那獲佛智白牛車。

  法達聞偈,情不自禁地痛哭起來,頓時就大徹大悟,便告訴慧能大師說:“法達很久以來,的確未曾讀通《法華經》,而是被《法華經》經文所支配。”他又啟口道:“佛經上說,諸位大聲聞乃至菩薩,竭盡你們的智慧一起思考揣度,也不能測出佛的智慧有多高,而今我願凡夫俗子,隻要能解悟自己的本心,就可說是得到了佛的智慧。弟子我悟性不高,難免心中疑惑、嘴上誹謗了。《法華經》上還說到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人乘的羊車、鹿車、牛車,這三車與白牛之車,該如何區別?願大師再給我啟發和指示。”

  六祖慧能大師說:“佛經的意思很清楚,是你自己愚昧而不能正確理解。那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人,不能揣度佛的智慧,毛病就在他們將心念全都用在揣度上了。盡管他們費盡心思來共同推測,反而距離佛的智慧更遠了。佛法本是說給凡夫俗子聽的,不是說與佛聽的,如連這個道理都不信,那就請他從這裏退席。你不知道自己已經坐著白牛車,卻還要在佛門外麵尋找那羊、鹿、牛三車。況且佛經已清清楚楚地告訴了你:僅隻一種佛道,而無其他別的什麽佛道。如果有第二種、第三種,乃至於無數種方便法門,以及種種因緣、譬喻、言詞,都是圍繞這唯一佛法所說的。你怎麽沒察覺呢?三車隻是借名,是為了說明當時的情形;然而一種佛道才是事實,說明這個事實是為了今天的修行,隻是為了教你學會去偽存真。歸實之後,事實也就無借名了。應該知道,好比財物珍寶,全屬於你,由你享用,你就別想這是父親的,還是兒子的,更沒有財物寶藏之想,這才是修持《法華經》。也就是說,從過去世到未來世,手不釋卷;從白晝到黑夜,無時無刻不在持誦了。”

  法達蒙大法啟發,既激動又歡喜,用首偈來讚美道:

  《法華經》念誦了三千遍,曹溪大師一言頓時消亡。

  昔時未明那出世因緣旨,如何消累世之狂妄無知?

  羊牛鹿三車是來巧施設,初中後三善是按步來發揚。

  有誰能料到火宅三界之人,原來一經醒悟就是法中王。

  大師曰:“你從今以後才配叫做念經僧人。”法達從此領會了精深玄妙的教旨,仍然不停地念誦佛經。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懷求解其義。

  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謗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複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汙名。

  “譯文”

  有個僧人,法名智通,是壽州安豐人。當初誦讀《楞伽經》一千餘遍,都還不理解“三身”、“四智”,於是就來懷襟拜見慧能大師,請求師父講解其含義。

  大師說:所謂‘三身’,就是‘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清淨法身’就是你的本性,‘圓滿報身’就是你的智慧,‘千百億化身’就是你的一切行為。如離開本身而來談‘三身’,那就是有身而無智。如明白了‘三身’並沒有自己的本性,那就是‘四智菩提’。我作一偈,請你聽著:

  自性本皆具‘三身’,‘三身’變化成‘四智’。

  不必摒棄萬事物,即能直接達佛地。

  今天為你所說法,深信不疑永不迷。

  莫學身外尋佛人,整天口中說菩提。

  智通又向大師請教說:“四智的含義我可以聽一聽嗎?”大師說:“如果理解了‘三身’,也就明白了‘四智’,何必再問呢?如離開了‘三身’,另外講什麽‘四智’,這就叫做有智無身。即使有了智慧,也還是等於沒有智慧。”

  大師又念了一偈道:

  大圓鏡智就是本性清淨體,平等性智就是心無滯礙病。

  五八果上轉六七因地中轉,隻需轉名言而非轉實性體。

  若於悟轉處不再留情退轉,盡管身處紛亂卻常在定中。

  智通頓悟,於是就呈上一首偈:

  三身原來在我體,

  四智本由自性悟。

  三身四智融無礙,

  應物隨緣現其形。

  修行獲智為妄念,

  執守身智非真性。

  妙旨因師得曉悟,

  從此將無染汙名。

  僧智常,信州貴溪人,髫年出家,誌求見性。一日參禮。

  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

  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

  曰:“智常國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虎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知見,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麵。

  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速。

  自性學源本,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茫然趨兩頭。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

  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