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孔子說:“曾參啊,我的學說是由一個基本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麽意思?”曾子說:“老師的學說,就是忠恕啊。”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看重大義,小人隻知道小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同樣的毛病)。”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譯文”
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過失)要委婉地勸說。自己的意見父母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敬,並不違抗他們,即使內心憂勞也不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譯文”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行;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去處。”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如果三年不改變父親的行為原則,就可以說是孝子。”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常常記在心裏。一方麵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麵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憂懼。”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譯文”
孔子說:“古時候人們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行動上做不到為可恥啊。”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譯文”
孔子說:“用禮來約束自己而犯錯誤的人是很少的。”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譯文”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做事要敏捷。”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親近。”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譯文”
子遊說:“侍奉君主太過煩瑣,就會招致侮辱;對待朋友太煩瑣,就會走向疏遠。”
“大意”
本篇共計二十八章,內容以談論仁德為主。在本篇裏,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從各個側麵探討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思而後行”等。這些思想對後世產生過較大影響。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譯文”
孔子提到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雖然曾被關在牢獄裏,但這並不是他的罪過呀。”於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譯文”
孔子提到南容說:“國家政治清明時,他有官做;國家政治黑暗時,他也可以免去刑戮。”於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譯文”
孔子提到子賤說:“像這個人就可以說是個君子呀。如果魯國沒有君子的話,他是從哪裏學到這種品德呢?”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譯文”
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麽樣?”孔子說:“你呀,好比一件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麽器具呢?”孔子說:“宗廟裏的瑚璉。”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譯文”
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沒有口才。”孔子說:“何必要能言善辯呢?伶牙俐齒地和人辯論,常常招致別人的厭惡,這樣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辯呢?”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譯文”
孔子讓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回答道:“我對做官沒有信心。”孔子聽了很高興。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譯文”
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人大概隻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孔子又說:“仲由啊,剛勇超過了我,沒有什麽其他可取的才能。”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譯文”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是否算得上仁?”孔子說:“我不知道。”孟武伯又問。孔子說:“仲由嘛,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裏,可以讓他管理軍事,但我不知道他是否算得上仁了。”孟武伯又問:“冉求這個人怎麽樣?”孔子說:“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在千戶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輛兵車的采邑裏當總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否算得上仁了。”孟武伯又問:“公西赤怎麽呢?”孔子說:“公西赤嘛,可以讓他穿著禮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貴賓,我也不知道他是否算得上仁了。”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與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譯文”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兩個哪一個更好一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麽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隻能推知兩件事。”孔子說:“是不如他呀,我和你都不如他。”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譯文”
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對於宰予這個人,還有什麽可說的呢?”孔子說:“起初我對於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再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裏我改變看人的方法。”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強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就是這樣的人。”孔子說:“申棖這個人的欲望太多,怎麽能夠剛強呢?”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譯文”
子貢說:“我不願意別人強加在我身上的事,我也不會強加在別人身上。”孔子說:“端木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譯文”
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依靠耳聞是能夠學到的;老師有關人性和天道的論述,我們無法在其他地方聽到。”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譯文”
子路在聽到一條道理但還沒有實行的時候,唯恐又聽到新的好東西。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子貢問道:“為什麽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好學,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諡號叫‘文’。”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譯文”
孔子評論子產說,他有合乎君子的四種品德:“他行為莊重,他侍奉君主恭敬,他教養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合乎情理。”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譯文”
孔子說:“晏平仲善於與人交往,別人和他相識越久,就越尊敬他。”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何如其知也!”
“譯文”
孔子說:“臧文仲藏了一隻大龜,藏龜的屋的鬥拱雕成山的形狀,短柱上畫以水草圖案,他這個人怎麽能算是有智慧的人呢?”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齊君,陳子文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譯文”
子張問孔子說:“令尹子文幾次做楚國宰相,沒有顯得很高興,幾次被免職,也沒有顯出怨恨的樣子。(他每一次被免職)一定把自己的政事全部告訴給來接任的新宰相。你認為這個人怎麽樣?”孔子說:“算得上忠了。”子張問:“算得上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麽能算是仁呢?”(子張又問)“崔杼殺了他的君主齊莊公。陳子文家有四十匹馬,都舍棄了,逃離齊國,到了別的國家,他說:‘這裏的統治者也和我們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離開了。到了另一個國家,又說:‘這裏的統治者也和我們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離開了。這個你認為怎麽樣?”孔子說:“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張說:“可以說是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麽能算得上是仁呢?”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後才行動。孔子聽到了,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
孔子說:“甯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就顯出了自己的聰明,當國家政治黑暗時,他就裝傻,他的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做得到,但他的那種裝傻別人就比不上了。”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覺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譯文”
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我故鄉的學生有遠大誌向,但行為粗魯;有文采但還不知道怎樣節製自己。”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譯文”
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個人不記恨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因此他們招致的怨恨也就少了。”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譯文”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率?有人向他借醋,他不說沒有,而是到鄰居家裏討了點給人家。”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過分恭敬的姿勢,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這樣認為。把怨恨記在心裏,表麵上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誌。”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
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說說各自的誌向?”子路說:“我希望和朋友共同使用我的車馬、衣服、皮袍,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希望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對孔子說:“願意聽聽您的誌向。”孔子說:“讓年老的人得到安慰,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懷。”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譯文”
孔子說:“完了,我還沒有看見過看到自己的錯誤後能從內心責備自己的人。”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譯文”
孔子說:“即使隻有十戶人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像我這樣忠信的人,隻是不如我那樣喜好學習罷了。”
“大意”
本篇共包括三十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敬鬼神而遠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本篇裏有數章談到顏回,孔子對他的評價甚高。此外,本篇還涉及“中庸之道”、“恕”的學說、“文質”思想,同時,還包括如何培養“仁德”的一些主張。
子曰:“雍也可使南麵。”
“譯文”
孔子說:“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去做官。”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譯文”
仲弓問孔子:“桑伯子這個人怎麽樣?”孔子說:“他還可以,辦事簡練而不煩瑣。”仲弓說:“為人嚴肅認真而行事簡練,像這樣來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嗎?如果對自己要求不嚴格,又以簡練的方法行事,這豈不是太簡單了?”孔子說:“冉雍你的話很對。”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哪一個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顏回好學,他從不遷怒於別人,也從不犯同樣的過錯,但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過誰好學了。”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濟富。”
“譯文”
子華出使齊國,冉求為了子華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濟一些穀米。孔子說:“給她六鬥四升。”冉求請求再多一些。孔子說:“再給她二鬥四升。”冉求卻給她八十斛穀粒。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隻周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是周濟富人的人。”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裏鄉黨乎!”
“譯文”
原思給孔子家當管家,孔子給他俸米九百,他推辭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如果你覺得有多的就給你的鄉親們吧。”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譯文”
孔子提到仲弓時說:“耕牛產下的牛犢長著紅色的毛,角也長得很端正,人們雖然想不用它去祭祀,但山川之神難道會舍棄它嗎?”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譯文”
孔子說:“顏回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違背仁德,其餘的學生就隻能在短時間內做到仁。”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財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仲由這個人,可以讓他參與政事嗎?”孔子說:“仲由做事果斷,對於管理政事有什麽困難呢?”季康子又問:“端木賜這個人,可以讓他參與政事?”孔子說:“端木賜通達事理,對於管理政事又有什麽困難呢?”季康子又問:“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參與政事嗎?”孔子說:“冉求有才能,對於管理政事又有什麽困難呢?”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複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譯文”
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回話說:“請你好好替我推辭吧!如果再來找我,那我肯定跑到汶水(指齊國)去了。”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譯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從窗戶外麵握著他的手說:“失去了這個人的話,是上天安排的吧!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
孔子說:“顏回真有賢德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內心的快樂。顏回真有賢德啊!”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譯文”
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孔子說:“能力不夠是因為你半途而廢。這是你給自己劃定界限不想再前進。”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譯文”
孔子對子夏曰:“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子遊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嚐至於偃之室也。”
“譯文”
子遊做了武城的長官。孔子說:“你在那裏發現了人才沒有?”子遊回答說:“有一個叫澹台滅明的人,走路從來不走小路,沒有公事從不到我屋子裏來。”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譯文”
孔子說:“孟之反不誇耀自己。(軍隊)敗退的時候,他走在最後掩護全軍。快進城門的時候,他鞭打著自己的馬說,‘不是我敢於走在最後,是我的馬跑得不快’。”
子曰:“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譯文”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那樣的口才,卻有宋朝那樣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會上恐怕難以避免禍患了。”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譯文”
孔子說:“誰能不經過屋門而走出去呢?為什麽沒有人走(我所指出的)這條道路呢?”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
孔子說:“質樸超過了文采,就顯得粗鄙;文采勝過了質樸,就流於虛浮。隻有質樸和文采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這才成為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活著是由於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活著,那隻是他僥幸地避免了災禍而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對任何有益的東西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樂在其中的人。”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
孔子說:“具有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譯文”
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慧,孔子說:“專心致力於使老百姓走上‘義’的道路,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有智慧了。”樊遲又問怎樣才算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在別人之前做,對於收獲,在別人之後得到,這可以說是仁了。”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有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有智慧的人喜歡運動,有仁德的人喜歡沉靜;智慧人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譯文”
孔子說:“齊國一經變革,可以達到魯國現在這個樣子,魯國一經變革,就可以合乎最高的道了。”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譯文”
孔子說:“觚不像觚了,這也是觚嗎?這也是觚嗎?”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譯文”
宰我問道:“對於有仁德的人,別人告訴他井裏掉下去一個仁人,他會跟著下去嗎?”孔子說:“為什麽要這樣做呢?君子在井上也可以救人,不能自己也陷入井中;就像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以被迷惑。”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譯文”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又用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譯文”
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對他發誓說:“如果我做了什麽不合乎禮的事,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譯文”
孔子說:“中庸這種道德是最高的了!人們缺少它已經很久了。”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文”
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廣泛地給老百姓好處又能周濟他們渡過難關,怎麽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一定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所謂仁人,就是要想自己通達,也要讓別人通達;要想自己成功,也要讓別人成功。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大意”
本篇共包括三十八章,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的主要內容:“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三人行必有我師”;“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譯文”
孔子說:“隻闡述而不創作,崇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作彭祖。”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而不感到厭煩,教導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於我有什麽難的呢?”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譯文”
孔子說:“許多人)不培養德行,不講求學問,聽到義不能做到,不能改正缺點錯誤,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譯文”
孔子閑居在家的時候,衣冠楚楚,儀態溫和,悠閑自在。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
“譯文”
孔子說:“我衰老得很厲害了,我很久沒有夢見周公了。”
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譯文”
孔子說:“以道為最高追求,以德為根據,以仁為皈依,活動於六藝的範圍之中。”
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嚐無誨焉。”
“譯文”
孔子說:“隻要是帶著十條幹肉主動求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譯文”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在他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在他想出來卻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麵的東西,如果他不能由此而推知與之相關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嚐飽也。
“譯文”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從沒有吃飽過。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譯文”
孔子在這一天為吊喪而哭過,就不再唱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譯文”
孔子對顏淵說:“任用我,就去幹;不任用我,我就隱起來,隻有我和你才能做到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帥三軍,那麽您找誰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找他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於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譯文”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於道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於道就不可以去追求,那就按我的愛好去做事。”
子之所慎:齊、戰、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