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經濟困難那幾年,我在一所山鄉村小教書。村子很小,從校長、教師到工友都是我一個人。教一個複式班,總共三十多個學生。村裏沿襲多年的傳統,家長們為老師輪流供飯。學生中有個叫小菊的,家裏隻有母女倆,孤兒寡母,生活艱難。輪著小菊家供飯了,我對她說:“告訴你媽,別費心了,我到別處去吃。”小菊卻說:“我媽上周就準備好了,讓你一定要去!”
過分推辭,恐怕會給孩子心靈留下陰影,造成自卑感,既然辭不了,我還是按時到小菊家吃飯。想不到的是,桌上除了自家種的新鮮蔬菜之外,中間擺放著一碗菜油煎泥鰍,鬆黃鬆黃,香滿小屋。這在當時確屬“山珍海味”了。小菊媽拿著一雙筷子,不時轉到我的身旁,不斷地挾菜往我碗裏送。隔壁一位婆婆串門,也幫著小菊媽勸說:“先生呀,今天就別客氣了,要領了小菊媽的這份情意。這碗泥鰍真是來得不容易哪!”
婆婆告訴我,小菊媽為了敬師,讓老師吃上一餐滿意的飯,想上街買點好菜,可是借不到錢。想來想去,想到了山邊那口小水塘。跟生產隊借了一架小水車,一個女人家扛著這架一百多斤重的小水車,走了三裏多山路,來到山腳下的小水塘邊。車幹小水塘裏的水,站到齊膝深的爛泥裏,一手掌一手掌翻動爛泥,把藏在爛泥裏的泥鰍翻出來。時令已是大寒過後,塘裏結著冰淩,水車幹了,泥巴裏還混著冰渣。小菊媽為了這碗泥鰍,在刺骨的泥裏,足足折騰了一天,一手掌一手掌,翻遍全塘爛泥。
一碗泥鰍,有一段如此不尋常的來曆!我激動得渾身發熱。人說泥鰍是水中人參,這碗泥鰍又豈是人參可以相比?
這碗泥鰍,在我心靈深處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營養了我整個教書生涯。從教四十年,現在生活好了,我品嚐過許多學生、家長的宴席,在廈門、廣州吃過海鮮,在北京吃過烤鴨,在成都吃過火鍋,贛味、川味、浙味、名廚名菜也曾領略過,但直至現在,最難忘的還是小菊媽的那碗泥鰍。那碗泥鰍溶進了母親對女兒的希望與愛心,溶進了家長對老師的寄托與敬意,我從中品味出人生的真正價值,品味出肩負的社會責任的分量。正是這碗泥鰍,使得我終生為師無悔,終生為師不敢有所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