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紅豆杉大山魂》
徐輝生老師(發表於《廣豐報》)的《紅豆杉大山魂》,雖然有點散文化,雖然沒有奇異的玄學思考,雖然沒有使用現時流行的倒七橫八的變形句式,雖然沒有借代、移用、通感等各種修辭手法的堆砌,但仍然深深地打動了讀者。我是一個下輩子還想當老師的職業教師,詩中的教師形象,使我特別感動。
詩是思,是詩人以特殊語言構建的思想與情感的麗宮。在這個麗宮裏,詩人用自覺的理性,凸現複雜的宇宙與人生的話劇,展示人性美好的一麵,鞭笞人性醜惡的一麵,是有良心的詩人的審美理想。讀《紅豆杉大山魂》,我看到了一個青年詩人朝這個方向前進的努力。他以嚴密的想像邏輯、特別的意象構造、強烈的抒情氣質,謳歌一位教師以無與倫比的熱情與忠誠,忍受荒僻、艱難、困苦,在幾乎與世隔絕的大山中孜孜不倦地播撒文化種子的高尚。
也許,有人會說他活得太艱難,
可他卻幸福地說:我生活在泉水的源頭,雲霧的故鄉!
也許,有人會說他活得太閉塞,
可他卻自豪地說:我的學生遍布繁華的都市,活躍的邊疆。
山娃子們悄悄插在他窗台上的一朵山花,
他認為這就是對他最高的獎賞;
山娃子們偷偷塞進他口袋的一把野果,
他認為這就是獎給自己的勳章!
同誌,請別嗔怪這裏的老師太容易滿足,
你可了解這大山園丁的赤子衷腸?
詩人采用美國詩人惠特曼在《草葉集》裏、中國詩人郭小川在《秋歌》裏所采用的表現澎湃感情的長句,讓自己的情緒如江河一瀉千裏。句子雖長,韻腳齊整,琅琅上口,充滿音樂美。現在的詩人不太講究詩歌的押韻了,忘記了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的音韻傳統,詩雖好,讀起來總像看巴黎時裝展,有不少的距離感。詩歌創作需要創新,但對傳統的東西隻能在繼承發展中有所揚棄,而不是叛逆。
不論是作家、是詩人,都應該立誌走向世界,特別是年輕的一代。但邁步之始,必須是故鄉的熱土。一個作家、一個詩人,離開生養自己的熱土,離開生活與熟悉的人們,便要患營養不良症,先天不足。一開筆便情呀愛呀,春賞百花,夏詠綠荷,秋傷寒露,冬歎白雪,風花雪月。如此牙慧大作,既讓人感到似曾相識,又損害了自己的尊嚴。徐輝生老師謙虛謹慎,筆觸所到,都是父老鄉親,都是父老鄉親的苦樂與奮鬥,他的步伐是堅實的,因為他是踏踏實實地從故鄉的熱土上開始跋涉的。從《紅豆杉大山魂》,我們不是可以窺其一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