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靜靜地瀉在純白的雪地上,街旁梧桐樹下鳥兒印下些許“人”字腳印,簫聲纏綿,“白雪公主”穿著紅色滑雪襖,哢嚓哢嚓走來。這是劉誌明《美麗的雪夜》(見第44期《廣豐報》副刊)開篇設置的景境。作者在此調動了美色、美聲、美物等自然美的因子,有機地組合了人物出場的環境,讀者的第一印象是:景美!
順著作者的思路,一字一句地讀下去,人們會發現,作者是在用心靈與讀者交流。他采用水漲船高、同頻共振的建構,以第一人稱來敘述故事。“我”不是高高在上的冷眼旁觀者,也不是精心塑造的形象的對立麵,而是有著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共同愛好的同輩人。娓娓道來,情真意切,字字叩響人們的心弦。這便成了《美麗的雪夜》的又一特色:情美!
散文這一藝術形式的審美本質特征就是情意性和社會性。社會性包含著時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劉誌明這篇散文最大的成功還在於他所描繪的“白雪公主”正好有著這些特點,特別是地域性。她是一位在花炮爆炸事故中失去了右手的姑娘,不屈於命運的不濟,白天在家門口擺鞋攤,晚上伏案用左手爬格子,麵對失敗與嘲笑不肯氣餒,用僅有的一隻手向命運之神挑戰。這樣一位靈魂健美的姑娘不是“泊來品”,不是“偷渡的”外來妹,而是一位真實可信的土生土長的廣豐姑娘。人們讀著她,格外親切,格外自豪。沒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學是不存在的。盡管作者寫作散文的功力還“嫩”點,但盡力表現身邊的真善美,終究贏得了讀者。
好文章留下的東西是珍貴的。《美麗的雪夜》最後含蓄地寫道:“沉入夢鄉的小鎮,隻剩下姑娘那‘哢嚓哢嚓’的腳步聲……”這位炸藥炸不倒的廣豐姑娘,以她頑強而柔豔的剛柔美征服了讀者,她從紙上“哢嚓哢嚓”地走入了人們的心坎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