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的開頭,有一段析題的文字,字裏行間透著擬題的苦心與匠心。自古以來,作文編書的人都十分重視擬題。第一部詩歌總集叫《詩經》,第一部史書叫《春秋》。第一部文學思想著作稱《文心雕龍》,賈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興衰史命名為《紅樓夢》。會寫文章不會擬題目的人,被人譏為“會生兒子,不會起名字”。題目即文章的麵目,給人以第一印象,看看那些美容者,就不難理解題目的重要。考場作文,要獲得評卷老師的好印象,題目很要緊,有人說:題好一半文。
什麽樣的題目才是好題?首先,題要切文,題文切合,不然,再好的題目也是挑大糞戴禮帽,讓人覺得不和諧。其次便是題目須透出文化底蘊,語文涵養,匠心才智,給人以高、深、新的感覺。
讀了許多近年來高考的滿分作文,優秀作文,覺得很多同學在擬題方麵確實別出心裁,有不少創新。他們不僅善於根據文章內容擬實題,根據文章思想擬虛題,而且善於調動各種方法,創造一些嶄新形式擬題,美化文章麵目,牢牢勾住評卷老師目光視線。
好題目來自好方法。他們的擬題方法五花八門。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直陳法:即把文章內容概括為一句富有特點的話來表示,如《赤兔馬之死》(南京)。觀點法:把與眾不同的新觀點擺上題目,如《寬容是陽光》(北京)。縮減法:把內容濃縮為一個詞或一個字,如《眾生》(浙江),《惑》(福建)。懸念法:讓人霧裏看花,想看看不清,更想看個究竟,如《暗夜絕響》(江蘇),《巔峰上的蝸牛》(湖南)。套裝法:套用歌名、文名或其他並加以改裝,如《華山論“臉”》(江西)、《桃花源祭》(江西)。並列法:用典型的詞或短語排列在一起,如《兒子父親凶手》(湖南)、《紅繡鞋白布裏》(浙江)。聯想法:用激人聯想的事物嫁接於文題,如《“非典型”臉》(江西)。數學法:用數字或算式入題,如《八十八二十八》(福建)、《五加二等於零》(浙江)。象征法:《我喜歡穿行於交通阻塞之中》象征自信。
修辭法在考生的作文的擬題中,更是運用得色彩繽紛。比喻:如《釣罷歸來不係船》(湖北),形象地表白人生態度,《常留一扇門》(山東),比喻包容。擬人:《〈後庭花〉自述》(甘肅,《一片綠的告白》(黑龍江)。引用:《大隱隱於市》(湖北)《留得殘花雨聲》(浙江)。對比:《米盧與孔明》(甘肅)。對偶:《煙同風逝,名隨史流》(四川)。移用:《圓潤鋒芒》(福建)。拈連:《勇敢奔跑,勇敢超越》(湖南)。借代:《呼喚黑臉》(江西)。還可以舉出許多。
擬題方法的運用,大多時候是綜合的,如評論薛寶釵與林黛玉的那篇優秀作文,綜合程度就很高,其題是《晶瑩雪,寂寞林》,至少有諧音、借代、並列。
好方法來自好思路。與行文一樣,擬題也要有思路,有了思路,才能沿著思路去尋找擬題方法。思路奇特,方法也奇特,擬出的題目自然也奇特,與眾不同。作文前可能心中已經有了題目的底,但敲定最好在文章完成之後,以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斟酌。有了具體的文章,才有可能檢驗題目是否切題(如果命題作文,當然是顛倒過來,檢查文章是否切題)。
好思路來自好的文化底蘊。多學習,多見識,多積累,底子厚,厚積薄發,思路也就寬了。且看那些優秀作文的題目:《山水人文看華夏》、《親力親為運籌帷幄》、《執子與通子》、《留得殘荷聽雨聲》、《永遠的蘇軾》等等。如果肚皮裏空蕩蕩,光是憑空思想,如何想得出來?這些題目中,就蘊含有曆史地理、古人、古文、思維、哲學等種種知識。如果平時不學習、積累,別說擬出此類題,可能讀起來也有困難。
文題可以在行文前就擬好,也可在文章草擬完畢後擬寫,最好是在文章敲定之後再寫上題,以防題文不能切合。擬寫一個出色的題目是我們必須潛心追求的,但千萬要防止“忙中出錯”弄巧成拙。有位同學想給自己的文章擬一個古色古香的題,引用了《楚辭》的兩句話,倉促之中寫反了,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誤作“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文理不通,變成笑話。報刊雜誌有時也有類似笑話。流行歌曲裏有個《我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我看這個比喻就很可怕,人世間不知道誰願意做大米,被老鼠去愛,接受這種愛就等於滅亡,最後變成老鼠屎。在高考作文中這樣的題,也是夠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