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在思考著同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把文章寫好?許多學生與家長也常常問教師:“作文如何寫好?”通常的回答是:多讀多寫。回顧自己作文教學的過程,看看學生學習作文的得失,我覺得要寫好作文,當下三種功人:慢功夫、苦功夫、巧功夫。簡而言之,要練就一枝好筆,須有決心磨、熬、創。
寫作首先要去除浮躁心理,別想一蹴而就,一步登天。作文不同於做數學題,背英語單詞,學一得一,學二得二,立竿見影。練寫作當遵循寫作規律。作文是一種慢功夫,沒有捷徑可走,欲速則不達,唯有耐著性子慢慢“磨”。許多大作家,大詩人就是這麽磨出來的,“吟安一個字,撚斷數根須”,“百煉成字,千煉成句”。晉左思構思十年,寫出《三都賦》,於是傳抄者源源不斷,以致“洛陽紙貴”。現在社會上有許多快速作文的教科書出售,那是對付考場作文的,對於從根本上去提高寫作能力,沒有多少效益。我說的這個“磨”字有兩層意思。一是作文要天天寫,天天練,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二是作文須反複地思考,反複地修改,通過自改摸索出規律,提高作文的能耐。寫作如同燉東坡肉,慢火才能燉出沁人心脾的香味,燉出終生難忘的鮮味。
寫作是苦差事,舍得下苦功夫才有望學好,才能有所建樹。郭沫若流亡日本,尚且每日堅持寫三千字文章,江西作家楊佩瑾每日寫五千字文章。有個心儀作家桂冠的青年拜在巴爾紮克的門下,學習寫作。一天午夜,巴爾紮克因為作品中的一個人名難以定奪,要連夜到巴黎街上去查看門牌,他讓這位青年隨同上街,青年懶覺睡得正酣,死活不肯起床,氣得巴爾紮克拿出手槍他逼他。想當作家舍不得吃苦,第二天巴爾紮克便把他趕走了。在我的學生裏,有人成了作家、總編,有人卻句子也寫不通順,這種差距是怎麽形成的?就是有的學生舍得“熬”,有的學生以應付的態度對待作文。
寫作要“磨”要“熬”,還要講究一個“巧”字,文章是智慧的花朵,思維的結晶,作家王蒙每當看到好作品都會驚歎道:“虧他想得出來!”文章是生活的反映,但不是生活在鏡子中的影子,讓生活變成文章,必須下一番巧功夫取舍、裁剪、組合,無巧不成文。“巧”字如何體現?體現於創新。一篇文章要感動人,必須達到“五新標準”:材料新、命意新、觀點新、構思新、語言新。從靈魂到血肉到表現形式,通體嶄新,人們才會喜聞樂見。老生常談,滿篇套話、俗話,內容與形式都似曾相識,令人生厭,這樣的文章無論是出現在報刊還是出現在考卷上都不會有好的收效。初學寫作可以模仿,但想以此為捷徑,人雲亦雲,拾人牙慧,長此以往斷不能學得好。寫作雖然也是技能,但不是一般手藝,師傅教你車螺絲、倒模子,你照著幹便算出師了,學習寫作必須學會創出自己的“東西”,學會以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思維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東西”,而不是那些曾經學過的“東西”。這便是“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