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三節 我對一堂語文課的考量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是一首教育詩,或是一篇優美散文。

  有人孜孜不倦探索語文的授課模式,精神可佳,但我不以為然。當一堂語文課進入一個固定模式,這樣的語文課也就走到了盡頭。固定模式對於大規模的工業生產當然十分必要,標準化的生產線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可誰曾挖空心思去給詩,給散文尋找、製訂過千篇一律的模式呢?語文課是藝術,藝術變成模式,還會有語文課嗎?許多攝人心魄的名篇搬進語文課堂之後,被模式分割得支離破碎,教師在台上絮絮叨叨,學生在座上昏昏欲睡,太讓人失落了。

  精心裁剪

  一首詩或一篇散文的創作,始於對素材的感悟與裁剪,一堂詩化、散文化的語文課,首先必須精心感悟、擷取與裁剪教材。教書,不可照本宣科。教育泰鬥葉聖陶先生告訴我們,課文隻不過是個例子。課本是教學材料,教師要像裁縫師傅麵對布料那樣,量體裁衣,使之成為顧客合身的時裝。課本是“原生態”的東西,教師的任務不是讓教材成為桎梏,是使教學內容的結構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統一起來,並加進教師的才智,使之藝術化,讓學生樂學、易學、學以致用。

  有人說,“課本課本,一課之本”,未免言之過甚。課本即教材,教學材料而已。統編教材是麵對四麵八方的學生的,具有普遍性,而教師麵對的是具體的學生,教學需要普遍性,更需要有本土性。教師對於教材應該是:1、需要教就教(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求知的需要);2、值得教就教(明確價值取向,不無的放矢);3、教出語文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語文學習的興趣,“不需要教”的目標的實現便指日可待了)。精心剪裁教材,其出發點全在於此。

  創造學中的創造技法,值得創新型教師借鑒。處理教材使一堂課不是一首詩也是一篇散文,不妨考慮:1、加一加;2、減一減;3、擴一擴;4、縮一縮;5、變一變;6、改一改;7、聯一聯;8、學一學;9、代一代;10、搬一搬;11、反一反;12、定一定。

  培養創新型學生需要教師首先具備創新思維。在“神聚”的前提下,不妨“形散”,呆板教條難以信任語文教學。語文課本內容極其廣泛,古今中外、東南西北無不涉及,即使是現代的中國人的文章,亦有深淺與地域之分,真正要把學生教懂教會,就得根據學生的基礎去變通,變深為淺,深入淺出,變繁為簡,突出主幹,變遠為近,貼近生活與已知,變抽象為形象,使教學成藝術。人們至今稱道魯迅的講課。魯迅先生就很精於教材的處理。他講《中國小說史略》中的《西南荒經》時,說有一種“訛獸”,人吃了它的肉就要說謊,接著,他聯係社會,穿插一個上海十裏洋場問路的故事。有個人在三岔路口問路,三個人回答了三個不同方向,魯迅說:“大概他們都食過訛獸吧!”學生們哄堂大笑。魯迅先生的這一“聯”,使一個無明顯意義的神話,展現出深刻的社會意義。梁啟超先生說:“學問的本質能以趣味始以趣味終。”濃濃的知識味,可以使學生始終處於興奮狀態。講《詩經》穿插一點羅馬史詩,講阿拉伯文學提一提希伯來文學,講沙士比亞順便推介關漢卿,講《項鏈》點一點《羊脂球》、莫泊桑與福樓拜。介紹趙樹理如果還是按照參考書,說他是現代作家,山藥蛋派,學生在小學時就已經聽過了,再教令人生厭,如果換個角度,介紹趙樹理父子的“三字信”:“父:錢。兒。”“兒:O。父。”吸引力就能大大增加。結合課文將社會熱點、焦點引入課堂,指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就會使語文課變得鮮活、感人、豐滿。語文課如果不能把學生領人語文的廣闊天地,隻是讓學生坐井觀天,那是語文教學的悲哀。

  精巧構思

  教師對於教材的理解,應該如同庖丁解牛,無微而不至,但講授教材,卻不能“目無全牛”。如果像屠夫賣肉一樣,化整為零,零拆零賣,那就毫無藝術可談了。教師應該是導演,教書是對教材的再創作,在課堂上導演出一場深刻、動人的大戲來。這就要求教師每一節課都得有自己獨特的表意係統。

  一堂好的語文課,好的構思是關鍵。構思存在於每一件要辦好的事物之中。陽台上一盆蘭花丟失,主人貼出一張“失物招領”啟事,說有人丟失了一顆金子般的心於自己的陽台,請失者領回,第二天夜裏蘭花回到了陽台上。這便是構思之妙、構思之效。語文教學是藝術,更應講求構思。從文本裏麵講出來,還是從外麵講進去,同一本教材,同一篇課文,教師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就是教師主體的創造性,關鍵是切入點。講孔明揮淚斬馬,首先從“揮淚”二字入手,然後逆推,找出失街亭的根本原因,進而引導同學分析人物性格,課堂氣氛熱烈,教學效率高,效果好。講魯迅的《藥》,別出心裁,圍繞一個句號、一個問號和一個歎號展開,立意高深,給學生的印象特別深刻,魯迅寫作《藥》的深意徹底貫徹。一堂課語文以恒久不變的三段式、五段式進行,按解題初讀、分析、歸納的模式一以貫之,能不惹人生厭嗎?

  語文既姓文,不妨借鑒一些優秀詩歌、散文的構思。散文的結構多種多樣,色彩紛呈,常見的有蛛網式,曲徑式、並流式,比較式、剝筍式、綜合式等等。這些方法對於語文教師授課很有啟發。對於一堂語文課的設計,有時可以采取蛛網式布局,如同蜘蛛織網,疏密有致,粗細相宜,愈積愈多,師生情思奔湧,想像沸騰,好似秦牧的散文《土地》、趙麗宏的散文《帆思》。有時可以采用曲徑式,布局如玲瓏剔透的園林,曲徑回廊,溪水盤旋,於末尾處才盡顯美麗景致,好似楊朔的散文《茶花賦》、嚴陣的散文《水仙》。詩歌散文,常常是借有限述無限,借實顯虛,借近達遠,“無畫處皆成妙境”,一堂語文課的講授達到這樣的境界,不是一首詩,也是一篇優美散文。

  語文課講求精巧構思,並非追求花哨,搞花拳繡腿,而是要以構思的精巧,達到“清水出芙蓉”的效果。語文課如果目標繁多、內容複雜、方法大雜燴、過程拖拖遝遝,那就毫無構思可言了。講求構思精巧,就是提倡語文課的講授要有奇思妙想,異峰突起、神來之筆,讓學生有語文的享受,既快快樂樂地學到了知識,增長了智慧,也從中學會了做人。

  精彩表述

  教材裁剪,教學構思都是教學設計,要使藍圖變成藝術殿堂,功夫當下在施工上,做到精彩表述。精彩表述至少包括三個元素,一是語言,二是情感,三是方法。

  西方心理學家統計發現,教學效果與教師智力與水平無顯著相關,影響教學效果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師言語表達能力的強弱。語言是教師言傳身教、上好一堂課的工具,是教師過河的船和橋。教師上課言語不僅要規範、準確,更要藝術地去啟迪、影響、感染學生,始終具備磁力的美感刺激,創造出愉悅的課堂氣氛。描述,情趣盎然,分析,精辟入裏,概括入木三分,點撥,恰到好處。能把學生帶進瑰麗的知識殿堂,使他們開啟心智,陶冶情操,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與學生達成心靈默契,使之潛移默化。教師必須要有幽默感,課堂語言形象生動,妙趣橫生,妙語連珠。用廢話空話充斥課堂是浪費學生時間,用晦澀難懂,含糊其詞的語言傳授知識,那是白教,還不如讓學生自學。

  最美的語言是富有感情色彩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書就是要“聲發於情,意富於情,理融於情”。當你精神飽滿地登上講台,學生立即會受到你的情緒輻射,心身感染。你再讓備課剪裁教材、精巧構思時的感受與激情,在課堂上實現第二次“噴發”,你的教學就會像磁鐵一樣有吸引力,這便是我們常說的“以情動人”。以言感人,以情動人,這是教學成功的基點,將一堂課上成一首詩或一篇優美散文的根本。教師應該像詩人,像散文作家一樣,在教學流程中,讓潛蘊的情感,如山泉暗河,如溪澗、湍流、汩汩滔滔,自然奔放,帶著感情教,教出感情來,顯示出教師應有的人格魅力。

  與教材處理,每節課的構思相比,教學方法備受關注。對於上好一節課來說,方法確實也很關鍵。現在研究教法的人很多,知名教法不下百種。在學習別人的方法的時候,要做到綜合運用,到什麽山上唱什麽歌,看菜吃飯,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最好的教學方法是適合自己的方法和自己創造的方法,具有自己學生樂受性的方法。錢夢龍先生說,福建有位教師套用錢先生的導讀法,學生反對,家長意見紛紛,校長要他下課,他很煩惱,寫信給錢先生求救。導讀法是很成功的教學法,隻從形式上模仿,不知掌握精神,失敗當然在所難免。學習他人,不要迷失自我,教學個性很重要,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教師在課堂裏采用的手段、途徑,應該能夠創造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學生能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學習,無拘無束、放言高論,盡情地表現出喜怒哀樂。一節課不是講得越透徹越好,教師要善於留白,開啟學生心智,引導學生發掘未盡之言、弦外之音。

  還有許多因素製約著課堂,譬如教師的知識、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等等,沒有足夠的知識和很強的課堂管理能力,便很難得心應手,開合自如,要把一堂語文課上成一首教育詩或一篇優美散文,真不容易。然而,一個負責任的語文教師,必須為此而奮鬥。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