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一輩子語文,聽了一輩子關於語文教學的紛紛議論,一輩子被動地站在講台上,忽左忽右,忽東忽西,到最後才明白:在語文教學中得要有“自己的東西”。這“自己的東西”包含著兩個方麵,一是教師自身的認識、體驗和實踐依據,二是本民族的語文教學優良傳統。
一個有出息的語文教師,首先要確立兩個觀點:語文教學的育人觀和科學的語文教學發展觀。教語文到底是為了傳授知識還是為了育人?語文教師究竟是做經師還是做人師?從理論高度去回答,誰都不會做錯這道題,然而一旦步入語文教學實踐,答案就不一定了。語文課堂裏,天天在抓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考題式的練習因而大行其是,初高中畢業班學生幾乎天天在做考題,地毯式轟炸、魔鬼式訓練,把學生變成了填ABCD的機器。仔細想想,這樣的語文教學到底是“人本”還是“知本”呢?灌輸知識是需要的,目的必須是育人要以人為本。
我們所從事的語文教學是中國的語文教學。中國的語言文字與外國的截然不同,如何學習與操練有自己的特定規律。中國的語文教學已有數千年曆史,造就過許多文化名人和輝煌的文化時代,有許多寶貴的經驗積澱於其中,既有米飯饅頭、蘿卜白菜,也有滿漢全席。今天社會發展了,科學發展了,有世界的經驗可以借鑒,語文教學有許多新成果,現在教語文有現在的一套,但是現在的一套不能排斥或舍棄民族的一套。我們應該站在孔子以來的無數先師的寬闊肩膀上去開拓發展今天的中國語文教學。
基於以上的觀點,我在語文教學中,一直在努力抓好四個一:一筆好字,一手好文章,一張巧嘴,一肚子學問。即語文教師要致力於讓學生練出一筆好字,寫出一手好文章,練就一張靈巧嘴巴,積累一肚子學問。
首先說“一筆好字”。漢語文的教學特色之一就是教寫字。早在西周,學官以“六藝”為基本教育內容,其中“書”就指書寫文字。字是衡量讀書人的語文素質的重要方麵。俗稱“字是讀書人的長衫”。孔乙己那麽落魄,依然穿著長衫,就因為這是讀書人的標誌。教語文不教寫字,不是一個全麵的語文老師,學語文不學寫字,學不到完整的語文。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寫漢字不僅是書寫的需要,它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書寫漢字能修身養性,提高藝術素養。漢字不同於外國字,除了標音什麽都沒有,漢字音形義齊全,有機結合,一個漢字就是一個信息庫。現在教語文不教寫字,有時一節課黑板上不著一字,隻用多媒體,學生作業打電腦,這對於語文教學來說,是一種“教育資源流失”,令人痛心。參加高考評卷,不少作文卷上的字使人“頭昏”,招工招幹,有些履曆表填寫的“學曆”不低,一看書寫的字,卻讓人吃驚--不如小學生。
語文課有必要把寫字列入教學內容,定出小學、初中、高中各自不同的要求。語文課對學生的寫字要求,不必跟書法教師那樣,不重理論,重實踐,重寫字要求。能臨貼當然好,不臨帖也可以,自己去摸索創造。但一定要讓學生按漢字書寫要求寫,橫豎撇捺勾點,一絲不苟,規規範範。教師在教學中要堅持示範,板書、批改作業,字跡都要規範、漂亮。我在教學中要求學生:一不寫斷胳膊缺腿的字,二不要把字寫成“醃菜渣”,一筆一畫清清楚楚,三不寫錯別字,四把標點符號當字寫,入格寫正。每當發現學生作文本或其他作業本的字跡不符合這四點要求,打回重抄。
如果說“一筆好字”是讀書人的“長衫”--外觀,那麽,“一手好文章”和“一張巧嘴”便是讀書人的“手藝”。學以致用,學了語文不會寫文章,不善言,等於手藝人不會手藝,那是白讀,這樣的人跟不學語文的人又有什麽區別呢?學了語文不會寫文章、不善言,就像學了泥水匠不會壘牆、不會修房子,學了種田種不出糧食和菜蔬。我教語文特別注重學生的寫作與說話訓練。語文課當然不是專為培養作家的,然而,語文課如果能培養出作家不是更好嗎?再說,寫文章不是作家的專利,寫文章是社會生活的需要,學了語文不能滿足社會生活的需要,那麽語文的功能又何在呢?
寫作要有生活、有思想,但有生活、有思想不一定能出文章,特別是好文章。文章有較高的“技術含量”。觀察生活有方法,語言運用有規律,各種體裁有特點,構思文章有靈感,即使是訂個合同、寫張借條,也要掌握格式,靈活運用格式。有技術含量的東西光靠理解、紙上談兵難以解決問題,必須苦練,苦練才能掌握,方可熟能生巧。魯迅茶餘飯後都在動筆,郭沫若流亡日本,也堅持每天寫三千字文章。我提倡苦練,要求學生每天都要動動筆,利用半小時一刻鍾寫幾句、寫一篇。寫不出來就抄,抄點好文章、好語言,多學習、多積累。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一周寫五篇,交我檢查。我從中發現好文章,向板報、雜誌和報社推薦,也自辦手抄報,讓學生一展身手。沒完成訓練任務的,必須補寫。作文最好能練到“物物件件可落筆,人人事事皆文章”。作文不是創作,但一定要向“好文章”方向努力。
對於學生抄文,有些老師忌諱很深,把學生抄文說成“盜竊”、“剽竊”。更有甚者,每當學生有超常發揮,便疑神疑鬼,目之為竊文。有位作家小時候常常寫出超常作文,語文老師輕則以“不及格”處理,重則當著全班同學的麵指責、辱罵,對此他至今耿耿於懷,發表文章譴責這種做法。這樣的老師我也見過不少。我主張“寫不出來就抄”,是因為學生畢竟是學生,抄文也是一種學習,正像孩子學步借助他人、他物扶攙一樣。明末著名文學家張溥就很注重抄讀文章,書齋還叫“七錄齋”。抄文與作文一樣是學習,為自己的寫作樹立參照係。教師要引導,不可打壓。當然,既是作文,應以自作為主。我規定學生每周寫五篇(或段),其中三到四篇為作文,一至二篇為抄文,而且每周必須抄點東西,作為寫作的參照係。學生作文是從模仿開始的,即便是作家創作,也需參照係。作文的改革能否推行,關鍵在於老師是否能從繁重的批改中解放出來。教師對學生的作文,應該多看多批少改,教會學生自改。老師不能從繁重的批改中解放出來,學生的多寫便是一句空話。
文章是才學的綜合體現,文章的展示與交流不受時間、空間的限製,但現實生活中最頻繁最直接的交流與展示,要數說話,一張靈巧的嘴很重要。不要以為不是啞巴都會說話,很多讀書人就很木訥,讓人啼笑皆非。從前有個秀才,家中失火,家人讓他去借梯子滅火,他見人家正下棋,不知如何開口。家人趕來,問他“叫你借梯子,怎麽還站在這裏?”他說:“車馬紛紛,未便開言。”家人說:“房子燒光了,你回家看看吧!”他回家看見梁柱燒焦,竟然文不對題地感歎道:“自漢朝以來,未見此炭長。”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很多。現在是信息時代,地球成了地球村,嘴巴越來越重要,語文教學必須擔當說話訓練任務,讓學生有一張靈巧的嘴。
語文教學注重說話訓練是中國語文教學的優良傳統。孔子把教學分為德行、政事、文學、語言四門,其中語言是專門講授口語表達的。他自己講課采用“雅言”,即當時準確、規範的普通話,培養過許多如宰我、子貢一樣的“善為說辭”的人才。孟子自己就很“善說”。春秋戰國時代能言善辯之士的湧現,推動了當時百家爭鳴局麵的形成。今天的語文教學應該發揚優良傳統,把學生的嘴練巧。
說話訓練需要語文教師創造性地工作。教師首先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口語交際的角度進行課文解讀,在閱讀教學中要找口語交際教學的最佳結合點,訓練說話的技巧,指導語言交際的實踐活動,從語言大師的作品及其他經典篇章學習語言控製分寸、幽默、巧說等等,隨文講解說話範例。其次,教師必須千方百計為學生提供說話舞台,創造說話機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打破“一言堂”,激發學生說話。我堅持開展課前三分鍾演講(結合課文),同時熱心組織課外說話活動,如周末講演會、辯論會等。鼓勵學生自己開展說話活動,如小型座談會、散步交流,提倡自言自語,麵對大自然發表演說。通過各種說話活動,把嘴巴練活練巧,把話說得合情合理、動聽,準確表達,自然流暢,不帶“那麽”、“然後”、“哎”等語言瘤。
一手好文章、一張巧嘴,需要一肚子學問的支撐。沒有一肚子學問的支撐,文章與言談都將是蒼白、淺薄的,感動不了別人,也感動不了自己。一筆好字也同樣需要學問的支撐,書法大家啟功先生同時也是國學大師。寫字、文章、說話是信息的輸出,而學問是信息的儲存,沒有豐富的內存就不可能有信息的輸出。學富五車、汗牛充棟、知識麵寬、底子厚,何愁高樓大廈構建不成?蘇秦初到外地遊說,幾年後無功而返,遭家人侍妾恥笑,後頭懸梁錐刺股埋頭苦讀,再次遊說時,便說服了燕趙與韓魏齊楚六國接受合縱之說,佩六國相印,做了縱約之長。
寫字、作文、說話,是一條語文學習鏈,互相牽連,相互促進,但多讀書是根本。古人讀書,提倡經、史、子、集貫通,五車竹簡就稱學富了,對現代人來說,已經遠遠不夠,現在閱讀範圍應該擴展到古今中外,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的書都要讀一點,方能治愚,方能去除孤陋寡聞。現在的中學生題目做了不少,書卻讀得不多,很多學生讀到高中畢業,還沒有讀過明清的四大長篇小說。問他們:“為什麽不讀?”答曰:“沒時間”。“沒時間”說明兩個問題,一是把時間花在課本上、習題中了,二是閱讀速度太慢,一部長篇要讀半個月,四個長篇讀完得花兩個月,確實沒時間。
要積累一肚子學問,提高閱讀速度、閱讀技巧是關鍵。應該教會學生速讀。很多學生讀書是名副其實的“讀”,即使嘴巴沒有發出聲音,腦子裏依然是一字一字地“讀”。把“讀”書改為“看”書,閱讀速度就能提高幾倍甚至幾十倍。“讀”須一字一字地讀,“看”則一眼掃過,可看完一句、一行。“一目十行”,現代科學證明是做得到的。我要求學生練就一小時閱讀一百頁書的本領。一小時能讀一百頁書,那閱讀就比聽廣播、看電視、上網有趣多了。
讀書一要講速度,二要講效度。學生時間有限,讀書不要趕潮流,不要追求消遣,讀無用之書。讀書應以讀經典為主,從名著中汲取營養積累學問。讀書可以雜一點,拓寬知識麵,但要遠離低級趣味與書毒。雜而不亂,所以要雜,是為了擴大眼界,取眾家之長。
語文素質是很實在很具體的東西,一個人語文素質的高下,一提筆、一張嘴,別人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語文教學重在育人為本,知識本位,眼中無人,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很難辦。如果本末倒置,地毯式轟炸、魔鬼式訓練又有多少作用呢?通過教學,讓學生具備一筆好字、一手好文章、一張巧嘴、一肚子學問的語文素質,又怕什麽中考高考呢?實踐證明,當學生具備了“四一”語文素質,什麽樣的語文考試都能對付,離開學校步入社會,工作起來也能得心應手應付裕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