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學科的教師中,語文教師是最辛苦的。“挖山不止”的“愚公”比比皆是,苦了教師也苦了學生;到頭來不少入喟然長歎:“吃了苦沒功勞!”這種現象令人痛心,也發人深省。無效勞動,低效勞動消耗著語文教師的時間、精力和智慧,降低了語文教學的效率,也影響了語文教學的質量。本文試就語文教學中的低效勞動及其成因進行一些探索,目的是引起療救的注意,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無效、低效勞動
教學是教師創造條件把人類已知的科學真理轉化為學生的真知,同時引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這樣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語文教師-在規定的教學時間或教學階段內,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知識與語文技能的量的多少,就是語文教學的效率。教學對象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知識與技能的量越大,教學效率越高,其量越小,教學效率越低。如果在單位時間或教學階段裏,教學活動進行了,但教學對象收效甚微,或者全無收獲,那麽,這種教學活動的效率趨向零,或者等於零,因而這種教學活動實際上是教師的低效勞動,或者無效勞動。
科學管理的先驅、美國工人出身的工程師泰羅(1856-1915)研究工人的操作,分析出哪些是不必要的動作,哪些是必要的動作,讓工人在操作中去掉不必要的動作,隻保留必要的動作,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二十世紀初,泰羅根據自己的研究,在一家公司裏進行試驗,結果使生產率增長了百分之八十,廠成本降低了百分之二十,工人工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時至今日,國外有的企業家又進一步用影視的慢鏡頭來分析工人工作時的每一個動作,找出每一個工人工作中的多餘動作,不準確動作,並加以消除,提高單位時間的利用率。如果我們將企業管理專家的科學管理方法用於教學管理,深入細致地分析一下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便不難發現: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存在著許多妨礙教學效率提高的“多餘動作”(即無效勞動),和“不準確動作”(即低效勞動)。
備課。長期以來,寫教案花費了教師的許多時間,以每節課教案800字計算,一個中學語文教師每學期,教案字數約96000字,相當於十多篇短篇小說或論文的字數。編寫教案所花的時間,是上課時間的兩倍以上。青年教師要練好這一基本功。但為了應付領導檢查,大多數教案是從參考書上抄來的,上課時仍然浮光掠影,捉襟見肘,過於詳細的教案實際上對教學作用不大。有一定教學經驗的語文教師把寫教案的時間用於課文上作評、點、圈、注,用於教材鑽研,實際價值要大得多。教案宜寫提綱式的。
上課。陳舊的封閉式的教法仍然盛行,新出現的某些形式主義的東西又迷惑著一些人,具體表現為:“一言堂”、“滿堂問”、“滿堂練”之類。講究知識的累加,不講究智力的開發。有的教師運用“啟發式”教學,一問一答,讓學生鑽教師設計好的圈套,啟發式的外殼,注入式的本質,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相去甚遠。有的教師在“形式”、“方法”上花樣翻新,學生卻仍然無所得。如讓學生對《小桔燈》中未出場的人物王春林進行“發散思維”,探求其身份、去向,大家唇槍舌劍,以空對空。諸如此類,充其量是在課堂上完成了一次“思維遊戲”,到頭來除了留下“熱鬧”、“新鮮”之外,學生仍然饑腸轆轆,空空如也。更有甚者,有的教師“插說”特別多,天南海北,不著邊際,滔滔不絕,離題萬裏。課堂裏應該解決的問題常常解決不了,於是無窮無盡地補課,屬於教師和學生的八小時之外的時間,往往大量地被奪走。
作文。作文訓練的根本目的,長遠規劃、科學順序,普遍不被重視,或以某篇課文為範文,讓學生仿寫;或隨節日、時令之變,寫應景文章;或配合思想教育,寫感想體會。在隨意性和盲目性的支配下,作文教學中的重複勞動更是令人震驚。
作文批改,要求“精”和“細”,使得作文教學的重心側轉。結果是:教師聚精會神,一個晚上得以處理三五篇作文,遇上有文才的學生,一篇就寫上一個本子,老師隻好通宵達旦地批閱。學生周記中常常這樣寫道:“深夜,老師的窗戶裏仍然亮著燈光,老師正在批改作文。從春到夏,從秋到冬,老師啊,您的心血就這樣滴在我們的作文本上!”可惜,當作文本發下去時,多數學生隻看了一下自己關心的分數。
複習。為應付統考,強調多輪次複習,複習時間被拉長,正式授課時間卻被縮短,主次倒置,造成惡性循環。複習內容,有的簡單重複,不厭其煩,有的“縮小範圍”,猜題押題,“溫故而知新”的古訓,忘得一幹二淨。
考試。上級以考試壓學校,學校以考試壓教師,教師以考試壓學生,考試成了權威無上的“法寶”。用進廢退,於是應考科學發達,應考功夫精益求精,正常的教學活動圍繞考試的棒棒旋轉,雙基教學被“題海戰術”所取代。學生苦練死記硬背,“高分低能”、“有文憑沒水平”現象伴隨而來。為了考試,以鄰為壑、爾虞我詐的不幸,時有發生。
還可以舉出一些,諸如不顧學校實際、學生基礎、教師素質而生吞活剝,照搬外地經驗和作法,丟下看家法寶,等等。凡此種種,非無效勞動也為低效勞動,令人觸目驚心。
成因
語文教學中的無效、低效勞動形成的原因,有來自觀念的,有來自管理的,也有來自其他方麵的。
一、注重考分和升學率而不重視教學規律,這是語文教學出現無效,低效勞動的主要原因。以考分和升學率作為衡量教學工作優劣的主要標準,必然使許多違背教學規律的措施被視為合理而存在,如:大辦補習班,教師對同一“產品”反複付出勞動,“有文憑沒水平”、“高分低能”等畸形“產品”應運而生;畢業生大量回爐,同在校生爭奪師資和設備,造成了惡性循環。
二、重視教,不重視學,是無效、低效勞動形成的又一根源。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雙方以特定形式構成的雙邊活動。教決定著學,學製約著教,任何一方麵的活動都以另一方為條件。長期存在的“滿堂灌”教法,其思想基礎便是教師無視學生的積極性,企圖以自己的努力來取代學生的勞動。當然,如果把調動學生積極性理解為教師的作用是無足輕重的,那也是片麵的,也不利於無效、低效勞動的消除。
三、對語文教學的管理,落後於形勢。目前的管理方法立足於對教師的限製和約束,這就不能使教師的主人翁態度、創造精神得到充分的發揮。目前施行的管理方法很大一部分還是五十年代的東西,不能適應“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形勢。如備課,教學管理人員隻強調寫教案,形式一刀切,不問課堂教學效果如何。又如以考試作為檢查教學質量的主要手段更是管理人員庸懶的表現。馬克思、恩格斯寫道:“無論對於個人,還是對於社會,其發展的全麵性……取決於是否能節省時間,任何一種節省歸根結底是為了節省時間。”(《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一部分第117頁)語文教學應該在追求質量的同時追求效率。語文教學的優化,應該是質量與效率的統一,如消除了無效勞動與低效勞動,語文教學就能進入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