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結束,給學生成績報告單寫評語有學問。
寫評語,一忌弄錯對象、目的,把評語看作向家長匯報的材料,出發點錯誤,導致教育功能削弱;二忌麵麵俱到,德智體美勞,語數理化英,想包羅萬象,結果寫不深刻;三忌公式化、概念化,如“學習努力,工作積極,互相幫助,缺點是發言少”之類的話,隔靴搔癢,千遍一律;四忌目光短淺,隻看現實表現,不看發展前景。要避開以上“四忌”,在評語寫作上應該大膽探索、改革。
寫了三十多年的評語,覺得有一種評語值得提倡,即“題贈式”評語。曾教過一位很調皮的學生,大錯常有,小錯不斷。也許是老師的“教育”太多了,他對老師的“教育”也很反感。評語不中意,他會連成績單也撕掉。我思來想去,決定在他的成績單上寫一首贈詩:《贈王少華》:“進步不大年年有,失誤不少日日少。紅榜題名終有日,目標正前迅步跑。”這首贈詩實質上也是評語,但形式改變,內容偏重肯定與期望。開頭一個“贈”字,體現了老師對他的尊重,師生關係平等,加上內容充滿感情,寄予希望,少年終於感動了。他一看贈詩,十分高興,特意買了一個嶄新的筆記本,讓我把贈詩寫在扉頁上。師生之間自此建立了友誼,此後果然收斂了許多,漸漸地還真的有些“迅步跑”的跡象。
與王少華相反,有個叫徐春豔的同學,各方麵都很好,在學校裏很有名氣,大家都瞧得起她,校長對她也另眼看待,她因此不時露出驕氣,聽不得半句逆耳之言。為了幫助她,我也用贈詩形式給她寫評語。《贈徐春豔》:“向陽光木逢春早,出牆吐豔眾裏嬌。勿負小園三春暉,婆娑且幔露嬌嬈。”詩寫得很含蓄,一方麵褒揚她的成績,一方麵指出這是她接受教育的成果,最後誠懇地寄予希望。她很喜歡這首小詩,把這首詩製成一幅書法作品,貼在自己的書房裏。
張曉宇和李秋菊兩位同學甚至把我的贈詩作為座右銘。
張曉宇是個留級生,情緒低落,我沒有直接說他的優點、缺點,而用蒲鬆齡的事跡去鼓勵他,讓他重新挺直腰杆,立誌成材:《贈張曉宇》:“名落孫山不自哀,攻關卷土又重來。三千越甲可吞吳,拚將熱血鑄良材。”李秋菊學習十分用功,但自卑感嚴重,原因是來自農村的對女孩子的普遍歧視。我寫贈詩勉勵她與男同學一爭高低:《贈李秋菊》:“燈火闌珊寒窗後,半畝方塘上心頭。興邦巾幗自古有,而今更當主沉浮。”有的內容不適合寫贈詩,那就改為題辭,“題辭”也同樣能達到增強教育功效的目的。
寫評語的目的在於育人,能達到最佳育人效果的評語才是最好的評語。曾使學生忐忑不安的評語,由於形式與內容的改進,麵目可親,人人喜歡。題贈式評語成功之處,一是主體明確,主題清楚,開篇明義,說明是寫給誰的,內容集中,重點突出,針對性強。二是尊重學生,平等待人,沒有“居高臨下”之勢,沒有“說三道四”之嫌。三是以誠相見,情動於中,抹去了“教育”的痕跡,寄予濃濃的希望,溝通了師生情感。四是新穎獨特,有保存價值,利用了詩歌、題辭的藝術長處,擺脫了公式化概念化的桎梏。
當然,題贈式評語仍然是評語,形式、內容的改進不能影響性質,或則改變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