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師,也是終身教師。家庭是孩子長期生活、經受熏陶的地方。中學階段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家庭教育與家庭環境對中學生的個性特征、思維品質的形成,理想誌趣的確立,道德情操、價值觀念、言語行為的規範,對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都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這是因為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常常得經由家庭教育方能起作用並得以鞏固,每當家庭有了問題,孩子純潔的心靈就會受到傷害,小則影響情緒,大則影響思想、品行與性格發展,使其在學校、社會所接受的教育也隨之遭受衝擊。
作者從披閱1994年江西中考作文(題目《我想有個……的家》)中發現,目前家庭環境、家庭教育對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困擾很大,主要表現在八個方麵:
1、父親下海經商,置兒女於不顧。該由父母擔當的家務一古腦兒交給力不勝任的孩子,生意繁忙時,讓孩子停學幫工,不安定的生活使學生心情煩躁,學習難以安心。
2、缺乏溫情,好爭好鬥。鄰裏之間,父母之間,兄弟之間,婆媳之間,事無巨細,動輒爭吵、火拚,毫無顧忌,致使孩子猶如身處火山口,終日提心吊膽恐懼不已。
3、父親豪飲海喝,嗜酒如命。酩酊大醉後不是罵人就是摔東西;有些還給家庭帶來不幸,致使孩子年幼失學。
4、父母行為不規,沾染賭習。由賭而造成的破產、離婚、被拘留等現象常有,孩子內心充滿危機,無法靜心學習。
5、父母離異。家庭破碎,孩子被推來搡去,生活無著,身心健康受到極大摧殘。
6、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孩子靈魂被扭曲,女孩充滿自卑感,男孩自認為高人一等,性格畸性發展。
7、家庭教育不文明。經常打罵孩子,孩子受壓抑,如驚弓之鳥,萎靡不振。
8、溺愛孩子。除讀書外,不讓幹任何事,父母一切包辦,時時侍候左右,造成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差,學習也無創造性。
家庭教育與環境對中學生健康成長的困擾,大大影響了學校教育,使學校教育出現6+1<6或=0的效果現象(即學校教育六天,星期日在家一天,正負作用相抵,教育效果小於六或等於零)。為使孩子健康成長,必須幫助中學生走出家庭的困擾,這就要求提高家長素質。
1、加強家政學習,掌握家教的科學規律,做到家教科學化、現代化、標準化。
2、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應當富於表達性、疏導性,必須鍛鑄自己光彩照人的形象去影響孩子。
3、提高文化水平、社會公德水平,是全體家庭成員的曆史任務。
4、父母必須擔負起讓孩子健康成長的責任,為孩子奉獻真誠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