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教師要在學生心中留下終生難忘印象,一是要靠師德、師受與為人師表,二是要靠出色的教學。與眾不同的個性化教學往往使得學生記憶深刻特別是那些特殊教法。俗話說,“各師各法,各廟各菩薩”,教書的人都有一些獨有的教學方法。我也有一些。隨便記下一二,與大家交流。
一、附會法。再聰明的學生也有犯糊塗的時候,一般的教法難奏效。譬如本地話“買”與“賣”讀音剛好和普通話相反,所以作文中常常出錯。我就告訴學生,家中東西多,才能賣出;你看,賣出的“賣”頭上有個“十”字。家裏沒有才需要買,所以“買”頭上什麽都沒有。又譬如“那”和“哪”,先說前一個是指示代詞,後一個是疑問代詞,學生更難分辨,我就用土話(當地方言)來注解:“那”是我們口語中的“合裏”,“哪裏”是我們口語中的“猜裏”。學生一聽都笑了,從此“買賣”與“那哪”都不再用錯。附會法是幼兒老師教拚音時常用的方法,中學老師用來糾正錯別字也很有效。又如“戊、戍、戌”三字,不常用、分辨特別困難,隔三叉五遇上了便辨不清。我就告訴他們:“戊”天亮了,沒事了,戈(兵器)靠牆放著;“戍”,一個人持戈立著,這是守衛;“戌”,一個人倒在戈旁,晚上八九點鍾殺人了。再如“吉”與,弄錯的人更多,我“點化”他們:“吉”字由士與口組成,讀書人懂禮儀,口吐善言,所以“吉祥”;由土與口組成,是泥土中通水的洞口。附會之法,形象生動,效果很好。
二、故錯法。我主張課堂要輕鬆點,不能搞得太莊嚴,最好要有點笑聲。我常常用故錯法引發課堂裏的笑聲,活躍課堂的氣氛。故意模仿社會上的“錯別字先生”把字讀錯,把字寫錯,把音節弄錯。如把“汙穢”讀成“汙歲”,把“傴僂”讀成“區樓”;把“肺”誤作,把“田畈”誤作“田阪”;把文言文的“妻子”連讀成現代漢語的“妻子”,把文言文“丈人”誤解為“嶽父”(當地土話叫丈人)。這時,課堂裏會發出輕輕的笑聲。聽到笑聲,我就放心了,我知道我的學生不會做“別字先生”了。如果學生沒有反應,我會適時點破,讓他們恍然大悟。有時,結合課文故意“散布”社會上出現的錯誤觀點、反麵價值觀,讓自己做“反麵教員”引發爭論,使全班同學卷入大辯論,不善言語的同學也加入爭辯。當“戰爭”挑起之後,問題已經辯得夠深、夠透了,我才“反正”恢複我教書育人的本來麵,課堂於是和和樂樂。
三、換位法。就是讓學生當老師,老師自己當學生,師生位置顛倒。有一次布置作文,目的在練速度。我要求學生一節課寫一篇八百字的文章,學生有意見,說:“太難了,完不成。”“不信,你自己試試!”我說:“那好吧,我先試試。你們出題我寫,你們評分。課堂裏一下子熱鬧非凡,學生們你一嘴我一舌給我出題,最後給我定了一個”題目針“一字題。我思考三分鍾後,在黑板一角寫了一個提綱,然後在黑板上寫起作文來了。四十分鍾大約寫了一千字,然後用五分鍾檢查訂正,作文交卷。這次作文,讓學生看到了寫考試作文的全過程,學到了寫考試作文的方法。這次換位教學,使抽象的作文教學形象化、具體化,也使得學生更相信老師了。自此之後,我常用這種”換位法進行教學。有一位學生後來當了省報的主編,一次師生相遇,他提起我在黑板上寫作文對他的影響。可見,必要的時候師生換換位置,給學生演示演示,是很有好處的。我的學生都喜歡寫作,大概與這種教學方法有一定關係。
四、歌謠法。語文知識,大多數複雜瑣碎,但又必須記背。為了增加興趣,幫助記憶,我把要背的知識編成歌謠,順口溜,教給學生。我編過的歌謠順口溜有《標點符號歌》、《句子成份歌》、《辭類辨識歌》、《修辭格使用歌》、《文章體裁要素歌》、《曆代作家作品歌》、《文學史常識歌》等。由於集中、簡單易記、琅琅上口,很受學生歡迎。
五、生化法。這名稱是“語文生活化教學法”的縮寫。經院式的語文教學,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課打瞌睡、看小說。語文源於生活,讓語文教學回到語文教學源頭去,使語文學習豐富多彩,趣味橫生,課堂便會變得輕鬆愉快。文革後複校,語文課本的東西學生煩透了,回到農村去毫無用處。應學生的需要,我給學生編寫了《農村雜字》、《生活工作應用文》,學生學習勁頭十足,天天抄黑板、寫筆記,家裏有要事也不請假,生怕缺課,漏學了內容。恢複考試之後,我還堅持我的語文生活化教法,組織學生讀時文,教學生寫新聞,帶領學生參觀、采訪、寫作文,從父母、家庭、學校和親曆的事情寫起,反對胡編亂造。師生共同收集,糾正社會上的錯別字、有毛病的招牌、廣告詞、標語、口號、告示、啟事等等,一方麵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另一方麵也以自己的語文知識為社會服務。如商店招牌,照相館誤作“照像館”,軋(ya)誤讀為“紮花廠”;田頭禁牌上寫:牛不準吃草(花草--紫雲英之誤);電影告示:內部裝修,停止半個月不放映(雙重否定,變成了強調要放映);護林標語:砍一棵樹,殺一口豬(殺豬慶祝砍樹嗎?)計劃生育口號:不準老三落地(看來要把老三吊在空中,老三可以等同於第三胎嗎?)公路警示牌:嚴禁開英雄車(“英雄”是褒義詞,貶用請加引號);食品公司經理批條:同意宰殺李××(批文與落款連寫,變成了同意別人殺自己)。這樣的活動,使學生認識到語文的重要,從而認真對待語文學習,同時增加了語文學習的無限興趣。
除以上五種之外,還能記起一些。譬如匯比法,把內容、形式、等近似的東西集中起來,讓學生對比、分析,然後準確無誤掌握、運用。有形近字的匯比(纖、殲、懺;掘、倔、崛;佳、住;汨、汩;囪、囟等),近似作品的匯比、學生作文的匯比等。有一些特殊的教法在實踐中試行過,還來不及總結,如在語文課中串插文學鑒賞,介紹荷馬史詩希伯萊文學,介紹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介紹名家名作,擴大學生眼界,提高語文學習興趣。又如語文課本中,一些遠離生活的古代的、外國的作品,一些帶哲理、深奧的作品,化遠為近,化深為淺、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的教學方法。當地的方言中有許多古代詞匯,在文言文教學中引入,如“說”叫“曰”,“吃”叫,“大”叫“都”等,引入後學生笑得前仰後俯,難懂的文言文變得淺顯明白。
有些特殊教。也許在教學論中找不到依據,也沒有普遍意義,是不入流的,但是在我的教學實踐中確實有效實用。我之所以提及,隻是說明一個問題:教學既要遵循原理原則,但也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教師應該因材施教,構建自己的教學個性。原理也是從教師的教學實踐中提煉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