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打點法是我常用的語文教學法之一。
這裏所謂的“城”是指教材的主旨和學生的發展。這裏的所謂“點”,就是教學構成的要件,包括教材、教法和學法,教學中至關重要之處。我認為上好語文課就得圍繞這座“城”,象醫生打點滴一樣,不斷地以恰到好處的方法將營養物輸給學生,而學生也能以最好的方法獲取知識,逐步成長起來。
我入教之初,老一輩語文教師就告訴我,上課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樣教書確實有效。但隨著講台經曆逐漸增多,慢慢發覺,隻是強調重點與難點,有點簡單化,隻憑“兩點”為抓手,略顯呆板、僵硬。教學中有許多“點”,必須老師去牢牢緊扣。扣住了那些該扣的“點”,才能實現擺脫“教教材”的困境,達到“用教材教”的理想境界,教會教好學生。
重點、難點,是針對教學內容即教材而言的。即使是純粹的教學內容,也不止重點、難點這兩點,要讓學生明白的、掌握的、有助理解的,還有很多很多。例如,作者作品的出發點,作品的歸宿點。教材即文本的亮點,多元知識點、要點,內容的價值點、關鍵點,文章留給讀者思考、聯想的空白點,不易理解的矛盾點、疑點。還有情感的體驗點,思維的聚焦點,能力的訓練點,知識的拓展點,新知的生成點等等。教學當中,有的點,點到為止;有的點,條分縷析,鞭辟入裏;有的點,體驗感悟;有的點,應讓學生銘記或習得。
教材的點,是教學文本的點,即教師教學生的文本要點。要教好書、育好人,教學方法很重要,教師心裏應有許多如何教的知識要點。如:明白施教的立足點、基點,開講的切入點,連接學生思想、生活、情感的聯係點,與學生原認知的契合點,思維火花的引爆點、聚匯點、發散點、擊發點,教學過程的著眼點,引發學生興味的趣味點,把握知識的生長點、學生關注的熱點,組織教學高潮的結構點,教學的歸宿點等等。這些點,教學內容裏沒有,學生也不必理會,但教師心中必須要有。教師憑藉自己的才學、膽略、教學藝術,充分掌握和運用這些點,課堂就能閃射出生命的光彩。
有了教學內容的這些點,又有施教方法的諸點,這還不能算完,要上好課教好書,還得有一套讓學生愛學、會學、學得好的點子。要學生愛學,首先要了解學生學習的需求點、趣味點、關注點,滿足學生的需要、興趣、關注,學生便會主動地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解決了學生的“愛學”問題,接著要解決“會學”問題。“會學”主要是解決方法問題。光講學習的大道理,解決不了學習中的具體問題,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學生學習便能事半功倍,教學效果倍增。如:尋找質疑點,掌握關鍵點,注視容易忽略的盲點,化解容易引起混淆的誤點等。“學得好”問題,其解決,一方麵要教師善於點化,另一方麵要學生配合教師破點,孜孜以學。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圍城打點的“打”字,即韓愈的“傳、授、解”,但不說“傳、授、解”而說“打”,不僅是出於比喻的需要,更有表示教師教學工作艱巨性的一麵。現在教師教給學生的東西,早已不止韓愈時代的“道、業、惑”了,現在的“點”,細得多,繁雜得多。
圍城打點,首先要找點、探點,沒有點打什麽?教學失去了目標。找到點以後,又要選點、破點,合理布點,疏密有致,難易適度,打點時便可有條不紊,各個擊破。打的方法是:找準靶點,明確著力點,把握基本點,抓住關鍵點,選好著眼點,夯實支撐點,嚴守控製點。要準打、巧打,有時濃墨重彩,洋洋灑灑,有時“立片言,以居要”,點透即可。目的隻有一個:能破點占“城”,就是成功。
科學告訴我們,所有圖象都是由點組成的。電視屏幕上活靈活現的現象,其實是一些變化著的光點。再具體點說,我們人就是由一個一個細胞組織起來的。教好一節課,讓它活靈活現,學生永誌不忘,抓住點來結構、運作,我的經驗告訴我,這是十分科學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