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之後,隨著人們教育投資意識的進一步覺醒,加之政府積極鼓勵與正確引導,民辦中小學校開始由小規模低水平的作坊式向“做大、做強”發展,許多辦學者雄心勃勃,決心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把學校向“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方向推進。
一、上規模。
民辦學校,經曆了一個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開辦之初,有的還不敢稱“校”,而是稱“班”,叫“xx補習班”、“xx培訓班”,有的稱“校”,規模亦十分有限,大則幾百人,小則隻有幾十人,還有十幾人的特小學校。學校數量雖然不少,充其量是公辦學校的“補充機構”。現在民辦中小學開始萌發自覺的規模要求,並逐漸形成新潮,其標誌是:
1.擴充投資規模。以投入人力資本白手起家,然後積累資金滾動發展的辦學模式已經成為曆史,現在辦學者都舍得投入資金,投資數百萬興學的比比皆是,投資千萬以上的,各市縣基本上都有。
2.擴大校建規模。租房辦學現象正在消失,大家都在努力自建校舍,小規模的校園在十幾畝或數十畝之間,較大的有三五百畝。
3.擴大辦學規模。一般民辦中小學都達到數百人的規模,千人以上的學校不斷湧現。有的民辦中小學以一校為中心,在四處辦分校,形成一個辦學集團。
民辦學校上規模,有很多優點。首先是能夠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大幅度降低教育成本。學校規模小,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管理配套人員一個不能少,理化生實驗室、微機室、語音室、圖書館、閱覽室以及運動場、食堂等設施,作為學校也不可或缺。如果把十所一二百人或三四百人的學校聯合或並作一所,同樣的資金、同樣的占地,同樣多的建築麵積,辦成的學校將麵貌煥然一新。例如一所學校配備20台電腦,十校合並,便可擁有200台電腦,十分壯觀。人員組合則更加精悍、合理,光是校長就可以節省九個,連同其他形形色色的行政人員,合並以後可以精簡百人以上,節約百人非教學人員的工資開支,將強兵精,教育成本自然下降。其次,抗風險能力得以加強。投資興業都要承擔風險,辦教育也不例外。一所民辦學校,按照每生每學期收費800元(代收費不計)計算,隻有學生數達到500人以上,才能保持收支平衡,所以,少於500學生的學校時時都有關門的危險,正是這種風險派生出虛假廣告,搶拉學生,不現實的許諾等,招生大戰,狼煙四起。如果規模上去了,民辦學校那些為世人所不齒的毛病,將自然消失。其三,具備一定規模,有利於專業教師完全配備,課程可以開齊,活動可以全麵開展。那些小規模的學校,大多沒有音體美教師,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實際上是一句空話,教育方針難以貫徹。當然,在擴大規模的同時,必須注意提高效益,處理好規模與效益的關係。
二、上檔次。
經濟發展,群眾生活水平上升,人們在給子女擇校時,標準也將提高,他們已經不再需要那些因陋就簡、設施不全的學校。關起門來死讀書的學校不受歡迎。校園、教學設施、生活環境達到一定檔次的學校,成為他們的首選目標。這就促使民辦中小學在提高硬件的檔次上下苦功夫。現在,民辦學校開始致力於:
1.注重規劃設計,努力建設花園式校園。許多民辦學校班班裝電視,公共場所設板報、報欄等,注重學習氛圍的營造和學習環境的優化、美化。
2.教學設施配套。圖書館、實驗室、運動場必備,外加電腦室、語音室、音樂室、舞蹈室,有的還配有電腦多媒體教室。
3.教學支持係統滿足家長、學生需求。學生住宿公寓化,食堂由膳團製改為自助餐製。
檔次的提高,能吸引許多家長和學生。蔣國誠先生興辦的國誠中學,於2000年除舊布新,硬件提高檔次之後,原計劃招生1200人,結果一天之內爆滿。
提高硬件檔次是教育現代化的必備條件,黑板上做實驗,書本上學電腦,離素質教育要求太遠。但提高硬件檔次,並非越高越好,要力避蹈入誤區。不要把“上檔次”搞成一味追求豪華,搞住宿別墅化,生活保姆化,進餐營養化,搞“珠光寶氣”。要深入社會作社會需求調查,考慮大多數家長的經濟承受能力,超出了大多數家長的經濟承受能力,隻能適應“貴族”或“準貴族”的需求。不會因地製宜,無形中縮小了自己的生存空間,給自己帶來辦學風險。陽春白雪,和者甚寡,那麽隻好自我欣賞了。
三、上水平。規模、檔次是家長、學生擇校所關注的,但質量始終是家長、學生關注的焦點,會辦校的人都深知這一點。所以,在上規模、上檔次的追求中,辦學者始終把更大的精力投注到辦學水平的提升上麵,“以質量求生存”成了他們的共同口號。他們提升水平的舉措是全方位的。
1.高薪聘請能人管理學校,以全新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學理念管理學校,實施素質教育。
2.注重組建自己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改變以往重名不務實、老弱病殘雲集,以兼職教師為主的狀況。學校真心實意參加人才招聘會,發布招聘廣告,招聘德才兼備的各學科專職教師。學校要重視名師的寶貴經驗,但始終以中青年教師為頂梁柱。
3.參與學科競賽活動,追求升學率,紮紮實實樹立學校的品牌形象。
4.建立黨、團、工會組織,依法辦學,民主辦學。
提高辦學水平是時代的要求,是教育三個麵向的要求。一所高水平的學校,要做到“高、新、特”。一是層次要高;二是與時俱進,比較前衛;三是具備自己的特色。高與新是學校的共性,特是學校的個性。特色越鮮明,說明辦學水平越高,生命力越強,群眾越喜愛。追求升學率是應該的,但要防止“片麵”,“不求人人升學,但求個個成材”,這才是素質教育高質量的追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