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都比較敏感,教師也不例外,幾乎大家都有一兩處一觸即發的“心理敏感區”。有意無意觸及,便會產生消極效果,小則形成心理隔閡,大則發生對抗。在學校管理中辨識教師的敏感心理,及時正確處置,可以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教師的敏感心理有行為反應和情緒反應,隻要細心觀察,便能觸摸清其觸發因素。激起敏感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麵:
1、事事與經濟利益掛鉤。教師實際工資收入較低,含金量太少,物價上漲又不能隨之提升,因而對“錢”敏感,每當觸及,教師反應強烈。如偶然遲到早退也要扣獎金,事假病假要扣工資,作業次數、聽課節數、學生考試成績節節都與經濟利益掛鉤。
2、將人排隊。考試後按分數將教師排隊,升學後按升學率將教師排隊,每項考評之後,也要將教師一一排隊。本來表彰幾位先進的人可以起到鼓勵、引導作用,人人都排隊,教師便“談隊色變”了。而偏偏有的領導工作簡單化,樂此不疲,還美其名為“量化管理”,教師一聽便反感。
3、點名批評。教師都愛麵子;其實,麵子對教師來說確實重要,每天要與學生群眾接觸,一旦失卻麵子,形象怎麽立起來。在公共場合被點名批評是最丟麵子的,做教師的都會努力維護麵子。領導不愛護教師的麵子,合理的東西也會變得難以接受。
4、輕易否定。渴望肯定,這是人的本能。所謂輕易否定是看問題片麵,用方向大鏡看人的缺點錯誤,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對人家的功勞、苦勞、疲勞不認賬。這對工作沒有起色的教師特別敏感。
5、評頭論足。看人應看主流,多看好的方麵。婆婆媽媽,評頭論足,事情不分巨細,雞毛蒜皮也要上嘴,教師十分反感。
6、觸犯隱私。生活中一些失意的、痛苦的事,如失戀、家史等,多數人不願提及,特別是女教師。其實這些事人家有權隱私,一定要打破砂鍋問到底,或者隨便談論,容易引起怨恨。
7、算陳年老賬。對工作本應堅持就事論事,動不動就新賬老賬一起算,翻人家的陳穀子爛芝麻,以此管理教師,教師十分不滿。
人之所以會對某些事情敏感,原因多樣,心理機製複雜,但畢竟是可以認識的,隻要按心理活動規律,采取因應策略,可以成功調整與控製,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一、分別類型,對症下藥。盡管心理狀態不同,原因各別,個性也有差異,但根據因果關係,分別掌握其類型,如有的是心理素質所致,有的是心理缺陷所致,有的是思想所致等,然後按不同類別,有的暫時回避,有的繞開,有的難免涉及,就注意方法、注意適度、捕捉最佳時機進行。如果屬於領導作風、工作方法引發的,就努力改進作風與方法。
二、尊重人,體貼人。俗話說,心病要用心來治,尊重、體貼可以縮短心理距離,便於溝通。當領導的人應放下官架,少打官腔,在感情上變上下溝通為平行溝通,從而知己、知心,使之產生理解、重視的情感體驗,融洽相互間的情感。
三、管理科學化,方法藝術化。教師的敏感心理,有些實質是“管理壓力衝突”,隻要管理科學化,工作方法藝術化,完全可以避免。對教師來說,工作沒有壓力、監督,便會懶散、喪失進取心,但考評、紀律、獎懲搞得過了頭,便表現出對教師的不信任,摧毀教師的自尊心,引出反感、對抗。藝術地掌握“嚴”的分寸,便可自然化解。在學校管理中強調以人為本,強調責任意識與服務意識的結合,是做好工作的關鍵。
四、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是根本。心理現象大多源於認識,有較高的思想認識,有崇高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思想感情都統一到貫徹教育方針、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目標上來,就會自尊、自愛、自信、自強,大度寬容,善解人意,不至於謹小慎微、斤斤計較。同時可以增加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增強韌性,減少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