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努力表現社會主義審美理想

  白紙上留下的思維軌跡,是靈魂的自白。思維的顫動,證明一個教師曾經存在。

  一定的審美理想構成一個時代文藝的內在物質。社會主義文藝的物質就在於具有社會主義審美理想。社會主義審美理想是社會主義的精華的美的凝結,盡管社會主義的審美內涵極其豐富,其光華主要體現於共產主義理想美,社會主義現實美,優良思想道德美,以及與其相應的藝術形式、語言美等諸多方麵。其中,共產主義理想美和社會主義現實美,是社會主義審美理想的核心,這就是社會主義文藝區別於其他文藝的根本所在。

  文藝家對一定藝術形式的追求,必定基於對一定社會現實的理想追求。文藝家對藝術的把握思考,也必然滲透著哲學的、宗教的、倫理的、甚至思維的等等方麵的把握。任何一種文藝樣式,任何一個文藝作品,都會表現出一定的審美判斷。文藝被謂為文明,被謂為人類和現實關係的審美的表現,並非一頂虛幻的桂冠,這裏麵飽含著榮譽,更飽含著使命。作家藝術家在享用著這種至高無尚的榮譽時,社會同時也賦予他以神聖而崇高的使命。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曆史文化傳統,具有不息的奮進精神。其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自尊和自強的信念,艱苦創業的作風,至仁至愛團結互助的風尚,寬厚真誠的品格,舍己為人的情操,真摯純潔的情愛等等,這些代代相傳的民族精神、人生哲學和道德觀念,是中華民族的曆史文化精華,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蒂。文藝作品是美的結晶,作家藝術家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去把握它,開掘它。人民群眾對待藝術實踐的結果的態度是極其公正的,他們的審美標準總是與自我的社會實踐體驗和自身利益緊密聯係,其對作品的愛憎可以說不受任何力量所阻遏。盡管電視連續劇《渴望》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紕漏,並非至善至美,但它憑著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崇尚奉獻、寬厚、真誠的道德風尚、人間至情產生了轟動效應。這就說明了唯有社會主義審美理想,才能與當代人民的審美心理相吻合,才能與當代人民審美心理此呼彼應。

  審美理想是社會理想的藝術表達。社會主義文藝的總體追求,要符合宏觀的社會真實(不可專注於某一處的吹毛求疵),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性質,符合人類的文明進步,它必須表現美的理想,美的形象,美的行為,美的情感,美的境界,美的形式,美的語言,它必須把彌散在現實生活中的美聚集,形成強光,從而照耀人們的心靈,讓美的心靈更加美好,照耀晦暗的角落,導引麻木者在精神上實踐上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

  前幾年,審美理想曾經沉落,喪失,無論在理論的導向上,還是在創作的實踐上,都曾出現了一種令人咂舌的不良傾向。有的人把文藝創作視為純生物、純生理的自然機製,視為僅僅是作家藝術家個人出於內在需要的排解與渲泄,視為無所求無所用的“玩兒”,視為不受任何外部條件製約,不被任何社會力量驅動、不為任何時代精神感染的無所謂之舉。也有人公開否定文藝是意識形態,否定“社會主義文學”的提法,與政治上、經濟上的“趨同論”相呼相應,一時間審美理想被頹廢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原始主義和市儈主義所湮沒,審美理想為貶斥嘲弄先進人物形象的非英雄化、熱衷偶然性和神秘感的非典型化、彰揚現代冷漠的非感情表現、紊亂情節結構破壞語言規範的非和諧化等藝術“新潮”所替代。對於這些冠以“新潮”的破爛,外國人早就一語道破:“表現派:充滿敵意的世界和孤獨驚惶的人,超現實派:奇異陌生的世界與驚惶時人;存在主義:荒謬的世界與孤獨的人;抽象派;個性對平庸無奇的虛幻現實的厭避;通俗藝術:獲取者--‘群眾消費’社會中沒有靈魂的人。”(見鮑列夫所著《美學》)中外今往,賣力虛張誇飾純藝術論者,從來沒有相信過。“為藝術而藝術”,正如一位哲人所說:“他們不是自欺,就是做作。”

  文藝發展的曆史昭示人們,一個作家或藝術家,必須同他的民族的生存、發展同呼吸共命運,其“主體意識”、“自我”隻有與國家、人民休戚相關才能得以實現。從屈原、杜甫、關漢卿、曹雪芹到魯迅,從荷馬、但丁、莎士比亞到高爾基,無不如此。“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葉”,“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古人早已懂得這樣的道理,今人豈可糊塗?契訶夫說過:“文學家不是糖果販子,不是化妝專家,不是給人消愁解悶的;他是一個負著責任的人,受自己的責任感和良心的約束的。”作家、藝術家應把自己所負的社會責任看得重如泰山,並以此導向思想,規範行為和作品。

  審美理想是作家藝術家的創作和作品的欣賞者實現全方位和多維交流與認同的契機所在。創作者的創作動機是什麽和欣賞者接受什麽構成了創作過程和作品思想性、藝術性的聚合點,沒有作者的“為了什麽”和欣賞者的“接受什麽”的契合、認同、共鳴,創作便是毫無意義的遊戲。一個作家,藝術家在藝術實踐中,沒有目的、沒有意圖、沒有期望、沒有追求,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一部真正的作品,完全沒有負載任何時代痕跡,沒有負載任何人生見解、思想傾向和美學品格,這也是不可能的。

  當然,無視文學藝術的特質,將文藝當作某種政治觀念的圖解、傳聲筒,以公式化、概念化的方法,來對待文藝創作,也會戕害文學,扼殺藝術,但藝術形式這一特質絕不可能成為一種獨立的、純而又純的“自在性存在”,它必須以內容的存在為存在前提,作品的內容,當它未能獲得適當表現形式時,這內容便不能稱其為規定意義上的內容,而隻是一種自然形態的東西,一種原始材料,而當形式一旦從內容中剝離出來,這種形式也就使自己處於虛無之中,消解了自身。

  社會主義文藝負有高尚的社會責任和曆史使命。社會主義文藝不僅應當使自己具有社會主義性質,而且必須以自己高尚的思想內容,新穎的表現形式、豐富的美學內涵、多樣的藝術風格和永遠生氣勃勃的創造精神來強化、發展自己的社會主義性質。在作品中表現社會主義審美理想,對作家藝術家來說,不是給自己外加一種政治的、社會的觀念就可以奏效的,需要的是人格、文格;乃至整個精神境界的全麵修養。毛澤東同誌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並論證了社會生活是文藝的唯一源泉,並指出了文藝“為什麽人”和“如何為”的基本問題。小平同誌也告誡文藝工作者:“要教育人民,必須先自己受教育。要給人民以營養,必須自己先吸收營養。由誰來教育文藝工作者,給他們以營養呢?馬克思主義的回答隻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一切進步的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就在於他們同人民之間的血肉聯係。忘記、忽略或是割斷這種聯係,藝術生命就會枯竭。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

  在審美創造的實踐中,不單是主體的形式結構力量在發揮作用,其他諸如倫理、理性、情感等本質力量也必然在同時參與發揮作用。這就是說,主體必然在創造對象上打上各自的印記。心理學研究表明:審美的視知覺含有一種壓縮了的社會實踐。對人類、國家、民族的審美發展的實際進程抱著不正確的看法,將使自己在人民群眾中陷入尷尬的、孤獨的境地。

  社會實踐是激活社會理想的原動力,創作衝動總是在人民群眾創造曆史的實踐活動中萌動。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閃射出一片屬於自己的時代的理想光輝,進步的作家藝術家必須投身於這種社會實踐,將彌散在群眾中的陽光,勾勒成藝術的畫圖,引導人民群眾,激勵人民群眾,從而進行更高層次的奮鬥。當作家藝術家僅僅是一個袖手的旁觀者,那麽他對此種生動的真實便會缺乏深刻的感受、正確的認識和準確無誤的評價,那樣,即使是真的表述,也並不是美的再現。

  關注社會主義現實的廣闊的、多層麵的發展,對現實變革的曆史內容和深層意蘊作自覺的美學深思,重視共同的審美理想與獨特的多樣的藝術個性的統一,正是新時期文藝追求和發展社會主義審美理想的突破口。社會主義的作家藝術家應當站在曆史和現實的製高點,用自己激情澎湃而又色彩斑斕的文藝創作真誠地為人民服務,真實地、典型化地描繪社會主義的新生事物,堅持不懈地用共產主義精神陶冶人們的思想、心靈和情操,不斷地鼓起人們理想的風帆,並以藝術的形式鑒別生活中的美與醜,評判生活中的是與非,褒貶生活中的優與劣,衡量生活中的得與失,滿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麵的需要,培養社會主義新人,提高社會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

  表現社會主義審美理想是社會主義文藝的崇高使命,這是曆史的賦予,時代的重托,人民的期望。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