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怕老,“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退休之後,最怕人問:你高壽?
你高壽?這個問題在過去是極易答複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年齡的概念越來越大,因而也就越來越難定義了。年齡至少包含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工作年齡。“你高壽”?這到底是問什麽年齡呢?
假如以傳統標準,當然應該答以生理年齡。人從握著拳頭來到這個世界上,直到撒開雙手離開人間,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以年月日即時間來計算的,生命在人世間已經存活的時間,就是一個人的年齡。不過生理年齡古今的認識差異也很大,以前是“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七十已經不算“高壽”了。生活條件與醫療條件的改善,人的平均年齡已經逼近80歲了。
古人以生理年齡計算壽命,以“四世同堂”為榮,認為這是“福氣”。然而這“子孫滿堂”能給老人帶來什麽好處呢?難怪秦始皇千方百計尋找不死之藥。現代科學證明,人不可能不死,這是新陳代謝規律。精神上永葆青春倒是完全可以的。人可以保留自己的一份童心,保留自己的一份青春活力。如果這樣,即使年逾古稀,他的心理年齡還是年青的。當下,保持心理年齡的年輕已經主導著老人們的生活。
大發明家愛迪生,一生完成了2000多項發明,當他39歲時,他自豪地向世人宣布,自己已經是135歲了!這就告訴我們,壽命還有一種計算方法,以自己完成的工作量來推斷自己的年齡。我們且將這種年齡喚作“工作年齡”。人最有意義的年齡,最令自己心安理得的年齡,最可引以自豪的年齡恐怕就是工作年齡了。我想無數有誌者忘我工作,無數革命者不惜犧牲自家性命,舍生取義,他們對“高壽”的認識,肯定是以此為標準的。正是這種認識,使得科學家與仁人誌士不肯苟且活命。
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工作年齡是同時體現在一個人的身上的,如果清醒地加以綜合利用,必定可以創造出一個嶄新的“高壽”境界。問題是老人也是人,千奇百怪的思想都有。
有人特別看重生理年齡,害怕去見上帝,於是,凡是可以延年益壽的方法,他們躬行不怠。聽說跑步好,早晨四點起床去馬路上跑步;聽說黑色食品好,就天天揀烏黑的東西吃。這本無可指責,隻是生活當中還存在著偽科學,容易上當。李洪誌深知老人的心理,就曾布下過許多陷井,結果是越怕見上帝,越是早早地收到上帝的邀請函。老了,更應珍惜人生的每一天,一切泰然處之。追求,但不強求,世界上許多事情是:物極必反。
不管處於什麽年齡段,人應該活得瀟灑、超脫。哪怕你的生理年齡已經100歲了,但你的心理年齡還應該保持在20-30歲之間!你感到孤單嗎?不妨跟小朋友講講故事,玩玩遊戲,拾回你那份失落已久的童真童趣。你感到寂寞嗎?別老想著人去茶涼,別沉浸於戀舊懷舊之中。加入青年人的行列,做他們的忘年交。跟他們一塊下棋,一塊讀經典,跟他們一塊唱流行歌曲,一塊談天說地,一塊麵紅耳赤地爭論問題(千萬別居高臨下)。濡染年輕人的朝氣,保住自己的青春活力,這是生命的激活劑。生命的短長,豈可受製於時空。梁啟超說,老牛為瘠牛,少年為乳虎,其逆定理便是:畢肖瘠牛者是老年,能為乳虎者便是少年,隻要心理年輕,人就老不了!
注重生命的質量重於注重生命的數量,這是當今世界的潮流。老人應該跟青年人一樣,生活充滿期待與追求。有人問亞裏士多德:“你與庸人有什麽不同?”亞裏士多德回答說:“他們活著是為了吃飯,而我吃飯是為了活著。”如果一個人的日子裏隻剩下吃飯,那他的生命就失去了本義。丘吉爾81歲從首相位置上告退,一邊在下議院工作,一邊開始學畫,並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中國話劇皇後朱琳度過60年舞台生涯,仍每天早起聽音樂練功,常常用眼睛盯魚練視力,年逾古稀,還上台唱歌、朗誦。別消極地抱著“多活幾年,看看這個世界”的旁觀者心態,更別怨天尤人,仍然懷著一顆火熱的心,為老有所為而活著,像愛迪生那樣,使工作年齡大大超過生理年齡。要說延年益壽,這才是正確的途徑。
年齡,不是簡單的計數,而是深邃的哲學命題。人老了,哲學意趣、哲學情懷正年輕,哲學思辯會讓我們觸及事物的本質,看清其中的真正內涵。你高壽?--隻記住生理年齡,教人悲觀痛苦;記住心理年齡,生活便會充滿陽光,歡樂而精彩;記住工作年齡,才會活出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