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季節,人們不顧勞頓,觀名山大川,訪名勝古跡。有的人麵對景觀如癡如醉,勝跡陶冶了他的情操,真是不枉此行。而有的人,記憶裏隻有幾株奇樹,幾方怪石,腦子空空,拖著疲憊的雙腿回到家裏,第一感覺便是“得不償失”。一樣的觀賞,兩樣的結果,豈不怪哉?這裏麵的奧秘便是讀書。
看山,看水,看一切美的對象,不僅用肉眼,更用思維。如果你讀過祖國的曆史,熟知圍繞長城展開的曆史畫卷,那麽當你登上八達嶺,放眼長城內外,就會為長城的壯觀和闊大氣勢激動不已,心中仿佛有一支歌,眼前景色跟曆史畫卷相迭映,自然景色會變成一出流動的巨大的曆史活劇。一個人欣賞美的能力跟他的文化素養是緊密相連的。大學士蘇東坡登臨廬山,展現在眼前的美簡直目不暇接。他站在西林寺前,“橫看成嶺側成峰”--山姿具有變化美;“遠近高低各不同”--山形結構具有錯落美;“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從廬山的豐富的形體美中,又發現了深邃的哲理美。
觀於山川花鳥,得把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結合起來,唯有如此,才能產生無限的審美情趣。一個人,如果能讀點文學、曆史、地理、哲學,甚至老三論,新三論,那麽知識將給你慧眼,給你巧思。現實生活中,晨曦朝霞,明月稀星,以至大漠孤煙,平沙落雁,都會給人以美感。然而,孤陋,淺薄,在美的對象麵前,審美主體就會顯得遲鈍、麻木。知識對於開拓視野,提高審美能力發揮著巨大的內在作用。一個人腳下所站的知識峰巒越高,眼前展現的景色越美,越豐富多彩。所有的旅遊者到了景點,都會展開想象,尋找美、享受美,可是,正如富蘭克林所說,不學無術的人想像力有翅膀沒有腳,空對空而已,始終落不到審美對象上麵。
對於自然景物的欣賞需要知識,對於藝術美的欣賞,就更要借助於豐富的知識了。白居易聽了琵琶女的一支琵琶曲,淚流縱橫,青衫濕透,已經為炎涼世態麻醉了的心也被激活。而個別暴發的大款,憑借金錢實力追求高級享受,當他坐進音樂廳,結果是鼾聲如雷、如無感知。報刊不止一次報道了此類生活笑話。欣賞美,感知美當然是審美的出發點,但感知必須以理解為其導向。鋼琴演奏家傅聰,自幼酷愛唐詩宋詞,深厚的詩詞修養,使他對“鋼琴詩人”肖邦的作品有與眾不同的理解。在一次世界大賽中,將肖邦作品的纏綿、輕柔的詩韻表現得淋漓盡致,傾倒滿座專家。
讀書和賞美是難離難分的。賞美,要多讀點書;讀書,本身也是賞美。茶餘飯後,工休睡前,捧上一本好書,或躺或臥,或倚或坐,任思緒馳騁,神遊廣宇,讓心靈與知識對話,讓情感經受情節的洗禮,這時,你會著著實實感到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