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呀呀學語的孩子,無意中抓住了父親的頭發,發出笑聲。母親似乎發現了新大陸,找到了與孩子逗樂的秘訣,於是鼓勵孩子:“抓爸爸的頭發,雙手抓!用力!”孩子果真很高興,格格地笑。這無邪的笑聲也樂了周圍的好事者,接著便有人給孩子出新招:“打爸爸的耳光!”小巴掌真的揮向父親的臉寵……
作為教師的我,眼前的這一幕使我哭笑不得。孩子的玩是最重要的學習;大人們與他逗樂,實際上也是玩。孩子們通過玩了解世界、學習社會,從而學會怎樣做人,確立個性。教孩子做攻擊大人的遊戲,以此來取悅自己與他人,這對孩子、家庭、社會來說,都潛藏著巨大的危險。在孩子具有橡皮泥似的可塑性的時候,豈可如此與孩子逗樂?
現在國外十分注重培養孩子孝順父母、尊敬長輩的習慣,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美國人在孩子一歲半的時候,把孩子固定在椅子上讓他自己吃飯。三歲時跟大人上街,必須自己打傘,摔跤時必須自己站起來,父母隻是站在一旁等他。新加坡、韓國特別強調從小養成孝順父母、尊敬長輩的品德。孩子呀呀學語,就必須學會早晚向父母和長輩問好請安。“老外”這樣做並非故弄玄虛,他們都是經濟發達的國家。經濟長久發達,首先必須要求其公民文明,必須具有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自立更生精神。家庭是一個小社會,家、國在培養後代的方向應該是一致的。在一個家庭裏“造反有理”、“炮打爸爸,火燒媽媽,我來當家”,家將不家,整個國家也必然滑向經濟崩潰的邊緣。
現在很多同胞沒有“老外”想得深看得遠。他們對孩子“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滾落”,生活照料,麵麵俱到,還時時檢討自己,唯恐有所閃失。常見六七歲的孩子不會穿衣,不會剝蛋殼。十多歲了,碰到困難就哭,跑回家去找父母。二十多歲了,工作要父母安排。到結婚年齡,男的要父母給他準備結婚,女的要爹媽治辦嫁妝。孔聖人說,三十而立,而今不少三十歲的人還離不了父母,至於事業有成,更是廖廖無幾。對於這樣撫養孩子的父母,人們戲稱他們是“真正的孩子”,他們對孩子的孝順(不是孩子對他們的孝順)已經無以複加了。本文開頭披露的一幕,在生活中是很典型的,但不是絕無僅有,類似的事不一而足。那些與父母唇槍舌劍對陣爭鬥的人,那些不肯贍養父母的人,那些虐待父母老人的人,小時不會沒被溺愛、玩過這種危險的遊戲吧?
做父母的人啊,要合上時代的節拍,科學地養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