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詞,不需教化,隨著社會的進步,文明的提高,愈來愈被人看重、崇尚,將其深深地烙在心靈上。這個詞便是:善。由善導出的善舉、善行、善事、善心、善意,逐漸成為時尚,走俏於城市鄉村,大街小巷。
善,是幾千年文明的積澱。早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各呈其能,但仔細考察,主張各有不同,出發點隻有一個:善善。儒家主張仁,孔子立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孟子倡導民本思想,也在為善:“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醜上)道家崇尚自然,老子把“慈”列為三寶之首。墨子廣播兼愛。荀子推行“善教”,改變人的“性惡”。
修善行善,淵源深廣。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侄兒請教亨利詹姆斯:“我這一生應該做些什麽?”亨利詹姆斯回答:“人生有三件事最重要,第一是善良,第二是善良,第三還是善良。”
曾經出過屠殺大批猶太人的魔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法西斯元首的德國,人們而今更加向善。有一個孩子粗暴地將上門乞討的流浪者驅趕出門,全家人為此特意召開家庭會議。大人們嚴肅地、耐心地教育、啟發孩子:流浪者盡管穿得邋遢破爛,形象醜陋,同樣有人的尊嚴。大人們讓孩子明白:仰慕強者,也許是人的常情,但同情弱者,則是美好心靈的體現。孩子終於懂得為人的道理,建議邀請那個流浪者來家做客,大人們十分高興,非常支持他。這是德國一個普通家庭的故事。
修善行善是當今世界人們修養的大趨勢,絕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有一顆善良的心。慈善事業,正在全世界蓬蓬勃勃興起。
善,是人的最基本的品格,是做人的根本。離開了善,就沒有道德、修善可言。有了善,心靈才能變得美麗。人生在世,麵對世界要有善心,與人交往要有善意,隨時隨處要有善行。讓善引導我們去愛、去憐、去珍惜、去體恤,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憐人之孤,容人之過。人人都修養善心,從事善舉,人類高尚精神才不至於在艱難困苦中幹涸。
善善必須惡惡。善與惡相對。惡人是惡言惡語惡行,處處作惡,善人則是善言善語善行,時時行善。善與惡不可能相安無事。有道是:“惡是犁頭善是泥,犁頭常把泥來欺;隻見犁頭年年換,未見換掉田中泥。”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作惡多端,必然自取滅亡。而善人善心善行,會給人留下好口碑,人們的心中為他樹起豐碑,即使人不在了,其精神永存。惡是短命的,善才是永恒的。
有一種惡叫偽善。惡人慣用粗暴與赤裸裸的手段行惡,但無時無處不遭抵抗,他們必須為作惡付出可怕代價。於是,聰明的惡人改變策略,設法為自己化妝,用偽善來欺騙一切善良的人們,從而攫取個人利益或傷害別人。“披著羊皮的狼”、“化成美女的蛇”,是人們對偽善者最本質的揭露,最尖刻的評價。
善,必須是真誠的,純粹的,不圖謀回報,不求取收獲。善是愛心的奉獻。
善是最廣泛的愛,愛親人,愛朋友,愛人類,愛人類的朋友,愛一草一木,愛地球,愛宇宙。一隻流浪貓,一條無家可歸的小狗,一棵歪倒的小樹,一株被蹂躪的小草,都會引起惻隱之心,都會對他們伸出救援的手。“菩薩心腸”,是人們對有善心者的讚譽,因為他們善待弱者、弱勢群體,隨時隨地為受苦受難的生命付出自己的愛心。
因為蒙昧、因循,善良的人們有時也會犯下“惡”的錯誤。專家學者經過長期考查、對比之後,得出的結論令人瞠目結舌:地球上最凶殘的動物是人類!地球上有四千多種動植物滅絕,大多數與人類的凶殘有關。人類隻顧自己,我行我素地進行掠奪性的開發、享受,使得許多森林繁茂、水草豐盛的綠洲變成了荒漠,地球的保護層也被撕出了一個大窟窿。美食店以“生猛海鮮、山珍海味”招徠食客。兒童玩具店出售各種暴力玩具。據說,各國現存的核武器可以重複毀滅地球數千次。有一支《狼愛上羊》的歌正在唱響大江南北,德國人禁止玩具開發商出售暴力玩具,人們在放飛和平理想,善,是世界的趨向。
善善惡惡,必須堅定徹底。《新論譴非》中有個善善惡惡而亡的故事。齊桓公外出,看見一座廢墟,問其究竟。隨行的人告訴他,這是郭氏故城遺址。因為他“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結果善人怨他,惡人恨他,所以失去立足之地絕滅了。善惡水火不相容,以騎牆的方法,企圖獲取雙贏,是一種不現實的幻想。
善是一種輪回。善待自然,你會享受到鳥語花香;善待親朋好友,你會感受到濃情蜜意;善待弱者,你會收獲友誼與正義;捐資以成人之美,勸戒以格人之非,你得到的將是無愧於良心,睡覺也會格外香甜。你善待一切,一切也會善待你,於是你將是最終的受惠者。雖然在行善的時候,不見得有直接的回報,或者好心不得好報,但善行帶來的好處,最終會循環到自己的頭上。世間和諧,世人同生極樂,豈能沒有你的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