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房門,不期迎來一位“早班客人”。見他滿臉愁容,不免尋根問底。原來他遭人嫉妒,思想疙瘩解不開。老師無權無錢,兩肋插刀又無力,隻好言語相勸。
嫉妒,起碼有一點是好的,他很明智,知道自己不如對方。但因此而“心理不平衡”就不對了。他總想天才、庸才、蠢才同在一條板凳上坐。坐不到一條板凳之上,就下套子,安絆子,在對方的前麵布蒺藜設陷阱。他似乎不明白,世界上有人發明飛機,接著便有人會發明高射炮。即使是天才、庸才、蠢才都坐到一條板凳上了,那天才又會怎麽想呢?豈不是又有另一種“心理不平衡”產生?最好的辦法是讓嫉妒者明智到底,見賢思齊,發奮努力,迎頭趕超。被嫉妒者回頭去幫幫他。
有人說,嫉妒是中國人的民族劣根性,其實不然。中國果然有上官大夫嫉妒才華橫溢國家重用的屈原,曹操嫉妒滿腹經綸善解人意的楊修,而外國亦有無數遭人嫉妒的王子王姬英雄美人,莎士比亞據此寫下了許多著名的悲劇。嫉妒是悲劇性的人性錯位,並非哪個民族所特有,在這個問題上,外國的月亮並不比中國的圓。
要說嫉妒對人毫無損害,這不是事實,屈原被流放,楊修無端被害,這都是曆史事實。但有一句民諺說得好: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回眸曆史,屈原仍然光彩奪目,一代英豪曹操在楊修問題上卻逃不脫千古罵名。
不過,嫉妒者也好,被嫉妒者也好,都要發揚風格,講求團結,同舟共濟,攜手前進。二千多年前廉頗和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一個知錯改錯,負荊請罪,一個寬宏大量,不計私怨,演出了一曲“將相和”,古今傳為美談。這是現代人的一麵曆史鏡子,值得效法。
平等的對話,心靈的交流,這種談話是“精神按摩”,客人終於開顏,坦蕩蕩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