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的發展,了解社會的發展,求取人的發展,適應社會的發展,這是教育的濫觴與歸宿。
學校小課堂,社會大課堂。
父母希望孩子出落成佼佼者,苦口婆心要孩子學乖,而孩子的表現卻往往不那麽爭氣,很多父母因此而感到困惑。其實,這類問題大多由父母的行為有失檢點或教育方法失當所致。
《夏令營中的較量》文中所提到的那位幹部,可能組織過很多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成才教育等活動,對自己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把孩子送到草原探險夏令營經受涉險洗禮。然而當夏令營的孩子們要徒步走過一條被洪水衝垮的道路時,他卻立即把自己的孩子拉上小車,風馳電掣地衝出艱難地帶。也許,他覺得這樣做是為父母者天經地義的事,豈知這一行為的誤導作用是很大的,孩子們從這一行動中看到:傳統、奮鬥、自強等等都是多餘的,隻要有一位好爸爸,到時任何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孩子有著敏捷的悟性和極強的模仿力,他們模仿教師,更模仿父母和兄長。長輩是他們最親近的老師。長輩的世界觀、對每一現象的態度,甚至生活習慣,都是他們模仿、效法的對象。父母對孩子不僅要言傳,而且要身教。我接觸過許多家長,他們教育子女吃苦耐勞、艱苦奮鬥,而自己卻向“上名牌、下名牌、中間紮條鱷魚帶”的人看齊,搞高消費、超前消費,這樣便無形中把孩子導向了追求虛榮和物質享受;他們也教育孩子要自立自強,但自己卻處處撈油水,這樣也就無形之中把孩子導向好逸惡勞,喜歡占點小便宜的歧路上去;他們也跟孩子講“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可是自己沉醉於牌桌,又酗酒,又抽煙,生活工作不嚴肅、不認真,於是孩子也無形中感染上低俗、粗野、無所事事的陋習。有一所中學曾從學生中收繳黃色小說、色情畫冊、麻衣相書之類的壞書幾十本,大部分是家中父母兄長看後丟在桌旁枕邊,被他們順手拈來的。問學生:“大人準許你們看這些書嗎?”回答:“不準。”問學生:“那為什麽要看?”回答:“跟著看看唄。”這樣的大人便有可能把孩子導向犯罪。
社會的要求,社會意識、社會道德觀念等往往是通過家庭而起作用的。中小學生的選擇能力較差,父母兄長的一舉一動都要為他們樹立榜樣,不可有失檢點,以免誤導。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