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中學學習生活,最有益的人生感悟是五個字:青春應有夢。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在廣豐中學學習。夢想將來成為文學家,追夢很執著。當時師生中頗有微詞。
我是五二年考入廣中高中部的。當時上饒地區十六個縣市隻有四所高中。學校裏有來自各縣的學生,我們班四十五個同學中就有許多玉山的同學。班裏有三個同學與我誌趣相同,都想長大後當作家。他們是玉山的黃文錫、楊金城,廣豐五都的萬金水。
共同的愛好和理想,使我們走到了一起。五二年的冬天,我們商量,決定成立魯迅文學小組。一個早晨,朝陽升起,我們四人來到學校圍牆外西邊的小山包上,攤開魯迅像,麵對旭日,舉手宣誓。誓詞由黃文錫起草,他當時文筆最好。具體文字現在記不起來了,內容大約是: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為發展祖國的文字事業獻身。
宣誓之後,我們按時學習、活動。每到星期天就湊到一塊。我們想創作,苦於沒有生活,無從下筆;我們想翻譯李白、杜甫、陸遊的詩,當時這些是禁書,無處可買。後來在街上買到一本木刻的《論語》,於是決定著手翻譯此書。《論語》不是那麽好翻譯的,手頭沒有一絲資料,四個高中生如何啃得動?不果而終。但為理想而奮頭的初衷不改,各自轉入單兵奮戰。記得黃文錫和萬金水以春紅和萬葉的筆名,寫了一篇“道情”,被《江西文藝》登了出來,稿費寄來,四個人到東街的小吃店裏,痛痛快快地吃了一頓餃子。
也許是那“道情”的緣故,引起了縣委宣傳部的重視。宣傳部的肖國典和另一位姓陳的同誌,來到廣中約見我們,跟我們談了一些江西文藝界的奇聞軼事,鼓勵我們繼續努力。
我們的魯迅文學小組是興趣組合,沒有組長,沒有組織,進入單兵作戰之後,實際上是自然消亡了,但我們的理想還在,夢還在,我們互相鼓勵,共同努力,奔向明天。雖然功課越來越緊張,雖然反胡風運動中許多名作家被打成反革命,但我們未受多大影響。我們從未懈怠,緊抱著夢想,走自己的路。
以現在的目光看,當年確實有點幼稚,但夢開啟了人生的一扇門,人生曆程由此起步。五五年高考後,我考取了西北師大文學係,黃文錫、萬金水進了江西省贛劇團,楊金城去了北京氣象學校。現在萬金水是戲劇史專家,他和黃文錫都有劇作;黃文錫還著有《湯顯祖傳》和散文集。他們倆都是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專家。楊金城後來從事氣象工作,但成名成家的夢想一直在鼓勵著他,他成了九江氣象台的高級工程師。我後來因父親被劃為右派,為供養母親與弟妹中途輟學做了教師。1960年一文學雜誌社調我當編輯,學校領導截留。恢複高考後,被評聘為縣裏首批中學高級教師。我沒有當成作家,但學生中有好幾位作家。
我們當時在校學習,有特長,成績並非特別優秀,但我們有夢,有夢的支撐,癡癡地一路追著自己的夢,於是都有了自己的人生色彩。當年的微詞,而今多為讚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