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學生墜入網吧成了“網迷”,引起社會的普通關注。前不久央視“實話實說”欄目,找來“網迷”座談。主持人問:為什麽會迷戀網上遊戲?“網迷”異口同聲說:“有成就感”!日前見報,江西九江地區有個袁姓初中生,把家裏寄給他的夥食費拿到網吧玩遊戲,花了個精光,然後去搶劫,殘忍地殺害了一名出租車司機。當記者到監獄采訪,問他為什麽沉迷網吧,回答也是“有成就感”。
為了區區的“成就感”,代價實在太沉重。但冷靜下來想想,這些孩子為什麽要到網吧去找“成就感”呢?是不是學校讓他們久違了自己的渴求?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回頭看看學校,不能說學校沒有給予學生成就感,然而,這給予的成就感實在太有限了。範圍有限,數量有限,能享受到這種愉悅的人,隻有少數佼佼者,“芸芸眾生”何人可以問津?也許有人會說,成就感又不是大眾蘋果,人人可以下口。可是,成就感確實是人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佳品,尤其是成長中的青少年。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把“自我實現需要”擺在心理需要最高位置,特別強其重要性。自我實現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在校園裏找不到自己的成就感,於是掉頭往別處去,而去網吧打遊戲,自然就成了他們的首選。
其實,學校要解決這樣的“疑難雜病”並不難。讓學生獲得成就感的途徑極其廣闊,沒有時空限製,可以因人而異,隻是我們因循守舊,自我束縛,讓一些學生看不到自己的成就,從而產生“成就感”饑渴罷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每個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隻要我們的感覺不要太遲鈍,懂得及時開發與利用,讓他們有自我實現的衝動與機會,每一個學生都可以享有快樂的成就感。就以學習一項來說,有的學生門門功課優秀,自然容易獲得成就感;有的學生是偏才,學校與教師可以設置特長展示,使他們同樣可以獲得成就感;有的學生門門功課都平庸,但學習態度認真、守紀、出滿勤,給予表揚與獎勵,既在情理之中,也不會冷落了他們,讓他們驅走成就感可望而不可即的自悲感。即使是“雙差生”,教育者如果循循善誘,每當有所進步,發給進步獎,讓他們的靈魂得到慰藉,成就感當然也會自然萌生。一個學生在學校修煉德、智、體、美、勞,非此即彼,都會有自我實現的時候與方麵,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就感,獲得成就感的滿足,不是難事。
渴望成就感,追求自我實現,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不去開發利用,任其旁逸斜出成為災害,令人遺憾。情緒是相互牽連、此漲彼落的,如果成就感得不到滿足,隨之而來的是失落感,當失落感占據上風,人便會產生埋怨、厭煩情緒,最終走向別端。現在文化市場管理係統對網吧強化管理,公安部門也介入督查,社會大環境有所改善,作為教育者應當乘勢而上,麵向全體,采取恰當措施,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就感,不再饑渴,不再掉頭他去,安心學習,早日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