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雷鋒精神的魅力也是永存的。然而,“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來,四月走”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企盼的人們。前段時間看到一所學校,把雷鋒精神與精神文明建設要求,具體化為十個方麵,然後讓師生對照學習。哪位學生在某一方麵學得好,便在他的課桌貼上一顆紅光閃亮的星星。十個方麵都做好了便是“十星學生”。“十星”活動紅紅火火,長盛不衰,雷鋒成了這裏的“永久住戶”。
看來,雷鋒來了之後是可以不走的,問題在於怎樣給他“上好戶口”。雷鋒之所以“三月來,四月走”,是因為沒有“戶口”。任何一項活動,如果聽其自然,就不可能長久“堅挺”,總有它“疲軟”的時候,隻有及時采取相應策略,相機扶持,才能經長曆久。這所學校的做法告訴我們,一方麵在精神與物質上給予激勵,一方麵建立相應製度加以確保,是個好方法。
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質在於塑造人,其著眼點當然必須宣傳教育,創設情境,發揚人性的優點。然而人性的弱點必須用製度來約束,製度以其強製性來規範人的行為。製度對人的約束具有長期性和可持續性,其強製性、直接性和決定性構成了製度在塑造人的美好心靈中的力度。第四軍醫大學1982年出了英雄張華,此後學校建立了學張華製度,新生入學的第一件事便是向張華塑像獻花。十四年後的今天,第四軍醫大學成了一個英雄群體。教育、激勵是軟件,製度是硬件,軟硬相濟,才不致於以空對空,務虛而不務實。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需要雷鋒與我們同行,莫把雷鋒置於虛無縹緲的高空中。給雷鋒上好戶口,讓他長駐我們中間,與我們一起走向明天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