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一個學生、一個人,是看他的一時,還是看他的一貫?如果有人提如此低級的問題,恐怕會讓人們把提問人看成是廢話老師。這還用問嗎?可生活中真的就有人把這樣簡單的問題弄顛倒了。
一所專做人的工作的名校,得到一個推薦上大學的保送生名額。學校別出心裁,設計出一個選拔辦法:將一個掃把倒在教室門口,看誰默默將它扶起,誰最先扶起,誰就是被推薦者。一家媒體對此大加讚揚,而學生家長卻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孩子在校的三年表現,三年辛苦,三年孜孜不倦,竟然不如扶起一把倒地的掃把!
扶起一個倒地掃把,也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好習慣,看出他看護公物的“一斑”,然而,這畢竟不是表現的全部,何況還存在著偶然性。學校宣布選拔保送生考試,學生心裏的緊張可想而知。當年陳景潤思考哥德巴赫猜想整個思維都在數學王國遨遊,走路撞上大樹,還問人為什麽撞他。在考前的緊張氛圍中,忘記(或沒看見)倒地掃把,這也應該是情有可原的。人們思考問題總是以輕重緩急排序的,注意力隨之而變化。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或一點好事,這是容易的,要長期做好事、樣樣好事都做,這就難了。這如二萬五千裏長征,走出瑞金城是容易的。要爬雪山、過草地、曆盡千辛萬苦到達陝北,這就難了。測試學生的素養、品質、德行,隻有從學生在校的一貫表現著手,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隻有這樣,才能激勵全體學生堅持不懈地修養自己,提高自己,不至於把學生引入誤區,隻重一時,不重一貫。
考試是一種考查知識、技能的方式,有筆試、口試、現場操作等形式。倒掃把於門口其實談不上考試,這種“陷阱式”考試最多是一種遊戲。這種遊戲並非創造,早在舊小說中就有描述。近幾年在報刊上常有報道。例如故意把試場的桌椅弄得東倒西歪,測試學生是否能做好事;把粉筆丟在學生課桌上,測試學生是否會亂塗亂畫;把紙片散落於地麵,觀察誰去掃幹淨;把錢夾丟在過道上,看拾得者如何處置。這些方法也許會觸及一些人的靈魂,但畢竟不是正麵教育。考試是有很強導向功能的,高考被人喚作“指揮棒”,對待考試一定要嚴肅認真,追求民主、平等,追求信度、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