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竹不除當路筍,伐薪要護帶巢枝。
--蔡元培
對持激烈的反對意見的人們,我們習慣稱其為“反對派”。班級中也常常有這樣的“反對派”他們對班級的工作、活動往往持反對態度,與班幹部甚至班主任有點格格不入。對這樣一些人我們怎麽辦?習慣的做法是:說服教育,嚴重的則:批評教育。
沒有“反對派”的班級是不正常的。有“反對派”才正常。對於反對派不能“壓倒”,而應包容。海納百川,方成其大。
我們首先要端正對“反對派”的認識。反對派不是反革命,用不著恐懼。他們也是集體中的兄弟姐妹。除了有時給工作帶來一些阻力,迫使我們把工作做得更好,他們沒有任何不好。他們有自己的優點,這便是不盲從,有主見,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敢於表態,這是人格中的亮點,比起唯唯諾諾、奴性十足的“小綿羊”,他們顯得很真很美。
龔自珍的已亥雜詩中有一首詩寫道:“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一個集體要有生氣,少不得風雨雷電。在沙丁魚中放入鯰魚,免得沙丁魚“安樂死”,這便是著名的“鯰魚效應”。無獨有偶,日本北海道魚民在捕回鰻魚中放狗魚,把滿艙死氣沉沉的鰻魚激活;秘魯國家森林公園裏,老虎懶洋洋,後來引進美洲豹,老虎才又重新喚回了剛烈威猛。班級工作要擺脫寂寥,無所作為,不能沒有反對派。對手是工作的強心劑、推進器、加力檔,是警策鞭。要善待對手,團結對手,用好對手。
從教育學的角度看,班級中的反對派是一種可貴的“教育資源”。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在大一統一環境裏,人人都生活在保險櫃裏,藍天白雲,風平浪靜,到何處去學習共處,學習做人?知識都是現成的,做事毫無困難,還用學習嗎?一個班級就像一個社會,各色人等都有,在這樣的班級裏學習,才能真的學到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與學會做人。
沒有對手的人生是平庸的人生,不會選擇對手的人生是不幸的人生。包容反對派,會使人生色彩更加絢爛。包容反對派,反對派便永遠是自己人,不然,後果就說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