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的“作家自選文”專欄,發表了作家王曉玉的一組文章。王曉玉給自己的選文寫了個“前言”,題目就叫《其次才是作家》,申言“我首先是教師”。文短意長,啟迪人們應如何看待自己的教師職業,如何看待第二職業,如何對待某些人對教師的冷落。
“其次才是作家”,並非感天地泣鬼神的豪言壯語,但作為一位已經步入高貴的文學殿堂的作家,仍然戀著、愛著自己的教師職業,毫無這山望著那山高,見異思遷的思想,這種堅定不移的敬業精神,確實不同凡響。在商品經濟大潮中,“君子固窮”的傳統美德被迎合時尚的價值取向所替代,安於教師職業、忠於教師職守被某些人視為無能、愚蠢,第一職業與第二職業倒置。正是這種時候,王曉玉自豪地昭告世人,“我首先是教師”,令人想起馮玉祥在洋人鄙夷的目光中,胸前大書“我是中國人”,昂首闊步紐約街頭的風範。
“其次才是作家”,是對社會上某些冷落教師的人們的諷諫。“我當教師二三十年默默無聞,當作家四五年卻忽然被注意上了。電視台找我當嘉賓,報刊雜誌邀我作自我介紹,都因為我是作家了。這使我在難以免俗的得意之餘,又常常會暗生悲哀。”王曉玉視這種“得意”為“俗”,是因為這是一己之樂。“暗生悲哀”是教育的希望被冷落。現身說法,針砭時弊,字字擲地有聲。手握傳媒者非無師自通,想必也曾程門立雪,深知教師的甘苦和地位,為什麽一定要到九月十日才記起教師呢?難道三尺講台裏就沒有新聞價值、轟動效應?該是改變一下傾斜政策的時候了。
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要有一顆金子般的心,從“首先是教師”中,我們看到了王曉玉師心的閃光,真正的教師都應該有一顆這樣的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