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師上示範課。當他夾著教案步入教室,沒有班長喊“起立”的口令聲,同學們稀稀拉拉地從座位上站起來,聊以表示對老師的敬意。這樣的課堂氛圍能上好課嗎?教師回禮後走下講台,輕輕問了問坐在第一排課桌上的學生,然後根據情況,果斷地對這位學生說:“小明,請你帶上手紙,到廁所找找看。”不一會兒,班長小紅隨著小明在教室門口出現了。因為怕耽誤上課,他走得太急,忘了帶手紙,蹲在茅坑上起不來。意外事件,從發生到結束,教師用了大約三分鍾時間便處理好了,聽課教師、上課學生為此情緒都很興奮。
這一節示範課,確有許多給人以示範之處,但大家談得最多的還是教師送手紙的事。教師是怎麽猜到班長忘了帶手紙的?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在教學過程中,任何意想不到的事情都可能發生,情況有時紛繁複雜,不可思議。要上好一節課,教師既要廣博知識,紮紮實實的教學基本功,也要像了解自己一樣了解教學對象,了解他們的思想、工作、學習,了解他們的生活、愛好、習慣,了解其長處和短處,全麵掌握學生個性。對教育對象洞幽燭微,即使遇到意外,也不會在黑暗中摸索。這位上示範課的教師課堂救失,讓小明給班長小紅送紙,其實是他在長期對教育對象觀察了解的基礎上作出完全符合邏輯的準確推斷的結果,班長小紅工作負責,成績優秀,但生活中有不免丟三拉四的毛病。
教學工作是多種因素構成的綜合性很強的工作,長期做好育人工作以支撐教學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七尺講台上課,如果沒有這些“台外功夫”的支撐,要上好課是不可想象的。這位上示範課的教師在三分鍾內處理好意外事件,安定學生情緒,提起全體學生的精神、學習、信心和熱情,靠的正是“台外功”!教學應有“台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