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章 散文斷想

  一

  講故事,已成為許多藝術門類包括媒體的流行手法。不少觀點認為,中國電影這些年的衰落失去觀眾,就是背離了講好故事是一部電影成功的基本點;電視節目,凡是講故事的節目就能吸引人,如鳳凰台《魯豫有約》、中央電視台《藝術人生》;新聞報道,挖掘新聞背後的故事的文章往往是最有分量,受到廣大讀者歡迎。

  那麽,散文創作也同樣在經曆了一個講故事的演變過程。過去那種見物抒懷、掉書袋的文章現在是越來越少;以自己親曆的人生故事真情抒發的散文越來越多。我見一期《散文海外版》前麵的特別推薦、性情寫作兩欄目幾篇文章,基本上都是講故事。連王蒙寫的《尷尬風流》也是一組小故事;其中一篇王十月的《總有微光照亮》,寫作者在珠三角小鎮打工的經曆,寫了與自己接觸的幾位親友、同事的交往和情感,寫了平凡的人艱難的生存狀態,很有可讀性和感染力。我覺得散文故事化已開始成為一種流行的趨勢,特別是作為抒寫心靈藝術的散文文體,要贏得讀者,必須重視講故事,藝術地講好故事,真情地講好故事。巴金就說過:“我自己有一種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裏麵都有我自己。”我理解,巴金就是強調作品中應有自己的故事。中國古代散文《桃花源記》《逍遙遊》都是講故事的佳作。

  二

  我們在總結散文年度排行榜和好作品選本的經驗時,可以發現,重點題材即大題材的散文是受到重視和好評的。這些重點題材的特點就是思想開闊、境界深遠、氣魄宏大,追求縱橫捭闔,文思闊達,有濃鬱的文化氛圍,充滿了當代散文的骨力和鈣質。這也和那種自我色彩過於濃鬱的吟風弄月、傷情懷舊、輕鬆自娛的作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賈平凹說過,文學創作從我出發,無可厚非,但從“我”出發要走向“我們”呀。我們國家正處在大變革時期,真正的大題材往往是在選擇作家的。作家是有使命擔當的。我覺得,這種大題材的作品其實是可以策劃的,但主要是我們作家在創作中要有這種思想意識,以自己的生活實踐為基礎,去努力開掘和打造。

  抓重點題材作品就是要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和表現個人風格是不矛盾的。關鍵在於是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提煉出精品力作來,就像煉金一樣,有了金礦石還要有到位的爐火,這爐火就是作家的創作功底。

  抓重點題材作品就是敢於創新、敢於質疑,這也是作品能否打響的一條經驗。要敢於對曆史現象、現實評價、未來走向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闡明自己的看法。如能做到政府即領導滿意、專家即權威滿意、群眾即讀者滿意,這樣的作品就大獲成功。

  三

  散文創作題材曆來存在“大”與“小”的問題,在新時期表現得更涇渭分明了。大題材可以說成是闡述曆史,意境深遠,給人啟迪;小題材可以說成是貼近生活,感悟人生,真情再現。其實,大是小的組合,小是大的積木,大與小是很難分得開的。中國古典散文優秀名篇中,屈原的《九歌》是大散文,你能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小散文?中國現代作家丁玲的《三八節有感》是大題材的散文,她在闡述這個節日給廣大婦女帶來解放的意義時,又通過自己的觀察和體驗,以小的事例和“小”的觀點,表達女性生存的艱難命運。近代民主革命者林覺民的《與妻書》,看上去像兒女情長的小散文,可文中把為國舍身掛懷親人的柔情與割舍愛情拯救天下的豪情交織在一起,使這篇文章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大名篇。

  寫散文不在乎“大”與“小”,關鍵在於“大”得不能“華而不實,空洞無物”,“小”要做到“小材大用,以小見大”。

  四

  好散文的標準是什麽?

  因散文主張真情實感、記錄曆史,給人以美的享受,大多數人把是否真實、是否美文作為好散文的標準。還有人把思想深度作為衡量標準,於是,出現了哲理散文、思辨散文,似乎比抒情散文更高一個層次。而近年來興起的休閑散文、旅遊散文、文化散文,更是把散文的要求提到更高的標準上。智者仁者,莫衷一是,似乎好散文已沒有一個標準了。

  其實,在多元化的今天,一種體裁的好標準想大一統,是不現實也不切合實際。但一段時間、一個時期大家認定一種傾向、一種態勢,也是合乎邏輯和情理的。也就是說當前散文最需要賦予它什麽?最能展現它什麽作用?這種新時代的要求不是當代人強加的,而是從曆史的角度重新賦予的,是曆史的回歸;也是時代的發展、文明的進步自然產生的,是現實的召喚。

  根據我搜索好散文標準的文論和觀點,以及當今散文名篇的分析,我傾向於“反思”作為當今好散文重要標準之最。這是因為當前時風浮躁,急功近利,道德缺失,警鍾不靈。散文如果還是風花雪月,歌舞升平,粉飾太平,那它的功能就徹底失去了。有名人說得好:“現代文中應有鐵,詩家也要會衝鋒。”應讓散文少點輕歌曼舞,多點金戈鐵馬。散文融入反思元素,就會思想深刻、就會直抵真實、就會完善曆史、就會拷問現實。這是最好的真情實感,最能記錄曆史,給人以美的享受。

  不知諸君是否同意我的觀點?

  五

  散文的寫作手法是有講究的。過去的楊朔抒情體、秦牧隨筆體,後來的周國平的哲理體、餘光中詩性體。再就是在作品中以敘述曆史故事的形式出現,被稱為文化散文,代表人物有餘秋雨;在作品中以講評曆史人物的形式出現,被稱為政治散文,代表人物有梁衡。還有把散文寫成明清筆記樣式的,代表人物有於堅;有把散文寫成全景式報告文學的,代表人物有李存葆。舉不勝舉,百花齊放,爭奇鬥豔。

  如今的散文創作形式什麽最佳?單純的抒情散文已成過去式,會被看成還未入門的文學青年的習作;曾經時尚的文化散文如拋出的是一堆蕪雜粗糙的史料,會被看成掉書袋無史識的庸作。而任意閑散家長裏短的隨筆散文,會被作為隻有自我沒有高度和深度的“小散文”。形式從來都是為內容服務的。用什麽形式寫好散文,讓好的內容有個好的樣式呈現出來,如今顯得越來越重要。今天的散文創作是“解放”了,可以自作主張,隨意寫作。但文有文法,樣有樣式,不是什麽東西都是作品,或是精品的。我認為,散文作品最低標準要達到老一輩作家要求的:“一是有意思,二是有意義。”“要明白清楚、有力能動人、要美。”散文作家的筆下作品應該燭照社會,關乎民生,注重反思,提挈人心。所以,我提倡當下應多有一些闡述性形式帶思考內容的散文好作品問世。

  六

  有著報紙副刊編輯經曆的著名作家石英,在談到文學領域的文體時說,散文是與新聞最接近的,他們之間有一定的姻親關係。這是因為兩者相近之處:文字比較短,都是寫實的,不能虛構。

  “真”是散文的最高境界,這個“真”包括真實、真情、真知。我也是把“真實”推崇為文學的極致。如今這個社會假的東西太多,以至發展到不“玩假”難發大財、難成眷屬、難成大事,連真的也讓人懷疑是假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寫散文成了弘揚社會正氣、提高道德水準、升華文化境界的一種公益實踐。在寫作中淨化了自己,也感染了別人。

  但散文僅僅停留在“真實”上,那就失去了文學的魅力。我認為,散文還有一個靈魂,那就是“韻味”。這種意蘊,有想象、有思情、有靈秀、有況味,是可品味出來的,是可感覺到的。如果一篇散文作品給人的印象是有真情實感,又韻味十足,這就應該是篇好作品。

  我常年在新聞和散文兩種文體中寫作,我的體會最深。寫新聞要做到真實,不易,因受某些因素的幹擾,有些真實的報道難發出來。寫散文要做到真實相對要容易些,但難在有韻味,這是對作者思想深度、美學修養、文字功底等能力的檢驗。

  七

  人民日報“大地”副刊常有好作品出現。我那天看到一篇題目為《小樓一夜聽風雨》的文章,閱後為之讚歎。

  文章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作者作為北京國家部委的扶貧誌願者,來到江西老區一個曆史名村扶貧,在開完村民會後,冒雨回來,風雨一夜,所見所聞,思緒頗多,發出感歎:傳統固然彌珍,卻不可沉溺其中。全文一千來字,主題重大,短小精悍,文筆流暢,立意深刻。表達了作者一番思考、一種呼喚。

  我之所以喜歡這篇散文,是因為這是篇新聞體的紀實散文,文章幾乎是以新聞的格式和語言來敘述。“贛南”、“茅坪”、“八角樓”,都是我熟悉的地名和屋名,“脫貧致富”、“獻計獻策”、“專業戶”,這些報章常出現的詞匯,融合文中,令我親切。這又一次證實“散文和新聞是親近的好兄弟”的觀點,也給我這個從事散文和新聞寫作的實踐者提供了學習的榜樣。好散文貴在有思想內核,引人思考。這篇好文不像一般抒情散文那樣,隻描寫山鄉美景,停留在美化文章外衣的表麵。作者通過親身經曆,夜不能寐,在風雨聲中大聲疾呼:山民不能守著豐富資源不思進取,陶醉於過去光榮傳統中,一心等待上麵的扶助。觀點犀利,令人警醒,催人奮進,結合江西實際情況很有針對性。

  散文畢竟是文學範疇,自然比新聞通訊更文氣。文中這樣描寫河:“茅坪河唱著一支古老的情歌,於亂石間作各種扭曲的造型,偶遇阻塞,便為一潭,回旋片刻,終於還是流下去。”這樣寫樓:“風雨聲中,那座神奇的八角樓,無一絲微光透出,鏽蝕了的油燈和一端冷硯,在歲月的風塵中作冥思狀。”我很欣賞這篇文章的結尾:“我不知何時擁被睡去。山鄉的風雨把我引入一個神奇的夢……”這夢定是好夢,祝願老區山民擁有一個更新觀念奮發致富的未來!

  八

  在“紅土地”散文創作研討會上,專家們談到,對於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贛南發生的戰爭,要曆史的、客觀的看待。不能以現在的戰爭史觀去解釋過去的戰爭曆史;反思戰爭要尊重曆史,不能違背曆史事實,更不能否定曆史;不能以當今的人性、人道的觀點去質疑過去的戰爭。曆史就是過去已發生的事實,不要輕易地去假設,不要虛構,在觀點上更不要標新立異。對重大曆史事件的描述要謹慎,不能以吸引人的眼球來展現曆史故事。

  贛南紅土地是片文學創作的富礦。在名家眼裏,甚至是片待開墾的處女地,可以產生文學巨著,關鍵看“淘金者”的手藝,能不能抓住紅色精神的靈魂。

  九

  散文沙龍上,一位專家說到在散文創作中,有的人是“有看見無發現”,真是有見地。“發現”這詞太重要了,從15世紀“發現新大陸”,到當代“發現抗艾新細胞”,發現,幾乎就是文明進步的象征。它是知識和思考的積累,智慧和毅力的結晶。可以這樣說,沒有發現,就沒有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沒有物質文明的發展。

  發現,就是靈性的展示。就像有人走進一片茂盛的森林,滿葉障目,卻發現不了林中有那麽一棵千年的紅豆杉,亮彩奪目。引申到文學創作的實踐中,抓不住亮點,就沒有發現,就沒有創新,也就產生不了精品力作。

  讓人生之旅變成“發現之旅”,定會風光無限,前途光明。讓文學作品成為“發現之光”,定會妙語連珠、給人啟迪。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