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往事往往是苦澀的,用文字來描述要簡單容易點,用電影鏡頭來表現就複雜艱難多了,而要出彩就更不容易。
《美國往事》雖然它沒有在奧斯卡等電影節上收獲炫耀的大獎,故事情節也沒有什麽驚世駭俗。但它是一部與眾不同的電影,它的意味深長的人生況味,散文詩般的抒情意境,靈活詩化的敘述視角,形象逼真的人物刻畫,讓它在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散發出曆久彌香的光彩,完美而鮮亮。
黑幫題材有經典的《教父》在前,但《美國往事》中的兄弟們,麵條、麥克斯、斜眼、肥摩等個個都表現出鮮明的人物個性、超凡不俗的藝術張力。加上黛博拉、卡蘿、佩姬幾位各具性格特點的女人,這部關於人生與成長的電影才變得完整而可信。如果說,史詩般的《教父》三部曲道盡了浩瀚的黑幫血淚,那《美國往事》就好像是一群社會羅漢從小到大打拚江湖的奮鬥史。我認為,《教父》的視野更為廣闊、內涵更深、格調更雅;《美國往事》的筆觸更為細膩、更接地氣、更加通俗。
藝術創作是以刻畫逼真的形象來打動受眾的。麥克斯謀害兄弟的陰險在那張刀刻般的臉上浮現出來,黛博拉的虛榮與脆弱、肥摩的怯懦與忠誠、卡蘿的放蕩與真摯,都在演員們的出色表演下生動異常。作為主人公的麵條,表現出果敢、沉穩、多謀的一麵,卻少有《教父》中老教父那樣的個性特征,有點四平八穩,過於正直善良。反而少年時的麵條顯得更鮮活些,他在廁所掏了個磚洞,偷看倉庫裏的少女黛博拉翩翩起舞的情景;以及在女孩門口等待時,忍不住把巧克力奶油吃光那天性的表現,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此影片優秀之處,它涉“黑”卻注重抒情,它超越了善惡的道德說教,走向了藝術作品深情記錄人生的原點,而且將電影如此徹底的詩化,引起每個觀眾對人生追憶的共鳴。有人說過,《美國往事》裏有全部的人生。這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像是咖啡,隻要你看過就不會把它忘記,而且味道越來越濃。而令人真正感動的,是這電影裏的幾乎所有人,都是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的人,他們真實地完成了他們的人生。不管是麥克斯也好、麵條也好、佩姬也好、黛博拉也好,都在那艱難世道的沉重的歲月裏,通過自己的真實形象,有力地表現了那個時代的特征、風貌和精神。
這部被網友稱為“曆史上最偉大的電影”,在藝術手法上有許多讓別人學習的地方。黛博拉這個形象是引人注目的,她天使般美麗,她喜歡麵條是真心的。黛博拉為什麽非得最後不選擇麵條而選擇麥克斯,是因為麵條首先選擇了朋友而不是女人?我覺得從尋求生活幸福的角度,這種更優選擇的價值觀不明顯。影片時刻展露出麥克斯內心的陰險,時刻在控製著麵條。因此,黛博拉不選擇麵條是有多方麵因素的,有點不得已而為之的感覺。她與麵條重遇為什麽哭?心情很複雜。羞愧?後悔?悲傷?她已經做了人家母親了,為什麽還是那麽傷悲?如果她很幸福,生活得義無反顧,她需要這樣痛苦嗎?那麽,她內心痛苦的根源是什麽?黛博拉的痛苦包含回憶、羞愧、後悔各種複雜情感。這正是影片經典的神來之筆,讓觀眾對黛博拉又愛慕、又同情、又感歎。還有,在結尾,麥克斯跳進垃圾車自殺以後,大街上駛過幾輛載滿狂歡的年輕男女的轎車。導演用了一種混淆虛實的拍攝手法,把不同時間的場麵巧妙地結合,象征麵條遠去的青春迎麵駛來,在他來不及回頭細看的時候,青春已經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之中。緊接著是汽車尾燈、中國皮影、煙槍、煙霧、古裝、微笑……象征人生如戲、如夢、如煙、如幻。人要微笑地去對待過去、對待未來。薑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很多地方包括結尾都是學習這部電影的。
《美國往事》是一部以男性為中心的電影。麥克斯最終希望死在麵條的手下,以求得心靈最後的救贖。年老的麵條終於看透了世事沉浮,寧願在鴉片的嫋嫋輕煙中度過餘生,換取如夢一場的笑容。作為男性的觀眾,從這部電影中學到了什麽?友情,要注意最親密朋友的背叛;愛情,要懂得守住自己心愛的女人。做事,要做就要幹有成績的大事;做人,就要做對得起良心有擔當的人。是否?
從此片的片名,我想到一句話:往事不堪回首。一個人的一生,從小到大,到了老年時回憶過去,沒有遺憾的人生是沒有的,隻願沒有太大的遺憾就不錯了。教會人懂得人生的真諦,不管是正麵典型、還是反麵典型的藝術作品,其效果是殊途同歸的,是值得以鏡對照自查,其福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