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章 采訪履痕

  第一次下去采訪

  我剛進省報分在時事組,工作是對國內外新聞電稿進行編排。上世紀70年代末,江西日報隻有四個版,一版為重大新聞版,二版為綜合新聞版,三版為專刊,四版為國際國內新聞版,時事組就是負責四版。組裏分兩班,一班晚8點上班到淩晨1點,一班晚12點到版麵工作結束,一般在淩晨3點以後,有時等新華社電稿要到天亮廣播裏唱《東方紅》(即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早上6點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的開始曲)。

  上夜班辛苦不說,主要是“默默無聞”,進報社許久,沒人知道有你這樣一個人。為調動夜班同誌的積極性,編輯部會安排夜班同誌下去轉轉,寫點稿子,在報紙上“偶露崢嶸”。

  我是在進江報7個月後,經申請,有了第一次下去采訪的機會。地點是當時叫井岡山地區的遂川、永新縣。我和另一名新進報社的大學生同行。

  先到遂川,早上坐班車,沿105國道,200多公裏,下午2點多鍾才到。住縣委招待所。遇天下雨,就在招待所歇著沒出門。晚飯後,天還沒暗下來,我們在住處門口看著外麵雨天的風景。這時,見一個穿著幹部服的老頭從招待所小門進來,在我們跟前停下,說,你們是省報的吧,我是這裏的縣委書記,姓楊。讓我們有點驚訝,長相穿著都很樸素平實,就一個人來,沒有隨從。楊書記說,他今天下鄉去了,回來在機關食堂吃飯時,聽宣傳部同誌說,記者來了,就來看你們。讓我們對老區的幹部有了第一個好印象。

  第二天在楊書記辦公室聽情況介紹。遂川是中國革命搖籃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時的“全紅縣”之一,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在這裏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遂川縣工農兵政府。全縣光是保存有姓名可查的烈士就達1547名。目前該縣經濟還相對貧困,國家部委給了這裏許多重點扶助。楊書記要我們下去多看看,有感受就寫,沒感覺就作為下來了解情況,參觀學習也好,年輕人多掌握一點中國革命的曆史是有好處的。說得我們心裏舒坦極了。

  之後,我們去了縣博物館、毛澤東舊居、湯湖鎮等地,本子上記了不少。還泡了溫泉,有一股很重的硫磺味。“狗牯腦茶”是這裏的特產,為世界名茶,享譽海內外,早在1915年就獲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金獎。臨走時,作為禮品,我得到二兩“狗牯腦茶”,用黃色土紙包的,聽說是楊書記交辦的。

  再去永新。又是一個革命曆史悠久的縣。在永新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先後誕生了40多位共和國的將軍,是毛主席的夫人賀子珍的故鄉,是井岡山鬥爭時期著名的“三灣改編”所在地。在縣委宣傳部安排下,我們兩人作了分工,一人寫一篇稿子。

  我和一名通訊員去了這個縣的化肥廠。通過采訪,寫了一篇長達1300字的消息,後來在綜合新聞版頭條見報。標題為《禾水化肥廠革命生產更上一層樓》,開頭是這樣寫的:永新縣禾水化肥廠深揭狠批“四人幫”,破除“支農虧損合理論”,采取得力措施,迅速扭虧增盈。今年上半年,在煤、電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化肥總產量比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六十二……文章有明顯的當時的詞匯和文風。

  在永新的幾天裏,有一件事,讓我至今難忘。就是和通訊員在化肥廠采訪住了一晚,化肥廠地址是在一片稻田中間,晚上有很多蚊子,我們兩人住一間房子,裏麵有兩張帶蚊帳的單人床。那位通訊員30多歲,過去是名中學教師,因文字功底較好,就借到宣傳部搞報道。他話語不多,但腦子好使,對世事挺有點個人看法。白天采訪很累,晚上聊天到10點,我很快就進入了夢鄉。半夜醒來,迷迷糊糊中,聽見有一種聲音傳來,我警覺地豎起耳朵來尋找,發現聲音來自旁邊通訊員的床上。因我有在廣播站工作的經驗,知道這是收音機裏發出的外台的聲音。原來通訊員在收外台廣播,在這空曠的田野,聲音還特別地清晰。當時雖然打倒了“四人幫”,人們的思想還處在正統的觀念上,收聽“敵台”還是要小心的。我翻了個身,弄出了一點響聲,讓他知道我醒了,可他還照聽不誤。過了一會兒,我就說,你聽這個,不怕別人知道。他回答,沒什麽,隻是解悶,我也不一定信他們說的。我接著問,你有海外關係?他說,我有親戚在台灣,但沒有聯係;我的父親和叔叔當年都參加過革命隊伍,隻是行軍途中走散了就回到了家鄉,要是堅持下來了,說不定也是將軍……他這時話多了起來,說著對曆史、時事、人生的一些看法。我沒說什麽,隻是靜靜地聽,不一會兒,又沉沉地睡著了。

  第一次下去采訪,曆時一星期,隻發了一篇稿子,轉了許多地方,看了不少遺址,聽了不少故事,記了不少筆記。我還專門向主管領導寫了思想匯報,覺得收獲很大呐!

  一個生產隊的稿子上了頭版頭條

  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我去高安采訪,在下鄉的路上,見公路不遠的一個村子,有幾棟新建的房子,還有幾棟正在建。我感到有點新奇,就叫通訊員把車子開過去看看。

  這個村子叫冷家生產隊。見有記者過來,有人找來生產隊長給我們介紹情況。這個生產隊共有36戶社員,居住條件比較差,大多數是土磚屋。近幾年來,由於貫徹了黨的農村經濟政策,農業生產大幅度增產,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社員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可是,社員住房困難卻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群眾反映說:不缺衣,不缺糧,就缺錢蓋新房。為了幫助社員解決住房困難,隊委會分析了社員建房的實際困難,一是現金一下子集不到那麽多,二是建房的材料短缺。於是研究決定,由集體拿出部分糧食和資金,資助社員建新房。凡需建房的社員,先向隊委會寫申請,然後由生產隊統一規劃、統一安排。集體借給建房社員500元現金,補助600斤平價糧。建新房所需磚瓦、石灰、木料,由集體和社員兩方麵到外地聯係,一律由生產隊派拖拉機裝運,每幢房子收取運費40元。這樣一來,大大方便了社員建房。目前,全隊有23戶寫了建房申請,隊委會根據這些社員的實際情況,先後安排,計劃二三年內全部做完。這個生產隊現已建新房8幢,年內還要完成10幢。

  我覺得采取集體資助與個人自籌相結合,幫助社員建新房,切實解決社員住房困難,這種辦法好。於是,又到建好新房的社員家中和正在建房的工地采訪。因要趕到事先安排的點上去,時間匆忙就離開了。也沒考慮要發多大的稿子,畢竟是一個小生產隊的事情。

  回來之後,就冷家生產隊建房我寫了一篇500多字的消息發到總編室。按以往慣例,在二版綜合新聞作為補缺發出來就不錯了。說來也巧,發稿的當天,人民日報發了一篇本報評論員文章電稿《切實解決農民住房問題》,這在當時是個重要的導向問題,有強烈的指導工作意義。夜班老總當即決定放江報頭版頭條並圍框。也是以往慣例,一般重要電稿省報刊登時,都會找地方類似稿件予以配合,就像中央有資金下來地方要有配套資金一樣。於是,夜班編輯在見報稿件袋裏找,最後隻找到我那條小稿子。稿件雖短,但方向符合上級提出的“農民建房應集體資助與個人自籌相結合”方針。這樣,我這小稿子就附在人民日報本報評論員下麵。還是以往慣例,頭版頭條,電稿一般不算,後麵的地方稿算頭條。這樣,一個生產隊的小稿子上了省報的頭版頭條,這是不多見的新聞。

  這件事看起來有偶然性在裏麵,但我感覺,作為一名記者要時時刻刻注意觀察,留心身邊的人和事,就不會漏掉好新聞。新聞事件有大有小,小中見大也不吝意義深遠。

  寫新聞要有一點長遠的眼光

  那次到萬載縣九龍墾殖場采訪。據場領導介紹,他們改革傳統生產方式,充分利用本地有利條件,大力推廣木屑生產香菇的先進技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過去生產香菇是用傳統的木頭培植的方法,每一立方米木頭隻能產五六斤香菇。去年他們從有關資料上看到用木屑、細糠和瓊脂等做原料,壓成菇塊生長香菇的新技術,啟發很大,立即派人去外地學習,回來之後,利用這裏伐木廠原來大量倒掉的木屑進行試驗,取得成功。他們因陋就簡,邊幹邊擴大,共搞了110塊菇塊,一塊菇塊可產香菇二三斤。用這種方法一年四季都可生產香菇,而且成本低。過去生產一斤菇成本要13元多,現在隻要6元多,扭虧為盈。這裏木屑等原料充足,氣候濕潤溫和,生產香菇有廣闊的前景,年產量將由過去的1600斤上升到7000斤左右,還為國家節約木材上千多立方米。

  改革傳統生產方式,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大力推廣先進技術,這當然是好事。於是,我寫了一篇小稿子並很快見了報。哪知,在年底報社派人下基層征求辦報意見時,九龍墾殖場有人對我那稿子提了意見,說報道木屑生產香菇後,當地木屑沒那麽多,就人為地去山裏鋸木頭,造成了直接經濟損失。墾殖場領導因說了年產量要到7000斤,見了報,怕別人說吹牛皮,也有點硬著頭皮幹下去。

  意見反饋到我這裏,我有點緊張,畢竟剛參加工作,第一次碰到這樣的事情。雖然木屑生產香菇這事實沒假,年產量數字也是場領導提供的,可結局卻是好事變尷尬事。事出有因,我的稿件沒有失實,報社領導並沒有批評我。但我從自身來反思,感到自己有不足之處,需今後引起注意。一是“這裏木屑等原料充足”,要問“充足”在什麽地方,怎樣保證原料供應;二是年產量的數字,沒完成盡量不要寫得太具體。寫新聞時,記者不能別人說什麽就寫什麽,要作具體分析,要有鑒別能力,對事情要想得長遠一些,要留有充分的餘地,否則就會帶來遺憾。

  當記者有時是要受點委屈的

  這是一件多年來我都為之煩惱的事。

  一位專家、也是宣傳口的領導親自執筆組織創作了一部新編大型曆史劇,在南昌參加某研究會學術討論會暨年會的專家、學者觀看了演出,省主要領導也到場觀看。在這之前,宣傳口的領導通過報社領導,要我這“娛記”到他辦公室談了半天他創作這作品的過程,講了省領導怎麽重視,作品有怎樣的現實意義,目的就是要我做好宣傳工作。我隻是一名小兵,我隻能按報社領導的要求,做好本職工作,寫好我的新聞稿。演出的當天晚上,我忙到10點多鍾,交稿到夜班,部主任審完稿,再交當班老總通過,我就回家了。哪知,剛躺下,夜班就來電話,要我去改稿,估計是宣傳口的那領導有什麽意見過來。我按照部主任、夜班領導的意見改了稿,到零點過後才完成任務。

  第二天,翻開報紙,見我的那篇消息在一版右下方。我發現,我原稿寫了600多字,見報時隻有300字;原來稿件掛了部主任的名字,現在隻有我一個人的名字。後來就聽說宣傳口的那領導對此報道有意見。有人就告訴我,這是因為省領導對此劇宣傳有不同看法,才會出現這種低調處理情況,你是無辜的。但那領導可能不知道,也可能知道不好說別人,隻好怪你,你最好去那領導那裏解釋一下。我說,我怎麽解釋,又怎麽解釋得清楚。我沒去。

  以後,因工作關係,我時常碰到宣傳口的那領導,他總是很冷淡的表情。我有點無奈。心想,這能怪我嗎?為打破僵局,我又寫了一篇那新編大型曆史劇的消息,投到《戲劇電影報》並刊登了。之後,在一次表彰會上,我見那領導在主席台上,就上去告訴他《戲劇電影報》刊登的消息。他一聽是國家級報紙的報道,臉上有了點笑容,哼哈了幾句。現場很嘈雜,眾目睽睽,我也不知他說了什麽,拔腿就下來。這場“風波”就這樣過去了。

  當記者有時是要受點委屈的,但胸懷要坦蕩大度。因為新聞裏麵有政治、有鬥爭、有幕後、有學問,局外人是看不明白說不清楚的。

  文學,讓新聞特寫更有文采

  新聞特寫是報紙上常見的一種新聞體裁,時間性強,反映快捷,有感染力。因為是特寫鏡頭,可集中在一點上描寫,這就為講究文字技巧的文學提供了方便。

  我的一篇《小鎮流彩》注意了以色彩來做文章。開頭是這樣寫的:

  9月,流彩的季節。

  寧都縣黃陂鄉曾是中央革命根據地之一,是有名的“黃陂大捷”故地。當年這個鄉有3000多名好兒女參加紅軍,那熱鬧的歡送場景,使沉寂的圩鎮煥發出絢麗的色彩。

  9月9日,我們在這裏卻感受到另一種絢麗的色彩。

  這另一種絢麗的色彩就是商品流通。

  上午10時,正是趕圩最熱鬧的時候,圩場上人山人海,沸沸揚揚。這裏是周圍5個鄉的交通、經濟中心。趕圩的有本縣人,還有永豐、興國、宜黃等縣的人,日人流量達兩萬人,商品成交額10萬元。單豬肉一圩就可銷上百頭。

  我記敘了在農貿市場的見聞。

  在家禽市場,我們遇見大橋壩村的黃恒生。他告訴我們:今年他家養了80隻鴨,年收入嘛,他拍了拍掛在脖子上裝錢的人造革包,笑而不語。

  我們指著他腳邊裝鴨的兩個大籠子問:“這麽多能賣得掉?”

  “這還算多?”他指著身邊的幾十隻鴨籠告訴我們,這些都是他們村的。今年全村三十幾戶每戶養鴨都在五六十隻。

  我描寫了和農民交談的情景。

  由於商品流通活,這裏已出現了草席、鞭炮、粉條等各種專業村,全鄉每戶平均養豬3.75頭,雞鴨鵝飼養量達16萬羽。1至8月,全鄉完成稅收已占全年的87%。

  在所見所聞的基礎上我作了歸納。最後結尾:

  秋陽豔豔,我們站在黃陂河橋上,俯視圩場那閃動變幻的絢麗色彩,仿佛覺得,這色彩的原色來自曆史的深處,不斷融入新時代那燦爛光華,流向更美好的未來……

  全文做到了以現場說話,場麵集中,並首尾呼應。以色彩來顯文采,把曆史深處的紅色和現代商品流通的綠色相連,使文章有了厚重感,讓讀者對老區變化有了新的感受。

  言論是新聞的高端產品,莫輕易下筆

  寫報紙上的言論文章是件難事,盡管我的處女作體裁就是“文藝評論”,是在打倒“四人幫”後剛剛創刊的《江西文藝》上發表的。我進省報工作後,寫言論從不敢輕易下筆。那天,不知自己是哪根神經起了作用,寫了一篇言論文章,內容是希望領導多深入基層現場拍板解決問題。文中提到:現場拍板就是幹實事,不是做表麵文章。領導到現場,處理問題有的放矢,不是“空對空”,沒有花架子可做,沒有“皮球”可踢。現場解決問題,有利於鏟平文山,填平會海,杜絕拖拉、扯皮、推諉的現象。現場拍板意味著領導作風的轉變,有敢於負責、勇於進取的精神,有利於及時解決前進中的新問題,多幹實事,把工作做到基層去、做到群眾中去。

  文章送審時,社領導說,文章主題鮮明,觀點正確,有新意,可發,隻是題目《現場拍板要有真功夫》力度不大。改了一個更鮮明的題目《提倡現場拍板》。文章近千字,在一版發表後,有點反響,在社內有點議論紛紛,有人持不同觀點。就在我的文章發了不到一星期,同樣在一版發了我們報社同事的一篇言論《也談現場拍板》,文章在肯定現場拍板積極意義之後,筆鋒一轉,指出,現場拍板容易出現領導拍腦袋輕易作決定的失誤,作決定還是要多調查坐下來研究,拍板不宜多在現場。這下好,就“現場拍板”這一命題爭鳴起來了,而且是在本報。這是不是領導的意思呐,目的讓黨報生動活潑起來。緊接著,不幾天,又來了一篇《再談現場拍板》,一時間,我感覺自己成了眾矢之的,弄得我進出報社都要低下頭。我問社領導,我要不要“應戰”,為自己“正名”,社領導笑笑,說,沒事,誰也沒錯。看,領導高明之處就在這裏。

  爭鳴很快就結束了。打那以後,我更畏寫言論。不過,我對有新觀點的言論文章還是喜歡看。言論要點犀利,要點鋒芒,也要注意不能以偏概全,走極端。總之,言論是新聞的高端產品,必不可少,應當容許適當範圍內討論,天塌不下來。

  新聞工作者要善於交朋友

  20多年前,我到井岡山采訪,宣傳部的同誌給我介紹情況,說井岡山博物館有位老同誌叫毛秉華,長期堅持義務宣傳井岡山精神,值得宣傳。我隨後接觸交談並了解到,此人真的不錯,事跡突出,精神可嘉。但也有人對他有看法,主要是講他在“文革”中的經曆。人無完人,更無聖人,何況在那動亂的年代,誰能保證不犯點錯。我開始謹慎地對毛秉華義務宣傳井岡山精神進行報道,隨著對井岡山精神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大,我也加大了對毛秉華宣傳的力度,發了專訪、通訊、報告文學。一段時間,我甚至成了毛秉華的“經紀人”,省報有重要宣傳策劃,要介紹毛秉華就讓我來完成;有新聞單位的人上井岡山采訪毛秉華,就問我怎麽樣才能找到他。我們成了忘年之交,經常有信件、電話來往。我每次上井岡山,哪怕再忙,都會和毛秉華見麵交談;他有什麽困難包括工作上遇到的煩心事也會找我交流。我們從工作關係,成為朋友關係,甚至日常生活中還有一種牽掛,這種感覺挺好。

  當記者總是要和不同人物打交道,特別是和先進人物交往,這對記者有好處。我們可以從先進人物身上學習到許多好的東西,同樣,先進人物也可以從記者這裏得到鼓勵、鞭策,以利於自己的成長和完美。有的記者把采訪先進人物僅僅當成單純的工作任務,完成任務後就算了。有的記者就會把自己報道過的先進人物當作自己平時的聯係對象,進行追蹤式報道。一個人的成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個好典型的宣傳也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塑造”成功的。我們不能說每個記者報道過的先進人物能長年先進下去,但對先進典型進行關注,盡力去“幫助”他們,這也是記者的一種責任和使命,最少是工作的一種需要。如先進人物能在記者的關心下,一直“紅”下去,這也是新聞工作者的光榮。記者人生中多幾個這樣的“先進”朋友不也值得驕傲嗎!

  在我的記者生涯中,就有這樣的幾個好典型、好朋友,除毛秉華外,如醫療界易為民、戲劇界塗玲慧、教育界塗讚珠、商業界熊林根、企業界劉浩元等。在和他們的交往中,我收獲的不僅僅是好思想、好作風和好品德,還有友誼、信任和智慧。

  宣傳報道中快與慢的節奏把握

  外出報道,特別是在外省市,發稿就不是那麽方便,上世紀80年代還靠打長途電話,發電報,發傳真。要掌握好宣傳上的節奏是要花力氣的。一次,我隨獲得全國戲劇梅花獎桂冠的省贛劇團演員塗玲慧赴京領獎,記憶深刻。

  出發之前,報社也沒交代有多少任務,隻要求對頒獎發個報道就行了。赴京費用是贛劇團出的,他們當然想多點宣傳。因有好幾天的時間,采訪主人公有充分的時間接觸,和她的同事又可隨時隨地了解情況,對采訪計劃我有了一個大致的安排。在火車上,我和她的同事進行了海闊天空的交談,中心是圍繞著塗玲慧這個人物展開,收集到她的諸多刻苦練功、虛心學藝等材料,到京後,又抓緊時間專門和她進行了交談。在送戲進大學的過程中,又見她為等因堵車遲到的演員,救場唱歌一連唱了5首,表現了很好的敬業精神。這些,對宣傳這個典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在頒獎典禮後,趕回住的小賓館,已是晚上11點多鍾,立即打長途電話到報社夜班。明天的稿子已定了,因版麵緊張,隻給頒獎典禮在一版要聞留了一條簡訊的位置。我這邊立即電話報稿過去。第二天打電話到同事一問,隻發了一條不到百字的稿子。打電話的時候,贛劇團的同誌就站在我身邊,我臉上有點難為情,人家請你來,就發三行簡訊,有點對不住吧。

  回來之後,我向老總說了自己的看法,並提出這次外出再發一篇稿子。他同意。於是,我在回來沒幾天,又在一版發了一篇《贛劇迷住大學生》,對塗玲慧的這次進京活動、以及贛劇團用改革的精神振興贛劇作了全麵的報道,總算對贛劇團有了一個交代。這篇稿子還獲得了當年的江西新聞獎三等獎。以後我對塗玲慧進行了補充采訪,寫了一篇報告文學發表。塗玲慧對我的報道很滿意,她在成為名人後,常把我的“範文”給要采訪她的記者看。她不知道,對她的宣傳,十分曲折,差點夭折了。

  宣傳報道中,有時候要快,有時候要慢,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把握。快時要充分利用時間,慢時要充分利用材料。快是機遇,慢是功力。真正有水平的好記者往往是沉著冷靜,後發製“稿”。

  在正麵宣傳中,反思一下如何?

  在我們記者寫的新聞稿中,往往是一個調,報道一個活動或一件事都是說怎麽怎麽好,很少反思一下不足之處,或我們與別人的差距在哪?包括我寫的稿子在內。這也許是我們片麵理解了正麵報道這一概念。

  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在南京舉行,我作為特派記者前往。東道主江蘇省在辦“節”思路上充分盡其創新之能事,他們在向國內外賓朋展示一道道“藝術大餐”的同時,更在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藝術成果、經濟頭腦、文明之花以及整體形象。他們打出的“蘇風蘇韻”文化牌,給了我們不少有益的啟示,感受很深。相比之下,我省打“文化牌”有許多方麵需要向他們學習。

  回來之後,和同事一商量,寫了一篇通訊《亮出自己》。文中指出:江西要真正讓外界更好地了解自己,通過文化牌,把藝術水平、城市設施、市容環境、整體形象等都帶動起來並得以改善提高,非得要有大手筆、大動作才行。贛劇《還魂後記》、話劇《古井巷》均榮獲了此屆藝術節的二等獎--“優秀劇目獎”。令人遺憾的是,這兩台觀眾看了都說好的劇目卻由於自我宣傳沒到位,影響不夠大。文中還提到:本屆藝術節不搞無償贈票,一些觀眾長期養成的文化消費不花錢的心態得以扭轉,參與經營的演出公司也是皆大歡喜。而在江西,不少演出經紀部門卻是步履維艱,演出市場特別是雅文化演出經濟效益不甚理想,這其中有端正“看風”的工作要做,而想方設法去激活、培育市場也是有關部門需挖潛的。

  稿子寫好之後,原擔心社領導會有所顧慮,發不出來,哪知,亮綠燈,通過。見報以後的幾天,我坐在辦公室,有點忐忑不安,怕有關單位打來電話,想著怎樣解釋。沒有電話。隻是在以後的場合中,我見到參加六藝節的我省有關部門的帶隊人,雙方都有點尷尬。我想,我文章的出發點是好的,在肯定成績的基礎上,作點反思並不為過吧。遺憾的是,這篇我花了功夫自認為滿意的作品,沒有獲得任何獎項。評獎是不是也喜歡“鮮花”而不喜歡“荊棘”?那我就不得而知了。

  采訪中要學會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想起一次采訪的尷尬事。

  我和一名女記者在星期天上午,趕到采訪對象的家中。她是我省一所文藝院校的負責人,是從基層選拔上來的女領導。就是因為她敢作敢為,事跡突出,文化廳領導才向省報推薦宣傳她。事先我們也看了一些材料,覺得很符合我們黨報所需要宣傳的文化體製改革的先進典型。

  她是外地人,住的地方是在省城一棟居民樓裏,是暫時借住的。時至初夏,天氣還是有點熱,我們想早去早點收工。怕采訪時間不夠,我們上午8點半就來到她家中,見廳堂還有那麽大。我們事先做了充分準備,列了提綱,準備了要提的問題。開始采訪氣氛很好,她回答得也很有條理,漸漸地我們發現她有點心不在焉,思想不集中,還時不時到房間裏麵去。到了9點半鍾,她突然站起來,說了一句:對不起,今天就到這裏吧!見我們驚訝,趕忙解釋:我丈夫和兒子憋在房間裏麵不能出來。(意思是天氣太熱,在家裏男人都是習慣打赤膊,有外人就不方便。)一下子,把很好的采訪氣氛打破了,我們隻好就此打住,悻悻地出門,有點像被趕出來的感覺,狼狽得沒有約定下次采訪的時間。

  采訪成了半拉子工程,要不要報道、能不能報道好這個典型也成了問題。本來,被采訪對象的丈夫和兒子穿好衣服出來就行,這不應該成為中止采訪的理由。我感到別人有點並不把你的采訪當一回事,甚至對宣傳也感到一種厭煩,隻是應付,怕宣傳出去麻煩更多。這種現象在我的采訪經曆中常會遇到。我就碰到過一位有佳績的企業家,他開始對采訪還不反對,後來我們之間熟悉了,話就直說:“你就不要寫我了,你的稿子一見報,稅務部門的人第二天就上門,我的思想並不是那麽先進,正當的稅我會交,但我不想多交,更不想被迫。”你說,遇到這種情況,你要不要再采訪下去,還去不去寫這個人?

  所以說,當記者要學會和各種人物打交道,要學會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從容不迫,得體解決。這是當記者的基本功,也是對記者素質的考驗。

  報道方式的改變往往能出彩

  我那次在高安采訪,縣委宣傳部給我推薦了縣新華書店一名勞動模範,說他的事跡很好,並有現成的材料。從現有的材料上看,這是個兢兢業業的“老黃牛”的典型,寫消息一時找不到新聞由頭,發也是“豆腐塊”;寫通訊沒有很生動的情節,要想寫得很精彩怕不行。琢磨了半天,我決定走近采訪對象,用近鏡頭跟蹤式的形式,寫一篇現場新聞,並參加華東九報競賽,題目為《送書萬裏情--隨盧幹成下鄉送書速記》。文章采用寫一段現場見聞,突出其真實感和現場感;再交代一段事跡材料,增加稿件分量和厚度,使讀者對主人公有個全景式的觀照;再糅進記者的評述,盡量使稿件真實、生動、新穎。

  文中寫道:

  汽車在一幢不著村落的獨家屋前停下。盧幹成提著一捆書,老朋友般地喊著:“棟梁,給你送書來了。”

  這家的主人叫熊棟梁,養魚專業戶。

  熊棟梁這位後生對我說:“我和幹成1984年就認識,他常來我這裏送書,加起來已有1000多元的書。我承包了60多畝水麵的魚塘,每年純收入都有七八千元,這有他的一份功勞呐!”

  今天,盧幹成又給這位專業戶送來了《淡水養魚技術問答》《魚類常見病防治》等9本書。

  (他送書送到專業戶魚塘旁,也送到農民田頭、農村幹部家裏、甚至教師的床頭邊。有次為送一本《日語會話》給一位青年人,竟先後跑了4趟,行程50多公裏。)

  接著,盧幹成來到茜頭行政村王家村民小組。一進村他就向養豬專業戶楊柳英家走去。

  結尾往往是最要緊的,是文章出彩的地方。

  從中學出來趕回到縣城,已是11點25分。盧幹成要趕往地區新華書店開會,開往地區的班車是中午12點。我說:“看來你又得誤餐了。”

  他很平常地說了一句:“沒關係。”

  (望著他匆匆離去的身影,我不由想起他在一份材料中寫下的一句話:“甘當一輩子農村圖書發行的老黃牛。”十幾年來,這位模範共產黨員、全省農村圖書發行先進工作者,正是用這種精神來鞭策自己的。)

  稿件見報後,薑總在上麵批示:“送書萬裏情》寫法是一種新的敘述,記者這種跟蹤采寫方法可以提倡,使人有身臨現場之感。”還要我寫一篇采寫心得登《報社生活》。我的采訪體會是:新聞內容是主要的,但運用什麽表現形式也是十分重要的。出新、出彩,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要有載體、要有方法、要有創新。

  觀念決定文章的思想高度

  在人民日報大地副刊發稿是不容易的,何況是一篇有點鋒芒的雜文。

  緣由是那天看江西電視台的新聞節目。說是某地修高速公路,為保護一棵古樹,決策者不惜彎路,多花了900萬元。畫麵很快,但我記住了,明白:一棵古樹+保護費=900萬元。我從電視裏知道這棵古樹很珍貴,全國少有,的確該保護。可我想,現在是新世紀,科學發達了,“移動”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如上海博物館整體移位的報道,轟動一時;南昌八一起義紀念塔移位的消息也出現在媒體上。按理說,移動一棵樹技術應該不成問題。算一算,就算移樹花去90萬,也可省去810萬,節省了十分之九的資金。

  還有,這900萬是誰的?修高速公路的錢一般是國庫裏的,是納稅人的錢。如是世行貸款,哪怕是低息的,也要還。一擲近千萬,誰不心痛?即使是大老板也會掂量許久,考慮兩全其美的好辦法。

  有人會說,保樹彎道,政治意義更大,給外界的形象好。但如今是市場經濟時代,建設要講成本,講效率,要會算經濟賬,辦事講究即好又省。科學發展觀中,就包含了不圖表麵形式,不喊空洞口號,更不能作秀,一切從實際出發,以科學的態度去處理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這保護古樹及生態環境也要用市場的眼光。

  想到這些,我就寫了一篇雜文,題目就叫《1+?=九百萬》,對那種在經濟建設中,隻算政治賬、不算經濟賬,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現象給以批評,提出要轉變觀念用市場經濟的眼光來處理問題。考慮到這新聞是發生在江西,我的稿件就沒在本省媒體發,直接投了人民日報,因稿件觀點有點犀利,人民日報也猶豫了一段時間,最終還是發了出來,題目改為《多花了九百萬》。發表的當天,央視《朝聞天下》還點評了此稿,作了摘讀。(這篇稿件的責任編輯是人民日報大地主編徐懷謙,他也是一位知名的雜文家,因患抑鬱症,2012年8月22日跳樓自殺,令我震驚,深表哀悼。)

  還有後續故事。發表保樹彎路此新聞的某設區市報社,把此稿作為當年全省好新聞的重頭稿參評。在評委會上,開始保樹彎路稿獲一等獎的呼聲很高。一名看過我在人民日報發的文章的評委,同意我的觀點,對保樹彎路稿提出質疑,得到大多數評委的支持,結果那稿子一擼到底,什麽獎也沒得到。

  後來,那位評委告訴我這評獎的事,我竟感到有點歉疚。我的一篇稿子,讓人家一個一等獎弄得泡湯了,罪過啊!

  一篇未發表的“好稿”

  在一次整理文檔中,我發現我寫的一篇通訊稿,是用江西日報150字一頁的老式稿紙寫的,共4頁多一點,標題箋上引題:在毛澤東《講話》發表50周年前夕,有一本書的出版--主題:拍板:6小時。文章不長,我全文照抄:

  時下,在各種各樣的“難”中,“出書難”也是一種。

  有不難的例子嗎?有。

  4月初,贛州地區文聯中年作家黃立民等人赴今年遭受洪水侵襲的贛縣、南康等縣采訪,為老區人民在抗洪中表現出的可歌可泣的事跡所感動,萌發了寫幾篇係列報告文學的念頭。回到贛州與有關部門聯係出書,回答要一萬元。

  5月初,黃立民到南昌開創作研討會。在發言中,他情緒激動地談了自己在災區的切身感受和出書的想法,他說:“地委書記說了,一萬元,對一個地區來說不是太大問題。但有一萬元,就能幫助幾十戶災民度春荒。我要說,同誌們到災區去看看吧,你們定會被老區人民在大災麵前所表現出的英雄氣概和獻身精神所震撼……”

  與會的作家、學者報以熱烈的掌聲。省文聯、省作協領導表示要為出書盡力。

  5月6日上午,黃立民來到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和社領導談了災區情況及出書的構想。隻談了半個小時,社領導當即表明態度:贛南受到這麽大的災,出版社應該有所表示,哪怕虧點也要出這本書。

  黃立民說,為了出版社少虧點,我們不要稿費。

  當天下午,黃立民就填了圖書審報表格,從匯報設想的草簽合同,僅有6小時。

  時值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50周年前夕,就一本還未問世的書《永不陸沉的紅土地--92贛南抗洪紀實》的出版,可以這樣說:這是紀念《講話》,讓文藝更好地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一個最具體實際行動;這是文藝工作者和出版部門對老區人民無私的愛的奉獻!

  這稿子從發現之日雖然已與寫作的時間相隔有20年,自己仍感覺是篇主題重大、思想性強,有時效性、有可讀性,文字生動簡潔的“好”通訊,怎麽會沒發出來呢?

  也許是自己的稿件沒有及時發到總編室,錯過了最佳時間;也許是這類稿件太多,當時版麵緊張排不上去;也許是自己的稿件事情太小、分量太輕,部主任沒有通過;也許……

  總之,這是一個遺憾,反思一下有好處。

  新聞報道也要闖“新路”

  華東九報經常舉行新聞競賽,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又開展了一次規模較大的較量,看誰家報社能把改革開放這重大主題寫好。

  新聞是曆史的初稿。的確,改革開放是大題材,要把江西改革開放30年的亮點以典型形式展現出來,是要認真琢磨的。要做到有代表性、有地方特點、有典型意義。

  我首先想到了井岡山。作為革命搖籃,井岡山一直是以紅色著稱。改革開放以來,井岡山在唱響紅色主旋律的同時,以旅遊業、農副產品生產、手工業加工等來發展經濟,以綠色經濟來促進當地進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規模。我平時常去井岡山走走,關注那裏的一步步、一點點的變化,包括建設設施外貌上的、人的精神觀念上的。對那裏的情況我是十分熟悉。

  作為熱門題材,井岡山的稿件發了無數,包括寫改革開放內容的。怎樣才能出新出彩,我認真思考著。井岡山精神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敢闖新路”,怎樣在稿件中突出井岡山精神,讓它展示其新時代的光輝,把“闖新路”內涵充分挖深挖透。我來了個“主題先行”,即先定三個內容的小標題:築新路-舊貌變新顏,闖新路-久有淩雲誌,繪新路-世上無難事。第一部分寫自然外貌上的變化,第二部分寫人的觀念上的變化,第三部分寫井岡山人在人生之路上的變化。這樣,物質的-精神的,有形的-無形的,看到的-感悟的,各個層麵的都有。小標題並引用了毛主席的三句詩,以增加文采。

  帶著這個思路,我帶一名記者來到了井岡山采訪,搜集素材。第一部分自然外貌上的變化內容很多,特別是鐵路修到山腳下,高速公路修在半山腰,井岡山機場有了直達北京的航班,立體地表現了舊貌變新顏。第二部分寫井岡山人在觀念上的變化,抓“遊山玩水”,大力發展旅遊業,並從單一的紅色旅遊向多元化觀光休閑旅遊轉變,形成了支柱產業。第三部分寫井岡山人在市場經濟中,利用井岡山的資源,開展產業化規模經營,有了自己的龍頭企業、知名品牌,以及眾多的“光彩之星”和企業家,老區人的人生之路發生了巨大變化。文章材料翔實,業績突出,有新穎感,有說服力,也讓廣大讀者對井岡山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題目為《井岡新路》的文章,作為華東九報新聞競賽江西日報第一篇在一版配照片圍框發表,反響很好,最終成為江西日報參與新聞競賽唯一的一等獎。

  要善於從大處去確定主題

  那次去新餘采訪,準確地說,是市委宣傳部請去抓省報頭版頭條稿子。他們準備了許多材料讓我們看,有領導的重要講話,有建園林城市的,有新能源開發的,有發展旅遊興市的……很全麵、很詳細。可不是材料數字一大堆,沒有觀點和歸納,就是原來報道過,沒有什麽新意。弄了半天,頭條定不下來。宣傳部的同誌很著急,認為我們要求太高,這麽多材料,篇篇都有分量,就找不到一條上省報頭條的稿子?

  當時,正值全國兩會召開,我認真學習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想從中找主題。我考慮,新餘是個新型產業興起的城市,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在全省嶄露頭角,我看到的這方麵材料感到有特點,關鍵是從中提煉出一個符合當前宣傳形勢又有點新意的主題來。在溫總理的報告中,一行文字吸引了我:“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在保持出口平穩增長的同時,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優化出口結構,鼓勵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我眼睛一亮,有了,我馬上把新餘市抓開放型經濟的材料找來,認真研究,隨即寫下了標題:《(引題)堅持以產業招商為主抓手 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主題)新餘開放型經濟創三個全省第一》。接著又去了市裏有關部門和海關采訪,補充材料,重點突出這個市在開放型經濟上的喜人成績。這樣,一個有新意、有特點、有衝擊力的頭版頭條就這樣產生了,並“插隊”越過許多審好的頭條很快就見了報。

  新聞的主題太重要了,簡直就是新聞的生命。寫大稿子,就要從大處著眼,用大眼光去觀照材料,從而引來思維靈感,激情醞釀出佳作來。事後市委宣傳部的同誌說,我們學了一招,就是寫頭版頭條要認真學習中央領導的重要講話,比什麽都管用。這話我覺得有道理,最少方向是對的。

  抓了一個內參大項目引反響

  我省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一大批大項目落戶贛鄱大地,成為江西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強力“引擎”。但在大量上報的重大項目中也有魚目混珠、以假亂真之舉,並引起了廣大幹部和群眾的不滿。省委書記蘇榮在一次論壇講話中指出:要防止在抓項目上弄虛作假。

  當時我在台下聽到省委書記這一句話,心裏就靈光一現,我為何不抓一個內參的大項目?雖說抓大項目是省裏的亮點工程,弄不好會擔個給“領導摸黑”的責任,但存在的問題是有目共睹,不反映上去就是記者失職,何況還有省委書記講話這尚方寶劍。

  於是,我與兩名具體負責內參的記者針對群眾反映的假大空項目進行了調查,發現大項目中弄虛作假並非空穴來風,在那些假大空項目中大致呈現出三種情況:一是“舊酒”貼上“新標簽”,老項目換上一個新名字,或變換一個合作者,反複上報;二是隻有空架子,項目落戶地隻見征地或空廠房,根本沒有實質性內容,企業能否前來投資也不清楚;三是純屬子虛烏有,項目落在哪裏都不知道,大項目投資數字卻在不斷增加著上報。

  根據群眾反映:某市工業用地大量土地閑置,尤其是引進的浙江某集團投資8億元的機電產業項目,其所征千畝土地隻是簡單地建了圍牆,根本沒有實質性進展,也無開工建設跡象,群眾懷疑該集團是在“圈地”。我們來到引進的項目現場,隻見一大片新推平的土地上隻有幾堵低矮的圍牆,新安裝的路燈和建有景觀帶的道路縱橫區內。我們以客商的身份走進項目管理辦公室,首先問起投資一事,辦公室的同誌也不乏怨氣,一位同誌指著區內斜對辦公室大門的那一大片土地說:時間過了一年多,除了圍牆什麽都沒有。一位同誌坦言:此項目落戶時熱熱鬧鬧,要求“三通一平”必須馬上到位,可時隔不久就冷冷清清了。對此,當地百姓也頗有怨言:項目簽約時,紅地毯,大彩門,氣派很大,十分壯觀,但之後就沒有名堂。

  我們來到某市工業園區,著重探訪某公司情況,該企業上報省裏的數據是:總投資2億元,2008年2月開工,一季度在建投資800萬元,1至4月實際進資3000萬元。市發改委統計其至當年6月投資為1.25億元。可以肯定,這樣一個重大項目落戶,在當地工業園應該是十分清楚的,可問起這企業園區的人都是搖頭。該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辦公室同誌回答是:在建。相關領導承認:該項目隻是當地領導與浙江某集團接洽過幾次,對方能不能來都無法確定。隨後,從園區“服務卡”上得知浙江某集團相關負責人的手機號,電話接通後,對方說:該項目還沒有啟動。

  我們又來到某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尋找某上報的公司情況,管委會的同誌告訴我們:他們沒有聽說過這企業。我們驅車到達公司所在地,請鎮幹部帶著我們認一下具體落戶位置,可鎮幹部們有的說:正在選地。有的說:正在征地。而且都說不出具體的地點在哪裏。最後,記者才明確了上報的某公司至今還未完成征地,卻敢堂而皇之地上報省裏為重大項目。

  當然,在調查中不少幹部也道出了自己的苦衷:能否引進大項目不僅體現著幹部的能力,更是領導幹部的重要政績指標。為調動廣大幹部招商引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的地方已經出台了“以項目論英雄”的幹部任用原則。但產業轉移和經濟發展自有其內在規律,不會隨著人們的意誌為轉移。隻有當環境和相關綜合因素形成了“強磁效應”時,才能招之即來,或不招自來。然而,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少數幹部浮報虛報,以假亂真,致使上報省市的重大項目無法真實地反映江西發展速度,並造成不少土地閑置,且在群眾中造成了不良影響。

  采訪和收集起來的材料不少,我們作了整理,抓問題突出的假大空項目,並注意地區平衡,不集中在一個地方。文字上也是認真推敲,注意措詞的準確性,從文字上看出記者善意批評的良苦用心。我們清楚地知道,指出某一地方的問題,哪怕是不見報的內參,因是送省領導案頭的,某一地方領導是有壓力的。領導也是凡人,不是聖人,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批評的話。何況,領導頭上還有頂能大能小的烏紗帽。

  那期內參發出去以後,我們包括社領導都有點擔心,怕接到上麵批評的電話。在第五天,從有關方麵傳來信息,省委書記蘇榮作了批示:“此文可作為信息件或參閱件印發至各設區市黨政主要領導。”這是蘇書記到江西任職以來,第一次對省報內參作出批示。

  還有一個後續故事。涉及假大空項目的某市委領導,把市委宣傳部頭頭叫到辦公室,批評他,說:寫內參的記者下來了,你們怎麽不知道,弄得這麽被動。

  看,婁子捅大了吧。好在受批評的對象沒有一個跟我們和報社正麵接觸,說明我們的稿子真實準確無可挑剔。

  構思巧妙是文章成功的關鍵

  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常年組織采風活動,並開展評獎,我經常參加,得過多次獎,可最滿意的是2005年蘇州筆會那次。

  在我印象中,“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蘇州,應該是小橋流水、亭台樓閣的園林市貌,也隻有這樣的城市格局來發展旅遊,來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人民致富。到了蘇州一看,城市園林化沒錯,到處是鶯歌燕舞、綾羅綢緞,旅遊大巴穿行街道。令我吃驚的是,這座城市的現代化工業園區,已有世界500強53家84個項目,實際利用外資近百億美元,眾多高新科技產業的“蘇州製造”,奠定了世界最具潛力城市之一的地位。

  蘇州,完成古老城市向現代城市的轉型,先進在於人文。而在金雞湖畔,一座匠心獨運的現代雕塑--“圓融”,深深地吸引著我,這是蘇州城市變遷的一個標誌性建築。圓融,曾被推為儒學一種最高境界,一種源遠流長的中國人文精神,如今,又現代地用在不拘一格、相融共生、和諧統一的發展理念上。

  於是,我把象征古老文明的拙政園,象征現代發展的工業園,象征城市變遷的人文精神的圓融,放在一個鏈條上去構思,表達園有美,園駐情;園言誌,園傳世。園園都從畫中來,園園都是精氣神。從拙政園到工業園,蘇州人將傳統和現代、藝術和科技很好地連接起來,而這一切,來源於發展理念圓融精神。園-園-圓,題目出來了,中心凸現了,文章就像框架建築一樣,很快就搭建起來,寫得很順手。

  我是在征文快要結束時將《園園圓》寄給副刊研究會。據研究會負責人後來告訴我,評委一看到我這題目就吸引了,認為我的文章構思巧妙,別具一格,很好地反映了蘇州發展的內在原因,有一定的深度。一下子超越了原定的排在前麵的獲獎作品,將我的這篇稿子評定為一等獎。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