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四章 敦煌四記

  杜衛東

  說敦煌是一座藝術的寶庫,實在是一句太平庸的讚詞了。可是,不平庸又當如往何呢?即便聚天下文人之力,竭盡文采,扯藍天白雲當紙,來盡情描繪敦煌石窟的絢麗與奇,怕也是一瓢之於東海吧!

  所以,從敦煌回來月餘,我未著一字。不是不想寫,而是不敢寫。且不說我於繪畫一竅不通,就是聲明遠播的名家大師,麵對用金粉五彩繪就的敦煌壁畫不是也呆若木雞了嗎?日本著名畫家平山鬱夫曾這樣形容他們看到壁畫的情景:一個個仿佛被施了魔法,久久站立,啞然失聲。許久,才帶著哭泣般的聲音叫了一聲:“啊,真了不起!”

  啊,真了不起!隻幾個字,簡單平常,毫無文采,賣漿引車者流皆可脫口而出。可是,誰又能否認它所蘊含的博大與精深呢?

  徜徉於敦煌石窟,說是一步一蓮花,一石一尊佛並不為過。麵對以佛教經典故事為主要表現內容的敦煌壁畫,我是一名虔誠的香客,隻是不知道,這一束心香該插在哪裏才是。

  對話彌勒

  我在九十六號窟中佇立。

  九十六號窟是敦煌最大的石窟,其中供奉的彌勒佛高度為近三十六米,乃全國泥塑大佛之冠。隻不過,這座彌勒佛和我們常見的那個笑容可掬、布衣大肚、隨地而臥的彌勒佛不同:他呈坐姿,兩腿自然下垂,兩腳著地,雙手支在腿上,目光下視,其勢高大威嚴。加之容納大佛的洞窟是一個高聳的空間,下大上小,石窟向上弧轉收小,下部的平麵為方形,站在窟底仰視大佛,越發感覺空間高聳,大佛威嚴,天地悠悠,人生渺小。

  “彌勒”為梵文音譯,漢文譯為“慈氏”,是佛教的未來佛。據說他降世成佛後,會出現太平盛世:雨澤隨時,穀稼滋茂,樹上生衣,寒暑自用,人壽八萬四千歲,女子五百歲才出嫁。這樣一個虛幻美妙的世界自然令人憧憬,所以世人急切希望彌勒能夠早日下生成佛,降福人間。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趁機自稱是彌勒下世,登基稱帝。九十六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造的。

  這以後,每逢農曆四月初八的佛誕日,四方百姓便拖家帶口,攜帶供品前來九十六號窟燒香拜佛。

  且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來見證一下當時的盛況-

  祭拜開始,青衣布履的和尚擊鼓鳴鍾,口中念念有詞。他們或稚氣未脫,或滿臉滄桑,皆微閉雙目,肅穆莊嚴。鍾鼓之聲悠然響起,一聲緊接一聲,穿越眾僧虔誠的禱告,穿越人們饑渴的心靈,在長天大漠間回響。據說,鼎盛時期每日前來祭拜的人有數萬之眾,前後一個禮拜絡繹不絕,可見人們企盼天降甘露、佛賜恩澤的願望是何等迫切。不過,戰亂與災荒並沒有因為人們的美好願望而揖別人世,隨著絲綢古路的逐漸衰敗,敦煌石窟也一度荒草萋萋,路斷人稀。

  此刻,正是日落時分,九十六號石窟外,夕陽銜著最後的餘暉漸漸墜入與羅布泊相接的浩瀚沙漠,幾抹餘光透過寬敞的窗子灑在威嚴的大佛身上。在陽光的餘暉中,彌勒佛右手上仰,左手平伸,深邃祥和的目光略顯迷離,似乎端坐千年終有些倦意。我抬頭仰望大佛,正好與他下視的目光對接。於是,忙雙手合十,閉目屏息,於冥冥之中開始了與大佛穿越心靈的對話-

  請問:大千世界,人何以知未來,並修得來生?

  佛答:茫茫大千,無始無終。今生即往世之未來,未來即今生之因緣。現世的一切欲望轉瞬即為煙雲,留存未來的隻有人心而已。

  再問:何當以解?

  佛又答:世間沒有東西一成不變,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往事之因緣導致今生之狀況,現世之行為決定未來之去向。故佛法以為,因果是修得未來的舵手。此間,眾生業力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悟得了眾生即佛,也就悟得了佛法的真諦,眾生所係亦即未來,修得今生即是修得來生。

  佛言禪意頗深。吾生愚鈍,終不得詳解。再想發問,暮靄四合,陽光盡收,威嚴肅穆的大佛逐漸被夜色淹沒。他望著我的目光似乎蘊含深意,竟以一語中斷了冥冥中的對話-去看看前殿堂的幾層石磚吧。

  這幾層石磚莫非藏有玄機?我知道,那是1999年10月,敦煌研究所為了配合九十六號窟埋設電纜,在挖掘中,發現了初唐、西夏和元、清兩代鋪設的洞窟地麵。這幾層地麵高低相差一米,也就是說,從初唐至清代上千年間,石窟共計修繕了四次。每次重修後因為風沙太大,雖有僧人打掃,但日積月累,地麵都抬高了幾十厘米。敦煌研究所的考古人員在把這些珍貴的地麵清理保存時,每一層都在原處留存了幾塊石磚,依次在前殿堂左側用玻璃罩罩著,供遊人憑吊。

  我俯身細細地揣摩著這幾層石磚。

  我驚異地發現,磚上的花紋清晰可見,即便是最下麵一層的唐代地麵,也完好如初,時間的流水竟沒能在上麵衝刷出多少痕跡。其實,敦煌石窟多經修繕,許多部分已非原樣了,唯這幾層石磚靜靜地鋪在那裏,上千年間沒有被人做過任何修飾。望著這幾層石磚,我想象著製作和鋪設它們的工匠,他們的音容笑貌,他們的悲歡離合,竟在我的記憶深處一點點被激活了。上下相距一米,曆經卻是千年。千年的黃沙古道,千年的歲月流逝,埋藏了多少朝代更迭、征戰討伐,湮滅了多少英雄夢想、壯懷激烈?不是嗎?武則天以彌勒自比,自加尊號為“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妄想開創千載之基業,享受萬代之香火,雖不無建樹,卻終因重用酷吏,濫加殺擄,晚年又荒奢無度,縱情聲樂,在位十五年就被迫頒布了“退位詔書”。她煉丹求道,追求長生不老的做法,也被後世傳為笑談-正所謂“諸法因緣而生,諸法因緣而滅。因果才是修得未來的舵手”!倒是這幾層由幾代工匠精心製造鋪設的石磚,默默地見證著世間命運怎樣由人的行為所決定。它們告訴人們,塵世萬物皆為過眼煙雲,唯人心可以穿越時空而進入永恒。乞求來世,不如修好今生!

  不知道我的解悟是否牽強。可惜彌勒無語,已在塞外大漠的茫茫夜色中參禪入定了。

  饅頭柳

  我不明白,每天拜訪敦煌的遊客成千上萬,為什麽沒有為這株饅頭柳留下一行讚美的詩文呢?

  比起“沙不平鋪,堆積而起伏,低者十米八米不等,高則二百三百米直指藍天,壟條縱橫,遊峰回旋”的鳴沙山,它確無驚人之貌;比起“其水澄澈,深不可測,彎環形如半月,千百年來不溢,不涸”的月牙泉,它更無神奇之處。可是,就是這樣一株盈盈碧綠的柳樹映入眼簾時,我的心竟倏地一顫,仿佛在滿耳西北大漢的高亢秦腔之後,又聆聽到皓齒吳娃的一曲牙板清歌。

  那是我們觀賞了月牙泉和鳴沙山,踏上歸途的時候。汽車駛離山腳,行不多遠,一株枝繁葉茂的饅頭柳突兀地挺立在茫茫沙海之中。此刻,夕陽正氤氳著無限的依戀,把無數條金絲線拋向喧囂的塵世。在落日的餘暉中,漫漫黃沙披金戴玉,反射出耀眼的光暈。就在這金黃的世界裏,這株生意盎然的綠柳迎風搖曳著它那一頭碧綠的枝條,傲然、淡定,從容而又執著。

  我驚呆了!不由想起千佛洞的緣起:公元366年,手持錫杖,雲遊四野的樂僔和尚來到三危山。正在峰頭茫然四顧,準備找個地方棲宿,忽然眼前金光萬道,雲蒸霞蔚,似有千佛躍動。他雙膝一彎,長跪不起,發出宏願在此築窟造像,再現眼前聖景。我想,這黃風大漠中的綠柳突然映入我的眼簾,莫非也如那一山佛光,是在向我昭示著什麽?於是,忙叫司機停車。我不敢近前打攪,悄悄搖下車窗,默默地向它注目致意。當地的朋友見我對它癡迷,才有些惋惜地告訴我,除了拍攝它的照片獲得過全國攝影大獎以外,還沒有一個文人為它留下隻言片語。

  我惶惑。是因為它孤獨嗎?或許,它的震撼正在於它的孤獨啊!倘若這茫茫沙海裏齊刷刷一排垂柳,雖也壯觀,卻隻會令人歡愉,而不會讓我駐足沉思。“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孤獨作為一種生命形態,呈現給我們一種別樣的意蘊。“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發現自己,因此人們需要不時的孤獨與沉思”,說這話的挪威人南森一定是有感而發,他所以在北極探險和動物學等方麵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孤獨或許正是他成就的催生婆呢!仰望璀璨的星空,哪一個事業有成的飽學之士,終日於酒席宴上虛與委蛇,在名利場上博弈爭鋒?所以郝胥黎才如此斷言:越偉大越有獨創精神的人越喜歡孤獨。

  孤獨,有時和雄渾同義。比如,麵對這株大漠中的饅頭柳,誰能說隻有泰山絕頂、黃山雲海、八月十八的錢江潮、蜿蜒萬裏的古長城,才配稱雄渾?這株生意盎然的饅頭柳,難道不也是對雄渾的最好解讀?雄,強有力;渾,奮不顧身也。它傳遞給人們的不是一般的美感,而是當生命力受到阻遏而後激情迸發的振奮感,麵對險惡的生存環境,奮起抗爭而湧動於胸的勇氣和自豪。在幹旱的沙漠,這株饅頭柳靠深植於沙漠間的根須一點一點地汲取著水分,然後把它輸送給碧綠的枝條,綻放出一團生命的璀璨,令人歎為觀止,浮想聯翩。麵對著它,身處順境的人應該更加奮發;身處逆境的人也會觸景生情,感悟頓生,重新煥發出抗爭的勇氣。

  孤獨,不同於寂寞。寂寞是一條狹窄的甬道,兩邊枯草離離、殘花落敗;而孤獨則是一條五彩雲虹,藍天為襯,氣象萬千。

  孤獨,更不同於空虛。空虛是一件落魄的衣衫,它使你在別人鄙夷的目光中內心戰栗,在自我否定的心境裏精神萎靡;而孤獨則是一襲豪華的裘皮大氅,在朔朔寒風中,你因為它而溫暖;在明槍暗箭前,你因為它而堅強。

  孤獨,是令人享受的。現代人越來越被變幻萬千的社會生活物化,通往生命終點的每一處驛站,都擠滿了為登上華麗動車而爭搶五彩車票的人群,一生之中難得有屬於自己的寧靜與淡泊。孤獨,卻給了我們省察自己內心的可能,與心靈對話的空間。享受孤獨,就是不為世相的浮華所誘惑,按照內心的呼喚,守護好自己的信念,讓人生多一份有意義的精彩;享受孤獨,就是不被內心的孱弱所擊倒,厘清歲月的航道,由思想的燭光引領,執著地走向生命的既定目標。

  如果說聚會是眾人的孤獨,那麽孤獨就是一個人的盛宴。這株饅頭柳夠有造化了,它在滾滾黃沙之中,生長得如此健碩,一定是盡得大地之靈性、日月之精華。它與沙鳴山為鄰,月牙泉為伴,日觀黃沙漫漫,夜聽泉水潺潺,在極其惡劣的自然生態環境中,綻放著生命的絢麗。它多像一位襟懷博大、品德高潔的智者,默默地向希望讀懂它的人訴說著人生際遇、世事無常……

  王道士

  記述敦煌,無法回避王道士。

  王道士就像一道坎,繞過他,博大精深的敦煌學便是一片虛無;麵對他,我們又會平添幾分糾結、幾分惆悵。

  看過王道士僅存於世的一張照片-這是那個叫斯坦因的英國人給他拍攝的。就是這個斯坦因,像一條聞腥而至的獵犬,於十九世紀初遠涉重洋來到敦煌,費盡心機取得了王道士的信任,用四十錠馬蹄銀換取了堪稱無價之寶的萬卷經書。此後,又有幾個外國探險家接踵而至,以極少的銀兩從這個叫圓籙的道士手中,盜買了大量經卷、佛畫、印本、文書。蒼天無語,國寶外流,王道士也因此背負了百年罵名。

  照片上的王道士個子不高。他身著道袍,神色黯然。眉眼之間,似有幾分茫然,幾分無奈。

  王道士的茫然是有理由的。是佛緣的感應,還是上天的眷顧?總之,衣食無著、浪跡四方的王道士一腳踏入已然荒涼破敗的敦煌,就像倦鳥歸林。從此,便把重現千佛洞曾經有過的輝煌當做自己的理想,四處奔波、苦口勸募、省吃儉用、集攢錢財,用於修補佛窟,清理淤沙。1900年5月25日,那本該是一個石破天驚的日子,但是在積弱難返的晚清王朝,它卻如初夏的一縷微風,沒有在曆史的長河中掀起任何波瀾:王道士雇用的一個做文案的貧士,在十六號窟的牆壁上無意磕打煙鍋,覺得似有空音,疑為暗室,遂稟告王道士。就此,藏書五萬餘冊的藏經洞像一位閨閣深藏的少女,在被時光的塵埃遮蔽了千年之後,極不情願地向世人展露了她詩人的神韻。王道士雖然腹無詩書,但是浪跡天涯的人生閱曆告訴他,這一發現也許非同尋常。於是他下至縣令,上至慈禧,或遊說或上書,結果,不是遭人冷遇,泥牛入海,就是被敷衍了事。從1900年發現藏經洞到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聞訊趕來,長達七年間王道士不遺餘力地奔走呼號,卻沒有引起任何一級官吏的重視。修繕莫高窟、保護藏經洞,也未曾得到官方一兩撥銀。王道士怎麽能不茫然?

  王道士的無奈尤其令人心酸。千年的佛教藝術寶庫卻由一個對佛教知之甚少的道士來維護,這是曆史的悲情表露,還是現實的無奈苦笑?我們不得而知。我們知道的是:北京六國飯店乳白色的蓮花燈下,當身著燕尾服的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從他費盡心力盜買的敦煌文物中挑選出數件卷子裝裱後進行炫耀時,圍觀的中國達官顯貴除了搖頭晃腦嘖嘖稱奇外,竟無一人為國寶流失略表驚詫。王道士先後出售給外國探險家的四萬餘件敦煌文物,在該國國家級的圖書館、博物館都得到了妥善的珍藏與保管;而留存於國內的一萬餘件敦煌經卷卻流失嚴重,損壞異常。晚年,王道士曾經裝瘋賣傻。因為,美國人華爾納給他的幾十兩銀錢竟被誇大成十萬銀元,當地村民們因此去找王道士要求分享,否則就以死來威脅他。可憐王道士為保護千佛洞傾其半生精力,向外國探險家出售的敦煌文物所得,在沒有任何監管的前提下全部用在了千佛洞的維修和保護上,到老竟有此劫,死後罵聲如潮,他怎麽能不無奈?這無奈又豈能不令人酸楚?

  王道士當然有令人憤怒的地方:比如,他不該拿著刷子蘸著白灰,刷去自以為灰暗的幾孔石窟壁畫;他不該廉價出售寫卷、印本、畫幅,無論他是出於多麽高尚的目的;他更不該在千佛洞經卷被洗劫一空後,收受了美國人華爾納一點小錢,就聽憑他用洋布、樹膠粘去了二十餘幅洞窟壁畫。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不該”放在一個特定的曆史語境中,對於一個不懂佛教、近乎文盲的道士來說,是不是有些苛求?

  據說,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在離開敦煌啟程時,這位藍眼睛、黃頭發的英國紳士曾回過頭看了一眼西天淒豔的晚霞。一位青年詩人說,那是一個古老民族正在淌血的傷口。詩人的感慨不無道理。隻是,一個王朝的昏聵能由一個道士負責嗎?一個民族的悲哀該讓一個道士“埋單”嗎?按照道家戒律,道士死後不得建塔,王圓籙的弟子們還是為逾八十而終的師父修建了一座很氣派的道士塔,並在碑文上記述其功德。時下,這座墓塔就在敦煌景區的門口。遊人如織,卻很少有人在它麵前駐足。是的,比起婀娜多姿的飛天壁畫,形態各異的洞窟大佛,它實在微不足道。可是如果沒有墓塔中的主人,令世界驚詫的千佛洞也許早已被滾滾黃沙淹沒;浩瀚精深的敦煌學也將無從談及了。

  夕陽西下。我佇立塔前,也回首眺望了一下西天。那裏,晚霞片片,如火如荼,就想,那該不會是民族傷口滴出的血珠浸淫的吧?畢竟,離以飛天壁畫稱絕於世的敦煌不遠,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已經把“神七”、“神八”成功地送上了天,圓了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王道士如果塔中有知,該會綻出難得的笑容吧?隻不過,那笑容是委屈還是自責,抑或兩者兼有,就隻有他自己能解個中滋味了。

  夜市

  敦煌的夜市確是一個奇妙的所在。

  說它奇妙,不單單是因為它地處佛門聖地。這樣說吧,你在夜市隨便找一處樓台彎弓搭箭,向北一箭射出,便是一望無垠的茫茫戈壁。我們從嘉峪關驅車東行,幾百裏之內竟看不見一處房舍,望不到一縷炊煙,滿目皆是板結的土地和小如拳、大如鬥的鵝卵石,生命的跡象如同蒸發的水汽一樣難以尋覓。可是就在你歎息大西北的荒蕪與孤寂時,立馬又被一片勃勃生機簇擁,這中間仿佛隻隔著一道幕布。幕布拉開,裏外便完全分屬於兩個大相徑庭的世界了,你說奇也不奇?所以,當好客的主人領著剛從戈壁深處走出的我們來到飄灑著花雨般音符的夜市徜徉時,我總覺得,這繁華奇妙的所在,分明就是哪位神人點化出的一處仙境。

  一進夜市門,我們的雙腳先被一陣歌聲留住。唱歌的是一位身著藏袍的男青年,二十來歲的年紀,眼睛不大卻極有神。充滿青春光澤的臉上洋溢著友善與祥和的神采。或許是被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浸淫得太久,小夥子寬額大耳,多少帶些佛相。他雙手彈著電子琴,嘴巴對著綁在琴架上的麥克風,一邊唱一邊扭動著身體,歌聲深情而遼闊,竟使一群內地來的遊客隨著歌聲的旋律翩翩起舞。我被小夥子的歌聲感染了,不忍移步。同行的一位朋友一拍我的肩膀,衛東,你看他多像你弟弟呀!我有些嗔怪友人的唐突,如果小夥子抬眼看到麵前站著的是一位滿臉滄桑的中年人,該會引發心中的不快吧?無論如何,一隻青春勃發的小鹿和一頭步履沉重的老牛是拴不到一個圈裏的。不想,那小夥子扭頭看了我一眼,臉上竟溢出了充滿善意的微笑。

  這種寬容與友好,我在幾分鍾後又一再領受到了。當地的朋友非要請我們喝冰鎮薑啤、吃現烤的羊肉串。拗不過主人的盛情,本來已酒足飯飽的我們隻好找了一個攤位坐下。一個女孩兒微笑著從身後遞過一個紙夾,我以為是菜譜,翻開一看原來是點歌單。先生,請您點歌。這時,賣燒烤的女老板已經將啤酒和羊肉串擺上了桌。我看看歌單,調侃問要錢嗎?女孩寬厚地一笑,說隨便您,高興了就給,不高興也不勉強。女老板一旁笑著幫襯,他們可是我們這裏的最佳組合呢!我抬頭一看,見一個男青年已支上電子琴,舉起了手鼓,見我看他,男青年靦腆地一笑說,先生,我給你唱一首《陪你一起看草原》吧。我問,你怎麽知道我喜歡這首歌?男青年一邊調試電子琴,一邊回答,如果我沒有猜錯,您是從北京來的。您從繁華的大都市來到這邊塞小城,不就是為了尋找原始的自然美嗎?

  誠如斯言。一腳踏進戈壁腹地的敦煌小城,我那已被城市生活沙化了的心田,竟變得潤澤了。這裏雖然氣候幹燥,每年降水量不足蒸發量的五分之一,沒有內蒙古草原上那奔騰的駿馬,白雲一樣的羊群,綠茵茵的水草和繽紛開放的野花,但是那絢麗多姿的千佛洞,變幻萬千的鳴沙山,神奇玄妙的月牙泉,還有陽關道上的離離別情,在使人感到古樸荒寂的同時,也更加抵達了生命的本真,抵達了精神家園的深處。實在說,這裏不該是遊客的樂土,而應是學子夢中的故鄉。倘若你把心留在那裏,思想就會長出翅膀,高高翱翔於曆史的雲端,看時間如何退回原點,然後如地龍一般穿行於無盡無涯的宇宙之間;感受古老的華夏文明怎樣篳路藍縷一路走來,穿過落寂與凋零,走進繁華與豐茂。所以,歌聲剛停,我們就像一尾尾魚,重又遊進了色彩斑斕的夜市。我們覺得隻是坐在那裏飲酒聽歌,怕會辜負了這古樸純真的塞外雲月。

  夜市被管理者劃分為不同的區域,休閑區、餐飲區和工藝品區。在工藝品一條街,我的腳步再一次被絆住了。不僅僅是因為小街兩旁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築令人驚歎,也不僅僅是因為在攤位前招呼遊人的敦煌女子一個個生得流光溢彩;令我始科未及的是,那精美絕倫的木雕掛盤竟出自這些不起眼的敦煌漢子之手。也不打底稿,就用大小不同的各種刻刀,在或圓或方的樺木板上刻著,線條飄逸靈動。倒彈琵琶的飛天女,落日中漸行漸遠的駝隊,宛如在宣紙上繪製而成。一舉手,一投足,一片餘暉、一輪落日都生動傳神,令人嘖嘖稱奇。更為玄妙的是,在鼻煙壺裏作畫的藝人,一個個也就三四十歲,手持特製的狼毫鉤形畫筆,一筆筆在磨砂的鼻煙壺內壁上匯聚日月靈氣,展示大漠風情,不足方寸之地,竟也被演繹得風生水起、十裏波瀾。望著這些巧奪天工的藝人,我忽然明白了,為什麽敦煌千佛洞能夠成為世界一大奇觀,令中外遊客歎為觀止。倏地,我生出一個想法,如果新開鑿一座石窟,就請這些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把今日夜市的情景描繪於岩壁之上,讓人的生活場景不通過神的折光就直接再現出來,流傳於世,過上幾百上千年,後人遊覽敦煌石窟時,也一定會被施了魔法一般,久久站立,啞然失聲,許久才帶著哭泣般的聲音叫一聲,啊,真了不起吧?

  我知道這想法有些異想天開,卻又禁不住為其玄妙獨自陶醉了許久。所以沒有和當地的朋友說,是怕他們笑我癲癡呢!

  選自《中國作家》2012年第8期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