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我還願意做我今天原本應該做的事情嗎?
——史蒂夫·喬布斯
在蘋果公司剛成立時,喬布斯在公司的處境十分尷尬,雖然他擔任著各種重要職位,卻始終沒能得到投資者和員工的認可,因為他當時隻是一名電腦發燒友,對於技術方麵的知識遠遠不如合作夥伴沃茲,很多人覺得他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沃茲給予的,一旦失去了沃茲,喬布斯就沒有了一切,這樣的日子對他來說非常痛苦。正是因為這些偏見,喬布斯才積極組織由他自己負責的研發團隊,在技術上努力攻克難題。
事實證明,喬布斯是一個渴望進步的奮鬥者。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更為了能夠保持一顆初學者的心態,他開始不斷學習技術方麵的知識,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後來,我們所熟悉的Lisa電腦(這是喬布斯和他的團隊耗時多年研發的一款電腦,因為喬布斯特別重視這款電腦的研發,所以便用自己女兒——Lisa的名字為電腦命名),便是喬布斯的曠世傑作,這不但證明了他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技術研發天才,而且還贏得了大家的信賴,從那時起,他就愛上了自己這種保持初學者的心態。
有一次,蘋果公司的設計師霍迪跟喬布斯討論一個英特爾正在開發的最新芯片技術,為了弄清楚其中緣由,喬布斯第一時間給英特爾董事長——安迪·格魯夫打了個電話,向他請教霍迪提到的新技術。誰知,就在那天的晚些時候,喬布斯竟然迅速堵住了即將下班的安迪·格魯夫,在喬布斯的請求下,安迪·格魯夫和喬布斯一起回到了安迪·格魯夫的辦公室,喬布斯在辦公室裏就他們之前在電話裏討論過的東西再次詢問。勤奮好學的他為了獲得理想答案,甚至不惜威脅霍迪道:“別想唬住一個隨時可以拿起電話和安迪通話的人!”
不僅如此,喬布斯還有一個跟別人不太一樣的習慣,那就是他會時常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我還願意做我今天原本應該做的事情嗎?”而且,當這句話第一次在他的腦海中出現時,他隻有30多歲。在這個別人都不會想起死亡和告別的年紀,他卻以這種方式來拷問自己!
20世紀80年代的一天,喬布斯帶著一本電話簿走進一場設計會議,並把電話簿扔在桌子上說:“這是麥金塔電腦能夠做的最大尺寸,絕對不能更大。如果再大,消費者會受不了。還有,我受夠了所有這些方正、矮胖的類似箱子外觀的電腦,為什麽我們不能創造一台更高的而不是更寬的電腦呢?”
對於喬布斯對電腦外觀的創新,房間裏所有的設計人員都認為是天方夜譚:那本電話簿隻是過去出現過的電腦的一半大小,大家都認為實現它是根本不可能的——電腦所需的諸多的配件絕對無法放進那麽小的箱子裏。但他們明白,喬布斯是絕對不會允許手下直接說“不”的。盡管不合理,設計團隊仍然開始了積極的行動,以努力實現喬布斯具有革命性的目標。
追求完美,不斷創新,喬布斯給自己的使命就是改變世界,而“蘋果”正是他改變世界的工具。
在經營蘋果公司的過程中,喬布斯那些激動人心的突破,往往源於他對司空見慣的現象總能以初學者的心態提出“為什麽”和“如果我們這樣會發生什麽”。倘若他沒有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麽在筆記本計算機和智能手機之間,不能有一個中間類型的設備呢?如果我們來造一個怎麽樣?”那麽,iPad也許根本不會產生,而最能體現他這種初學者心態的產品,便是Apple II。
當時,所有的計算機都安裝了風扇,盡管這樣噪音非常大,但人們早已習以為常,唯有喬布斯在想:如果計算機沒有風扇,會發生什麽?他認為風扇產生的噪音,會破壞計算機本身典雅的感覺。於是,他堅持Apple II的電源散熱無須使用風扇。正是他的初學者心態,促使他打破常規,富有創意地設計了計算機的供電係統,從而在縮小了Apple II體積的同時,也使得計算機不再需要風扇。
喬布斯不管是在管理公司上,還是在產品的研發上,除了一直保持初學者的心態之外,創新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喬布斯的一生,有人說輝煌,有人說誇張,甚至有人詆毀過他的作品和為人。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創新的火種在喬布斯心中從未熄滅,無論是自己的設計風格屢次不被接受、曾經的朋友變成敵人、還是被自己親手創立的蘋果公司逐出門外,都沒有阻擋喬布斯的創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