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相信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那麽當你發現某些生命被挽救了,而另一些生命被放棄了,你會感到無法接受。
——比爾·蓋茨
人生就是在十字路口上的選擇,哈姆雷特的痛苦每個人都有。
哈姆雷特是英國著名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筆下最為人們熟悉的一個悲劇人物。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原本生活在陽光下,父親寬厚母親溫柔,他還有一個愛戀著的美麗女孩奧菲利亞,可是厄運突降,叔叔克勞狄斯毒死了王兄,並娶了仍舊美麗的嫂嫂喬特魯德。父親的鬼魂夜半出現在皇宮,哈姆雷特得知了父親被害的真相,從此,複仇成了這個王子唯一的使命。哈姆雷特陷入了痛苦之中,他覺得生活中除了愛情,美好的東西全部離他而去,而浪漫的愛情又是與血腥的複仇格格不入。生性善良的王子哈姆雷特知道複仇就意味著風險,而不複仇就永遠受到良心的拷問,他猶豫不決。
“生存或毀滅,這是個必答之問題:是應默默地忍受坎坷命運之無情打擊,還是應與深如大海之無涯苦難憤然為敵,並將其克服。此二抉擇,究竟是哪個較崇高?”這就是劇本裏著名的台詞,哈姆雷特將何去何從?真是一個難題。
最後哈姆雷特選擇了複仇,在刺殺了仇人以後自己也因仇人的奸計中朋友的毒劍而死,留下了人們對這位可愛可敬的王子的永久懷念。哈姆雷特是悲劇的主角,他麵臨的問題似乎過於沉重,而世間事大同小異,人們總要在兩難中做出選擇,比如在哈佛大學讀書的比爾·蓋茨就一直對自己該走哪條道路搖擺不定。
不得不說,比爾·蓋茨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生,從湖濱中學畢業以後,他遂了父母的心願考上了世界一流大學哈佛,攻讀法律專業。一切看起來是那麽順理成章,大律師的兒子讀法律,將來子承父業,也會在法律界有所建樹。
但是計算機迷比爾·蓋茨從沒有真正忘記自己的最愛,在讀與計算機無關的書籍的時候,盡管他也能有很多收獲,但是他就是感覺不到興奮和快慰。
“我要在25歲的時候賺來人生的第一個100萬!”這是比爾·蓋茨中學畢業時的豪言壯語,那是1973年的夏天。然而,在哈佛按部就班讀書的他顯然很難實現這個願望。
比爾·蓋茨與保羅·艾倫自聯手以來在計算機軟件開發上成績斐然,他們都覺得隻有計算機是他們的興趣點,而計算機的未來發展一定是無法估量的。盡管當時計算機價格昂貴、體積龐大,但是終有一天,計算機會像電視機一樣成為一種普通的家用消費品。
“生產計算機成本太高,我們還應該在最擅長的軟件開發上下功夫。”比爾·蓋茨與保羅·艾倫一致認為。在比爾·蓋茨的家裏,父親和母親都為比爾·蓋茨終於走上正軌而感到欣慰,他們覺得孩子對計算機的迷戀將因為考上大學而中斷。其實最開始比爾·蓋茨也有這樣的看法,他認為做個律師也沒什麽不好,而且哈佛大學人才濟濟,他可以有更多的學習機會。
“快醒醒,快醒醒啊!”監考老師推醒沉睡的比爾·蓋茨同學。原來比爾·蓋茨到了哈佛以後並沒有進入狀態,他始終想著計算機,雖然他學了很多科目,有經濟、曆史、文學、心理學等必修課,還有數學、物理、計算機等選修課,並且他還同時申報了研究生課程,但是他還是覺得沒滋沒味。有一次考希臘文學的時候他竟然睡著了,直到考試快結束的時候老師才發現,趕緊把他叫醒。
在這種狀態下,即便是哈佛也不能保證比爾·蓋茨的未來。在上課之餘,比爾·蓋茨把時間用在了學校計算機中心,沉溺於遊戲中,經常披星戴月而歸。不僅是這樣,他還與同學們打撲克消磨時間,他把宿舍變成了“棋牌室”,經常找來同學徹夜“鏖戰”。
當時,比爾·蓋茨從大的集體宿舍搬到了一個有烹飪工具的小宿舍“卡雷房”。每天晚上,一群男生聚集而來,有賭注的牌局往往非常刺激,這就吸引了一直沒有精神的比爾·蓋茨。這群學生的賭注並不小,有時候一個晚上就有幾百甚至上千美元的輸贏。既然不能在計算機方麵專心致誌,那就在打牌技藝的較量中獲得快樂吧。
最初的時候比爾·蓋茨常常是輸家,但是天生就不服輸的他如何肯接受自己的失敗?於是他開動腦筋,把記憶力與分析力結合起來,很快就成了紙牌高手,有很多時候他會把人贏得精光,再也不來玩兒了。
“我對學習是有計劃的,那就是看看自己在最多逃多少課的情況下拿到最好的成績。”比爾·蓋茨這樣說,顯然他把讀書也當成了遊戲。
打牌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大學生比爾·蓋茨感到前路茫茫,他不知道該怎麽辦。有兩個聲音在他耳邊徘徊,內心的聲音是離開哈佛與保羅·艾倫一起繼續辦計算機公司,來自於父母的聲音是勤奮學習做一個體麵的律師。比爾·蓋茨非常愛自己的父母,他知道自己考上哈佛讓父母非常高興,而從哈佛退學將使他們非常失望。所以他經常在宿舍裏麵默默思考,可是他總是得不出一個結論,就像哈姆雷特一樣,他不知道該怎麽辦。時間就這樣慢慢流逝,比爾·蓋茨的焦慮也越來越嚴重。
其實比爾·蓋茨的成績不錯,他經常以臨時抱佛腳的方式得到“優”的成績。而且在很多學科上比爾·蓋茨都是極有發展空間的,比如在數學這一科上,比爾·蓋茨就表現出了特殊的天賦。
“他上課的時候空手而來,一臉疲憊,但是常常在老師寫板書的時候毫不客氣地指出老師的錯誤。”比爾·蓋茨的同學亨利·萊特回憶大學時代的比爾·蓋茨時這樣說。“他隻做作業的20%,但那是最有分量的部分,”亨利·萊特對比爾·蓋茨的數學能力相當佩服,“他總能把複雜的數學問題分析得清清楚楚,他真是了不起。”
比爾·蓋茨在數學方麵的才能還讓他的數學老師克裏斯托斯·潘帕萊米托教授記憶深刻。因為比爾·蓋茨解決了一道登在數學雜誌上的難題,即廚師煎餅問題:一個廚師在做一疊大小不同的煎餅,他要不斷地把上麵的煎餅翻到下麵,最後按煎餅的大小順序進行排列,問如果有N個煎餅,需要廚師翻動多少次才能使煎餅按照小的在上、大的在下的順序排列。
“這個問題遠比看上去難得多,但是比爾·蓋茨卻用最好的辦法給解決了,”克裏斯托斯·潘帕萊米托教授說,“比爾·蓋茨的方法是解決這類問題的一個裏程碑,他的方法至少可以影響數學界15年之久。”
克裏斯托斯·潘帕萊米托教授把比爾·蓋茨的方法整理出來發表在1979年的一期《非線性數學》雜誌上,引起了數學界極大的反響。但遺憾的是,比爾·蓋茨並沒有像老師和同學們預期的那樣從事數學研究,不是他本人不想,而是他不想做第二。
“我認識幾個數學方麵的能力在我之上的數學係的學生,就是這一點讓我打消了專攻數學的念頭。也許別人會繼續堅持下去,但是我不能,我希望做出達到世界水平的大事。而加入數學研究,很可能數年後也一無所獲。”比爾·蓋茨坦率地說。
就這樣,比爾·蓋茨在打牌、應付考試和在某些學科方麵偶露才華中,過了兩年並不如意的大學生活。逃避終究不是好辦法,總有一天機會將在逃避中永遠喪失,年輕的哈佛學生比爾·蓋茨必須要做出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