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複在讀博士期間選擇的研究方向是“語音識別”,師從博士生導師羅迪。羅迪教授鼓勵李開複用專家係統的方法來研究語音識別,李開複也作出了一篇論文,論文發表後,得到了很多正麵的回饋,但是李開複發現專家係統不能成為自己在該領域非常重要的成果。
於是,李開複決定再進行更加深人的研究。在經過多次摸索之後,李開複還是委婉地問導師有沒有其他的可能,希望導師誇獎自己的方法?還是應該有建設性地告訴導師,自己不認為這條路走得通,應該走其他的路?想了好久之後,李開複勇敢地追隨自己心裏的感覺和一些用數據得來的答案,他私下非常客氣地向導師提出:“我不認為你的方法合適,我希望走另外一條路。你說的語音識別,我很喜歡,但是你說的方法,我覺得行不通。我希望用統計學的方法去做。”
導師聽完他的理由後,並沒有覺得震驚,而是想了一下對李開複說:“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導師的這一句話讓李開複備受感動,這句話成就了李開複博士論文的成功——他的論文被評為當年《商業周刊》最傑出創新。
對於這句話,很多人可能覺得很奇怪,不同意為什麽要支持呢?多年後,李開複的導師在得到圖靈獎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科學的領域,我們要有胸懷,每個人都是站在同樣的起點,都是同樣的,所以我沒有權利去否定其他人,如果開複認為這個方法是好的並且有激情去做,那麽我與其否定他。逼他用我的方法做,倒不如全力支持他,因為他成功的概率和我是一樣的。因為讓他去做他有激情並且認定的事情,他會花兩倍三倍的時間去做,那麽他也是會成功的。”
其實,李開複的導師當時給予他的支持並不僅僅是口頭上的,還有經費、設備等,最後李開複能夠做出自己的成果是與導師的鼎力支持分不開的。這位胸懷寬廣的教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學生:我不同意你,但是我不但捍衛你發言的權利,還支持你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這種胸懷其實是一種引導,也李開複在日後的企業管理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
作為企業的開創者、管理者、領導者,也要有這樣的魄力。你應該放權給最喜歡做這個事情的下屬,而他在這個領域是最聰明的,那麽你支持他,他就有了激情,可以做到最好。
在中國企業中,如果說平等、自由,聽起來會比較空,而且不太可信。所以,李開複在中國用了更直接的一句話鼓動他的員工:“即使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我也會支持你去做。”正是擁有了這樣的思想,在穀歌中國,李開複沒有否定過任何一個項目,最多隻是提一些建議。
有一次,他給員工們發了一封信,有一位員工認為這封信的表達很不合適,馬上給李開複提出意見。而李開複就故意去擴大這位員工對自己的否定,讓所有員工都知道他受到批評並馬上作出了修改。他就是想讓大家都知道:有人挑戰我、否定我,我是很感激的。在李開複眼裏,這種管理思想就是給所有的員工創造一種平等、自由的工作氛圍,這樣就能發揮他們的積極性。“我還要抓住一切機會,反複地告訴大家,我沒有特權。”
創業者要想成為一個有作為的管理大家,就應該將李開複的這種管理思想秉承下去。有接納不同聲音的胸懷和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