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子承認錯誤,主動接受批評——要避免錯誤的發生,而不是事後遮掩;不斷追求進步,“足夠好是不夠的”——永遠追求進步是成功持久的動力;“聽取他人意見,接受”良師指點——自省和進步的先決條件;事後認真反省,努力改變自己——實現從優秀到卓越的飛躍。
學習不僅包括從書本、市場學習,還少不了從錯誤中學習。有人說,一個人最大的勇氣是敢於承認錯誤。一個沒有犯過錯誤的人,不能算是個成熟的人;一個沒有犯過錯誤的企業家,不能算是一個真正成熟的企業家。
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要知道怎麽麵對錯誤,怎麽從錯誤中汲取對以後起指導作用的東西。在科技呈指數趨勢飛躍發展的今天,不願意批評自己,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不追求卓越的公司將麵臨滅亡。
微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自我批評。李開複說:“我認識一個剛加入微軟的市場經理,他代表我們的產品去參加一個商品展。回來後,他興高采烈地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給整個產品小組。他說:我很高興地告訴大家,我們在這個展覽獲得了令人振奮的成績。10項大獎中我們囊括了9項。讓我們去慶祝吧!”但是,他沒想到,在一個小時內,他收到了十多封回信。大家問他:“我們沒得到的是哪一個獎?為什麽不告訴我們?為什麽沒得到那個獎?我們得到什麽教訓?明年怎麽樣才能得到這第十個獎?他告訴我,在那一刻,他才理解了微軟為什麽會成功。”
微軟內部這種敢於發現並承認錯誤、修正錯誤的自我批評精神,在任何一個企業中應該被係統化。李開複曾舉過一個例子,在微軟,每一個產品推出後,會有一段特別時間空出來給產品團從做“POst-mortem”,也就是係統化的“自我批評”。所有小組成員都會被詢問,什麽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每一個動作和決定都會被分析,結果將在公司公布,以幫助別的小組避免同樣的問題,讓公司的項目能越做越好。
李開複本人也很喜歡鼓勵自己的員工暢所欲言,對公司存在的問題,甚至上司的缺點,毫無保留地提出批評、建議或提案。他說:“如果人人都能發現錯誤並提出建議,公司才會有前途。”
在這方麵,李開複很佩服比爾·蓋茨在微軟的做法。微軟開發了滿意度調查軟件,每年至少都會作一次員工滿意度調查,讓員工以匿名的方式對公司、領導、老板等各方麵作回饋。其中有選擇題(例如:我對我的副總裁有信心。以下選一:非常同意、同意、無意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也有問答題(例如:你對公司戰略有什麽建議)。每個經理都會得到多方麵的回饋和客觀的打分。比爾、史蒂夫、其他高層領導和人力資源部門都會仔細地研究每個組和經理的結果,之後作出改進計劃。
當然,以正常的態度麵對和修正錯誤並非易事。它除了要求創業者要具有自我批評精神之外,還要求創業者要有能接受別人批評的胸懷和改變自己的魄力。
1995年,當比爾·蓋茨宣布不涉足Internet領域產品的時候,很多員工提出了反對意見。其中,有幾位員工直接發信給比爾說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當比爾·蓋茨發現有許多他尊敬的人持反對的意見時,就花了更多的時間與這些員工見麵,最後寫出了《互聯網浪潮》這篇文章,承認了自己的過錯,扭轉了公司的發展方向。同時,他把許多優秀的員工調到Internet部門,並取消或削減了許多產品,以便把資源調人Internet部門。當時,有些員工在某一天上班時,老板會告訴他:“我們的產品被取消了,因為公司需要我們做更重要的IE瀏覽器。明天起,我們整個部門將加入nternet部門。”那些批評比爾·蓋茨的人不但沒有受處分,而且得到重用,後來都成了公司重要部門的領導。在軟件這個市場變化迅速的領域,調整企業方向對微軟無比重要。從這個例子裏我們看到的是:在錯誤麵前,平等的環境、直接的溝通、寬大的胸懷、宏大的魄力能夠拯救一個公司。
李開複說,敢於承認錯誤、修正錯誤,你要學會自省。李開複非常善於自省,而且他還專門總結了一套培養自省習慣的簡單訓練法。這對於一些創業者來說,或許會有些借鑒意義。
他的方法是這樣的,準備一個本子和一支筆,在每個月的第一天,記下:
(1)上個月的成功與失敗有哪些。
(2)分析成功與失敗的原因是什麽。
(3)定出要在本月進行的改進計劃。然後,開始按照自己的計劃實施改進行為。到了每個月的最後一天,你還需要再做兩件事:
(1)自我評估改進計劃的執行隋況。
(2)請朋友、同事檢查自己是否兌現了承諾。
當然,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關鍵就在於堅持,這樣一來,你必然就會取得一定的收獲。
總的來說,作為創業者,要知道,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於前者有意識、有能力避免同樣的錯誤反複出現在自己身上而後者沒有。創業者應該養成這樣一種習慣:在犯了錯誤之後,客觀麵對錯誤,靜下心來分析所犯的錯誤,並聽取別人的意見,找出犯錯的原因,針對這個錯誤誘因製定相對應的策略,以確保以後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