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想要自己的一生不平凡地度過,那就得出類拔萃,隻有在某一領域出類拔萃,有了一些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才能得到人們的認可。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那就是自己的一生要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有所創造,創造性是人們認為的最有價值的一種能力。有了創造就等於有了自己的價值。一個人如果要開發這種創造性的話,那就需要在創新上作足文章。
在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中,唯有具備創新的精神和意識,我們才能運用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勞動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從而為人類謀福利。成功的人生都有一些共同的創造性品質,人類永遠不會滿足於既有的知識和經驗,總喜歡別出心裁,研究出來一點奇怪的新花樣。所以,創新應是成功素質的核心。
李開複在他的博客中寫道:創新,別以為思維活躍、創造欲旺盛這些特質隻屬於年輕人。盡管很多大齡創業者沒接觸過新技術和流行的管理營銷技巧,但由傳統商業智慧和自發創造力引領的企業,在速度和規模上並不遜色。也許他們沒聽過“商業定位”“品牌”“捆綁銷售”“個性化營銷”這些時髦的詞語,但他們卻早已將其精髓應用於自己的商業實踐之中。
著名的Google其實是源自一位工程師的“靈機一動”:他希望看到最熱門的新聞,但又不滿意門戶網站編輯的篩選結果,於是就親自動手,實現了一個由軟件自動編選、排序的“新聞中心”。這種創新加上實幹的企業文化直接影響了Google公司對新產品和新技術的思考方式。
在Google,創新文化已經深入到了員工身邊的每一件事。有一次,公司的一個老板告訴自己手下的一個團隊說:“你們隻要達到目標,我就送你們一個遊泳池。”當時大家都覺得這不可能,因為在高樓大廈中間沒有足夠的地方建遊泳池。結果,那個團隊真的達到了目標,這個老板第二天就把遊泳池帶來了——不過這是一個吹氣的遊泳池。後來,Google真的建了一個遊泳池,而且很創新的,隻有4米長。4米長怎麽遊泳呢?它有一個逆流噴水裝置,讓你永遠在同一個地方遊,跟跑步機的原理一樣。這樣的遊泳池也需要一個救生員——不是怕遊泳的人溺水,而是怕人撞到頭。
Google公司的兩位創始人時不時就會發明一些“新奇”的玩意兒來為工作增添些樂趣。有一次,拉裏·佩奇自己動手,將裝有自己開發的測試程序的筆記本電腦安裝在可以遙控的玩具車上,然後蹲在地上,指揮著自己的測試車跑遍公司的各個角落,而其真正的目的竟然是為了測試公司內部的無線網絡的性能。
可見,所有的創新都不能是聾子的耳朵,創新一定要與實踐結合起來才行,這也就是說創新一定要具有可行性。任何創新都要考慮在現有條件下的實施問題,如果利用了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源、條件,仍然無法讓某個創新成為現實,那麽,再新穎、美妙的想法,也隻能是空中樓閣。以麵包機為例,如果我們用拍腦袋的方式為麵包機製定需求,比如:我想要一台既能煮飯、又能炒菜、還能掃地、刷碗、做功課、寫論文的機器……這樣的創意能夠在短期內變為現實嗎?像這種在現有條件下完全不存在可行性的創意,隻會白白浪費創新者的時間和精力。
李開複在寫博士論文的時候也遭遇了理論創新與實際應用“撞車”的尷尬。當時,他的課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科研成果,發明出世界上第一套非特定語者的連續語音識別係統。語音識別也相當有用,可以用在聲控電器、聽寫打字、人機交流、自動翻譯器等等“科幻級”的產品上,實用性也能得99分。但是,李開複作論文的時候是在實驗室裏做的研究,沒想到,這樣的創新拿到真實環境中就碰上了種種“可行性”的問題,例如噪音處理的問題、如何分離各種同時說話的語音的問題、麥克風太遠的問題,還有不可避免的識別錯誤的問題等等。因為這些問題,這項創新的可行性隻能達到59分,直至今日,這個創新的普及還有待更多研究者能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實際問題。
結合上述的幾個真實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不能應用到實踐中的創新隻能是書本上的理論,隻能是件擺設,隻有與實踐相結合的創新才能為我們的生活增光添彩,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價值。所以創業者必須懂得這個道理,在創業需要創新的時候,注意把創新同實踐相結合去考慮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