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在創業之初總是會想:同行沒同利,同行就是冤家,是與我爭奪利益的人,是敵人。因此,他們對於同行往往是正眼不瞧一下,老死不相往來。
的確,在現實生活中,為了各自的利益,同行之間互相妒忌,似乎也是常情。由妒忌到傾軋,競爭似乎成了同行問的常事,所謂“同行是冤家”;的俗語,講的正是這個理兒。在競爭中或者一方取勝,另一方被迫稱臣,或者兩敗俱傷,“歇蚌相爭”而被第三方“漁翁得利”;或者一時難分勝負,雙方維持現狀,醞釀新的一輪競爭。這似乎是我們都能理解的,也似乎是被所有商家都能認可的市場規律。
那麽,在這種循環中有沒有既不觸動對方利益,己方又能得利的第主條變通之路可走呢?有這就是不把同行當冤家,多多向他們學習,多多與他們交流,這樣才能實現“雙贏”。與其相互結怨因爭鬥而導致雙方受損,倒不如化解矛盾彼此相安共存。
也就是說,主張“不把同行當冤家”,這倒不是看輕你的實力,而是為了現實利益的需要。成功的創業者都是懂得多多與同行溝通、交往的人。他們深諸多向同行學習對於自己的事業並沒有什麽壞處,反而會有許多好處。對生意人來說,分享不是慷慨,分享是一種明智。李開複創立的穀歌中國的發展史就說明了這個現實的問題。
“我覺得加入穀歌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一個價值觀的考驗。特別是在其他互聯網公司在中國逐漸消失的時候,穀歌能不能占有一席之地?”麵對著過去4年的職業生涯,李開複曾發出如此感慨。
好在經過4年的苦心經營,穀歌中國的發展也日漸起色,來自第三方的統計數據顯示,當時穀歌在中國搜索市場的份額占比已經接近30%,僅次於國內第一大中文搜索引擎百度,而旗下的穀歌音樂、穀歌地圖等產品也日漸為用戶所接受。
“事實上,雖然與百度在搜索領域有重疊,但並不表示這兩家公司就一定要是你死我活。”李開複說:“對於穀歌和百度而言,兩家公司都在走自己的路,包括穀歌發布的與百度發布的產品都有明顯的差別。”李開複同時強調,“從穀歌的觀點來說,搜索最重要的幾點應該是搜得精確,搜得多,搜得最新,畢竟搜索還是求知、解決問題的過程。而從這三個客觀的角度來衡量,我們都是最好的搜索引擎。”
這一點在百度的一位高管那裏也得到了證實:“2009年前,我會瞧不起穀歌中國,不就是用錢尋找合作夥伴,提升流量嘛。但今年我們看到了不同的狀況,穀歌地圖、音樂、移動搜索都起來了。而百度卻因為自己在人事和係統結構上的原因,表現欠佳。這是個此消彼長的過程,目前在技術和產品上麵,雙方是膠著上升。”
對於穀歌能成功站穩中國市場,李開複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其他跨國公司有4個方麵的弊病,一是不足夠謙虛,沒有理解中國的用戶需求;二是不足夠放權,太多的決定是美國總部作出的;三是太急迫地想要賺錢;四是動作不夠快,而中國互聯網公司的速度則非常快,跨國公司無法與之相比。
李開複表示,穀歌中國之所以能夠獨活,是因為前三點都做得不錯,隻是在速度方麵有所欠缺,因此在和百度之爭上才會處於劣勢。穀歌中國麵對著打破百度優勢的艱辛之路。但李開複相信,最終穀歌出色的產品會像在世界其他地區那樣贏得中國消費者,不過是他也承認,實現這個目標仍需繼續了解對手、多向對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