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小時候總覺得老師的教誨不盡人情,太多的作業,婆婆媽媽地一遍一遍重複著對我們這樣那樣的要求,就連星期天也不讓我們好過。當我們真正走上工作崗位以後,才發現很多該知道卻沒有知道,該掌握的沒有掌握,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同學飛黃騰達,自己卻不得不回來學習,或者苦苦尋覓出路。而當我們踏上工作崗位之後,又會發現此時自己手裏握著的也並非“長期飯票”,稍加鬆懈,不注意通過學習為自己充電,工作今天還是你的,明天就可能變成別人的。
這種情況其實不難解釋。當前人類科學知識每3—5年增加一倍,一個人在大學期間學到的知識在畢業的時候可能就已經過時了。在現代社會巨大的競爭壓力下,一日落後甚至可能導致終生被淘汰。所以,人們隻有不斷學習,拚命往知識和科技的前沿奔跑,才能不被社會所淘汰。不幸的是,許多創業者總以為,人一過青年時期就成了強弩之末,再接受教育,已經太遲了。實際上,許多商場成功人士,正是那些已到中壯年,仍然利用全部閑暇時間,全神貫注地攝取知識,而使自己保持頭腦充實的人。創業者需要了解和學習的正是這一點。
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們在現行的教育體製下,在學校裏學到的東西,充其量是打基礎的基本功。比如,你在學校裏學到了數學和英語,拿到了計算機等級證書。是不是有了這幾項本領就可以成為IT精英、可以創業當老板了呢?
當然不是。數學、英語、計算機僅僅是IT界的敲門磚,無論是軟件產品的開發,還是軟件技術的研究,都要大量使用數學方法和數學原理。英文則是軟件行業中的國際通用語言,要想了解國際上軟件技術的發展趨勢,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與國外同行進行技術交流,就必須掌握英文的聽、說、讀、寫,能夠在工作中熟練使用英文來解決問題。這些,在學校圈子裏是很難做到的,你必須在創業的實踐中不斷練習才能真正掌握。
美國凡世通輪胎公司創始人哈維·凡世通就曾說:“教育不會在人們離開學校的時候結束,一個人經商的錘煉也不會在任何特定的時間結束。我現在仍像從前那樣學東西。有一件事我可以肯定——如果一個人自己沒訓練好,就別指望去訓練別人。”
美國克萊斯勒公司總裁李·艾柯卡也說過類似的話:“正式的學習的確能教給你許多東西,但人生中有許多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能都必須靠你自行摸索才能取得。”兩位商海前輩告訴我們的道理無非就是: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打好基礎、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學習的第一步。可以說,學校學習隻是幫我們走出、走穩這第一步而已。要讓腳下的路不斷拓寬、延長,你必須終身學習。美國《財富》雜誌曾說:“未來最成功的公司,將是那些基於學習型組織的公司。”美國著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在1983年就大膽預言:“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以創造和分配信息為基礎的經濟社會。”公司是經濟社會的細胞,是一個生命肌體,要預防“中樞神經的鈍化”,唯有學習。殼牌石油公司的德格曾說過:“比競爭對手學得更快的能力也許是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
可見,學習是人的生存手段,也是公司的生存手段。在未來社會,靠以往那種自上而下的培訓已經不夠。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聖吉在吸收東西方管理文化精髓的基礎上,更為明確地提出要建立一個學習型組織,這也是廣大創業者在組建自己的創業團隊時必須考慮周詳的問題。
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終身學習的概念已經被全世界人所接受。創業者要想帶領企業在不確定的市場中占有相對穩定的一席之地,就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用李開複的話說:“我們處於後學曆時代,學曆之外的素質訓練經曆,將被用來證明你比別人優秀。”
Rick Rashid博士是目前微軟公司主管研究的高級副總裁,他已經功成名就,卻始終保持著一顆學習和進取的心。現在,他每年仍然編寫大約50000行程序。他認為:用最新的技術編程可以使他保持對計算機最前沿技術的敏感,使自己能夠不斷進步。
Riek Rashid博士是廣大創業者的榜樣,所有有誌於在商海搏擊風浪的人,都應該注意自身的學習和企業整體的學習。在企業中創造一個自我學習的氛圍,讓企業永遠保持學習的動力,不斷用最新思想、最新知識、最新技術武裝企業。因為隻有提高自身和企業組織的學習力,才能“全麵增強體質”,在未來的創業路上生存發展得更好、更健康。
有人問亞裏士多德,受過教育的人與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的差別在哪裏。亞裏士多德回答說:“這就如同活著的人與死去的人之間的差別。”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生活就如同死去了,毫無意義。而受過教育的人,知書達理,生活得明明白白,當然有滋有味了。所以,人不可不學。
人首先要學會怎麽做人,而做人的首要就是讀書。正如吳兢在《貞觀政要·崇儒學》中所說,雖然上天給予了人好的品性和氣質,但必須博學才能有所成就,這就像一塊玉石,要進行打磨才能展現它的完美;木材本性包含火的因素,要靠發火的工具才能燃燒;人的本性中包含著聰明和靈巧,要到學業完成時才能顯出美的本質。人不教化何以成人?人不學習何以做人?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創業者的學習對自身及企業的成長都極為重要。創業者不光要懂得搭建合理的企業產業結構,還應懂得通過學習不斷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這樣才能在求知的路上帶領企業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