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給大學的講演中,李開複說:“當你忘記你所學的一切的時候,剩下的就是教育。大學四年最重要的是學習的能力和思考的能力。”這種思考不是填鴨式的被動灌輸知識,而是主動思考,消化一切。
李開複的思考能力和常思考的習慣其實在大學時代就已經培養形成了。李開複以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專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以後,順利進入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就讀計算機專業的博士。在讀博士之前,他的係主任L Haberman就告訴他,“讀博士的目的,就是要作出世界上一流的博士論文,至少在本領域是世界頂尖的。”這句話讓李開複十分震撼。
然而,下麵一句話,讓他受益更深,Haherman說:“作出一流的博士論文,也不是讀博士的最終目的。而是你在讀博士的過程中,獲得一種思考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將使你在任何一個領域,都獲得頂尖的成功!”計算機係係主任Haberman給李開複傳遞了一個觀念——思考比傳道更重要,觀點比解惑更重要。
之後李開複憑借自身的努力證實了這種說法。李開複關於統計學方法作出的語音識別博士論文至今還是語音識別產品的理論基礎。而更為重要的是,李開複在博士生涯中,學會了思考問題的方法,擁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
可以說,一天思考周到,勝過百天徒勞;一次深思熟慮,勝過百次草率行動;一個善於思考的人,才是力大無邊的人。有位記者曾問李開複曾經的老板比爾·蓋茨:“你成為當今全美首富,個人資產高達550億美元,成功的主要經驗是什麽?”比爾·蓋茨十分明確地回答說:“一是勤奮工作,二是刻苦思考。”
李開複常給員工講的一個故事同樣說明了思考的重要性:有一個公司的老總,創業初期,生意好得不得了,客戶要求添貨的電話此起彼伏。於是他一門心思擴大再生產,整日忙得不可開交,真可謂“兩眼一睜,忙到熄燈”。
有一次,一位在美國工作的老同學來拜訪他,其間他辦公室的電話鈴響不斷,請示工作的人一個接一個。老同學看後很奇怪,就問:“你每天都這麽忙嗎?”他說:“是啊!真沒辦法。”在要告別的時候,老同學說聽,微微一笑:怎麽可能呢?
“你這麽忙,這樣下去,公司很危險!”他老同學說;“因為每一種產品都有它的生命周期,你整天忙得暈頭轉向,無暇思考,這樣企業下一步將會麵臨什麽情況,企業如何應對與發展,你卻沒時間思考,這樣很危險。”
聽了這些話,他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把一些具體事務交給了下屬去辦,自己空出一些時間來思考,思考新產品開發,思考企業下一步的發展……果然,沒出兩年,企業原來暢銷的產品走下坡路了。幸好他聽了老同學的話,早有準備,開發了第二代產品,從而使企業渡過了難關。
現在,這位經理更是轉變了思路,他的主要任務就剩下“思考”企業的未來。李開複經常在企業理念宣導會上給下屬講這個案例,目的就是要求每一個員工都要學會思考,每天要對當天的工作進行總結,對明天的工作進行計劃。同時,要常常想下一步的發展。
總之,創業者要想成功,要做到最好,就要勤於思考。向思考要知識、向思考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