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一直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大量知識信息都已經被記載在書籍當中,所以書中蘊涵了全人類的智慧財富。但是,為什麽有那麽多讀書人創造不出物質財富?
現在能夠登上中國富豪榜的人,十有八九沒有做過多少學問,但他們卻取得了令人驚訝的物質財富。很多富豪沒有受過多少的正規教育,但是他們的財富積累速度、財富積累方式讓人瞠目。而與之相反,那些號稱是專家、學者,號稱是中國經濟學界的精英們,他們的生存方式之一,卻隻是借這些身家億萬的富豪寄生。究竟是哪裏出了問題?究竟我們在接受教育的那刻起,是我們學得不好、不精、不深、不細,還是我們學得不夠專業?還是我們忽視了其他的我們本應掌握的能力呢?
這就要從對學習的理解上來分析了。學習社會知識。書本知識給我們提供了間接經驗,一是學習書本知識,一是學習社會知識給我們提供了直接經驗。兩者都不能偏廢,才能發揮創造價值的作用。
李開複認為,社會知識多,書本知識少,直接經驗不能上升到間接經驗的高度,感性認識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這種人隻能是經驗主義者。如果書本知識多了,社會知識少了,不能把前人的間接經驗改造為可以適合於社會發展,適合於自我發展的知識,理性認識不能很好地回歸於社會,發揮它應有的作用,這種人隻能是紙上談兵的書呆子。
對於創業者來說,創業思維、經營企業的細胞並不是讀完碩士、博士甚至博士後就能產生在大腦裏的。而且這玩意又是說不清道不明也摸不著的,更是從書本裏學校裏所學不到的。隻有虛心做市場上的學生,才能學到實用性的經營知識,帶領企業少走彎路,不斷進步。
可口可樂剛剛起步時,有數百家企業複製可口可樂的秘方,有多少活下來呢?隻有百事可樂。為什麽?因為百事改變了盈利模式和配方。
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又有一堆企業仿製可口可樂,又有多少存活了呢?隻有非常可樂。為什麽?因為非常可樂打出了“中國人的可樂”的旗幟。
還有很多企業叫囂著學習海爾的經驗,複製海爾的成功。許多領導將張瑞敏的讀書習慣和言談話語當作指點別人的“偉大語錄”。不過,有多少企業是學習了海爾以後而成長起來的呢?我們不得而知。實踐一再證明,單純照搬成功企業的成功模式,是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的,是不合格的學習方式。創業者正確的學習方式應當是,從成功企業家及其企業身上學習更深層次的東西。
美國戴爾公司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CEO邁克·戴爾說:“我正在受一個很棒的教育。雖然沒拿到學位,但是我學到很多,同時也在成長,而經商給我提供的是每天學習各種新事物的機會。”戴爾所說的“很棒的教育”,就是指在市場這個大教室裏所接受的教育,創業者甘於做市場的學生,才能把握市場脈搏,取得成功。
當然,在市場上做學生也是需要技巧和努力的,單純照搬照抄是絕對行不通的。李開複曾說,每個成功企業的成功都有一定的模式,但是這種模式是不能簡單複製的。許多做企業的人,特別是那些對成功企業羨慕且意圖迅速成長的新興企業領導者,總是希望通過複製成功企業經驗而找到捷徑,實際上效果其微,甚至成了東施效顰之舉,毀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大凡成功的創業者都是更注意學習隱藏在成功企業背後的、值得進行創新性學習和改造的點。他們在心中反思它們、分析它們,並且從中得到對自己、對自己的企業有用的啟示。然後用更加正確的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決策和行動,並用來教育和領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