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複說:“學習是一種態度和尋慣,很多人在新年初立誌‘每月要讀一本書’,對我而言,這太容易了。因我隨時在讀書,好奇心驅使我不斷的在問問題,讀書找答案。我們要隨時保持一顆好奇的心,不懂就找懂的人問,找答案,如此,每天學習進步,個人的能量也在增長,生命也會增長,更豐富多彩。”
學習不僅僅是學生的事情,不斷地去學習對我們所有人都是有用的。經常學習與經常運動具有同等的功能,它能為我們培養良好的習慣,發展有用的技能,供我們終身受用。
有規律的學習能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增添巨大的樂趣。我們的知識將會積累起來,我們將懂得更多的事情。這樣的知識能提高我們的自信,使我們為自己的成就而自豪。
但學習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從開始上學,我們便天不亮就背著書包踏上去學校的路,常常又是天黑以後才回到家中。好不容易畢業了,自以為從此不必再學習了,其實那時我們真正的學習才剛剛開始。
隻有把學習看成是一件愉快的事,才會使我們自覺地、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才能永遠保持學習的勁頭。否則,我們就會把學習看成是一件痛苦的事,把學習看成是一種獲取金錢與地位的工具,這樣,我們的學習也就缺乏源源不斷的動力了。
如今的世界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而知識經濟實質上就是智力經濟,是種以知識的生產和人的智力的充分發揮為支撐的、全麵創新的經濟形態。在這一大背景下,給企業打工也罷,自己創業也罷,都將成為一個有智慧、有技巧、有思考、符合一定客觀規律的邏輯過程。在知識經濟時代,人的智力、知識、信息和思考能力、判斷能力等無形資本的投入對經商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任何一個渴望成功的人,渴望讓世界聽到自己聲音的人,都不能放鬆學習。
作為中年創業的先驅,李開複的學習習慣其實是從小養成的。對於一門自己並不擅長的學科,他有著一種釘子精神,一腦袋紮進去,不學個痛快不罷休。
初中之前,李開複都在台灣生活,到了初中一年級,他成為一名“留美”的中學生。到異國他鄉學習和生活,最先攻克的就是語言關。去美國之前,李開複隻學過半年英語,因此,語言障礙成為他麵臨的最大難關。剛開始,老師和同學說的話他基本上一句也聽不懂,感覺非常痛苦。為了讓自己的英語能力快速提高,他買了厚厚的單詞書認認真真背誦,可惜背了後麵的忘記前麵的,收效甚微。他終於悟到,學英語不能靠死記硬背,還是要靠多交流。
於是,下課之後,害羞膽怯的李開複不見了,他參與到同學們中間,努力聽他們說話,如果5個詞當中有4個詞聽懂了,他也要追著問懂另外的那個。
同學們用英文給他解釋,他也就順帶著學到了其他的單詞。回家之後,他會總結這一天遇到的生詞,並且把它們記下來,反複看反複念。就算是上課的時候老師說的話他沒聽懂,他也能大膽地舉手提問,請求老師重複一次、講解一下。在這種“學以致用”的過程中,李開複的英語水平提高了。
仔細分析你會發現,“學以致用”的方法絕對不限於英語攻堅,而是放之四海皆準。就拿創業來說,你抱著一揮教材死記硬背,也不如開一個小店在實際經營中學習來得明白透徹。要不怎麽說“書到用時方很少”呢,少的不是:“書”,而是實用的知識。你餓了必須吃饅頭,需要知識了必須學習。所以說,你的創業一天不成功。你的學習就一天不能中斷。
所以,李開複告誡廣大有誌創業的年輕人,從一名大學生到一名程序員,再到一位管理者,在軟件人才的成長曆程中,學習是永無止境的。他說:“在大學期間,我們要打好基礎,培養自己各方麵的素質和能力;工作以後,我們應當努力在實際工作中學習新的技術並積累相關經驗;即使走上了管理崗位,我們也應當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軟件產業本身就是一個每天都會有新技術、新概念誕生,充滿了活力和創造力的產業。作為軟件產業的從業人員,如果隻知道閉門造車、抱殘守缺,我們就必然會落伍,必然會被市場淘汰。”